張浩
摘 要:新《刑事訴訟法》將“電子數據”與“視聽資料”共同列為第八種訴訟證據,從此,電子數據證據的法律地位從立法上得到根本的確認。然而,我國關于電子數據證據的可采性認定以及證明力認定問題的研究尚處于初級階段,本文從新法的實施中,著重在電子數據證據的可采性認定進行深入探索。
關鍵詞:檢察機關;電子數據;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法律歸屬
電子數據證據之所以能夠作為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證據類型而存在,但是電子數據證據的產生、存儲、復制、轉移、讀取則不能簡單的直接進行,而是必須依賴于某種中介設備才可以進行。如QQ聊天記錄,必須登陸相應賬號新型,才能獲取相應的信息內容。任何證據要想被作為證據資格被采納,必須滿足“證據三性”,即證據的客觀性、關聯性、合法性。電子數據證據由于其自身特有的脆弱性等特點,容易被刪除、修改、毀損、滅失。所以我們更應該清楚的認識到電子數據證據作為定案依據所必備的證據三要素。
1 電子數據的客觀性
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是其作為證據所具備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實現電子數據成為具有效力的證據的必要條件、首要前提。電子數據證據又稱為計算機數據,是以計算機為終端的設備在操作中的文字、圖表、符號等數據匯總形成的電子數據證據。如在利用計算機侵犯商業秘密的犯罪中,商業利益的競爭者通過電腦高手的電腦技術進入競爭對方的商務電腦中收集、瀏覽、盜取商業機密,勢必會在電腦中留下操作指令數據等蛛絲馬跡,無論是警方在偵查階段、檢察方在審查起訴階段乃至于法院方在審判階段,都會作為有力的證據被使用,所以電子數據證據的客觀性,充分的提現了一個電子數據證據是否可以作為查清案件事實并且是否能夠作為定案的依據。因此,對于客觀性表現在:一是證據收集主體的認定。電子數據證據是在案件事實發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證據,又由于其證據本身的物理特性具有脆弱性的特點,所以有關于電子數據證據的證據收集主體應該要嚴格的界定。一方面應該由具備相關知識、操作權限的司法機關工作人員進行收集證據;另一方面與案件有利害關系的當事人可以收集電子數據證據;再者,無意間接觸到案件事實的人可以收集電子數據證據;根據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的第三方當事人可以收集電子數據證據。此類人多半屬于網絡合作方,計算機軟件終端控制人等。二是對證據來源的認定。電子數據證據的來源可靠,關鍵點是產生電子數據證據的設備是可靠的。如電子計算機設備,應該是在程序正常運轉的情況下,在沒有計算機病毒的侵入,沒有人為原因的破壞計算機程序運行,在溫度濕度正常的環境內,并且沒有高磁場的信號輻射干擾等。如果操作技術不熟悉或者操作程序順序顛倒,也都有可能造成電子數據證據的滅失、損壞。三是對收集證據技術、方法的認定。電子數據證據的安全穩定性不盡相同,有些電子數據證據穩定性較低,如果不及時收集該一類證據就有可能造成該證據的永久滅失、損毀,所以在收集電子數據證據的時候,應該優先收集這一部分的證據。在實踐中曾出現過在收集電子數據證據過程中,電子計算機設備突然斷電,程序突然中止的情況,再重新啟動計算機的時候,里面的電子數據證據已經斷裂損壞,不能再修復,造成了證據收集的巨大損失。所以在證據收集的過程中確保計算機運行穩定,不會突然斷電、死機等情形。
2 電子數據的關聯性
電子數據的關聯性,是指電子數據證據與案件中亟待證明的案件事實具有法律上的牽連關系,只有那些與證據事實本質上有聯系,能夠有效證明事實真相的電子信息數據才具有證據功能。對電子數據關聯性的認定,一要對形成時間進行認定。電子數據證據應該是在案件事實發生的同時生成的數據信息,而不是預先就存在在操作系統內部的操作指令信息,客觀的考察電子數據證據的生成時間,可以從電子數據證據所隱含的屬性中查看。在查看電子數據證據時,應配套的查看其生成的具體時間,并將該時間信息特體現在可視的介質上,例如打印到紙質介質上,方便查看、閱讀。二要對形成地點的認定。電子數據證據是以光學、磁學等物理方法存儲在非紙質介質上的數據信息內容,其證據形成的地點也與證據的關聯性有重大關聯。如在計算機內部中留下的操作數據信息,它所在的位置一定是在計算機操作核心內部,是它最初始形成的地點。但是由于人為的原因操作不當等,也會造成該地點信息的毀損滅失,這就要求相關操作人員謹慎操作,小心收集、保存電子數據證據信息。三要證據的全面性進行認定。電子數據證據所包含的數據信息,信息量是很大的,一個不經意的操作遺留下來的計算機指令,都有可能成為電子數據證據而被在法庭上提出。如電腦中操作文件形成的具體時間、屬性、格式、大小等方面。在認定電子數據證據的完整性時,要考察電子數據證據是否曾經被截取、人為的篡改等等。在實踐中,如果電子數據證據被截取,它就不具有證據的完整性,就不能認定原件的亟待證明的案件事實具有法律上的關聯性,因而不具有可采性。對于在網絡侵犯商業秘密類型的案件中,加害人利用網絡系統中存在的漏洞,通過植入木馬病毒的手段侵入商業秘密持有者的電子計算機設備,盜取對方的絕密商業信息。但這些行為總會在計算機系統內部留下痕跡,從而成為在法庭上用作查清案件事實,定案的依據的證據。
3 電子數據的合法性
證據的合法性是一個證據具備有效性的基本屬性之一,也是一個證據能夠作為查明案件事實真相定案依據的基礎。考察一個證據是否合法:即為看證據的形式是否合法、收集證據的方法是否合法以及收集證據的程序是否合法。電子數據證據的形式合法,是指作為查清案件事實定案依據的電子數據,必須以法律規定允許的方式存在。電子數據證據的產生有三種形式:一是電子計算機在操作處理中形成的數據信息,這是對電子計算機操作者主觀意志的概括;二是按照嚴格的程序規定而模擬出來的計算機信息數據結果,主要體現的是信息的假設推定和模擬數據;三是因為技術程序的不同而對電子計算機內部系統的測試數據信息。電子數據證據收集的方法必須是合法的,在收集證據過程中操作不當,就會造成電子數據證據的毀損滅失,所以要按照電子數據證據容易損失的難易程度先后進行收集,先行收集那些性質不穩定、容易滅失的電子數據證據,對那些性質相對穩定且不容易滅失損毀的證據,則可以稍晚一些再收集。在收集電子數據證據的過程中,應該在收集證據的同時對收集的過程加以記錄,例如記錄電子數據證據收集的時間、收集電子數據證據所在的地點、參與收集電子數據證據的收集人員、以及被收集電子數據證據的對象,以及在收集電子數據證據中存在的問題的具體細節。收集到的電子數據證據要及時封存,并應該存放在安全的環境中。電子數據證據被收集以后,應該及時的被收集封存在移動硬盤、光盤、U盤、磁盤等介質中,可以復制存儲多份電子數據證據在不同的介質中,放在遠離高輻射、高磁場、高溫度、高濕度的環境進行儲存。在法庭審理時,可以由法官現場開封,檢驗電子數據證據的真實合法性。
參考文獻
[1] 王敏遠,祁建建.電子數據的收集、固定和運用的程序規范問題研究[J]. 法律適用. 2014(03).
[2] 王玉龍.網絡犯罪電子取證的程序規范[J]. 公安學刊(浙江警察學院學報).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