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張振偉
民族傳統體育成為二級學科后,其無論是理論體系的建設還是實踐活動的拓展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國際化的步伐也越來越快、成為全民健身的重要活動內容。盡管形勢喜人,但民族傳統體育的發展也遇到了很多問題[1],為了更好地促進民族傳統體育更全面、健康的發展、為其的發展提供更具可行的政策和法規,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必要對當前民族傳統體育科研的現狀做深入的了解[2]。本文擬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對2010~2014年間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科研狀況進行了解和分析,試圖了解和把握這一時期民族傳統體育科研的基本現狀,為相關的管理部門的決策提供依據和參考,以便更好地推動民族傳統體育健康平穩的發展。
1 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中國民族傳統體育科研現狀為研究對象,查閱了2010~2014年我國體育類核心期刊,通過篩選共得到82篇有關民族傳統體育學術論文。
2 研究方法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及萬方數據庫,以“民族傳統體育”為題名查閱了2010~2014年國內公開發表的13種體育類核心期刊(《體育科學》、《中國體育科技》、《體育與科學》、《武漢體育學院學報》、《上海體育學院學報》、《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天津體育學院學報》、《成都體育學院學報》、《廣州體育學院學報》、《西安體育學院學報》、《山東體育學院學報》、《體育文化導刊》、《體育學刊》)。將這些期刊上發表的有關民族傳統體育方面的論文進行分類、分析研究。
2.2 數理統計法
用SPSS軟件包,對檢索到的論文加進行常規統計處理。
3 結果與分析
3.1 民族傳統體育論文的發表量
經統計,2010~2014年題目中含有民族傳統體育的論文82篇,年平均發表量16.4篇。2012年14篇,2011年17篇,2010年15篇,2009年17篇,2008年19篇,從發表的數量看,這些年民族傳統體育的論文發表量基本處于相對穩定水平。
3.2 核心期刊民族傳統體育科研論文分布狀況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各期刊上民族傳統體育科研論文的分布情況,其中,居第1位的是《體育文化導刊》共16篇占總數的19.5%,居第2位的是《山東體育學院學報》共9篇占11%,位于第3和第4位的分別是《武漢體育學院學報》8篇和《廣州體育學院學報》7篇,占9.8%和8.5%,居第5位的是《北京體育大學學報》共6篇占7.3%。在這5種期刊上發表的民族傳統體育科研論文占民族傳統體育科研論文總發表量的56.1%。
5年間發表的82篇民族傳統體育論文中,采用1種研究方法的論文占34.1%,采用2種方法的論文占41.5%,采用3種方法的論文占23.2%,采用4種方法的論文占1.2%。從以上的統計結果可以看到,民族傳統體育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獻資料和邏輯法的定性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與邏輯法雖然在科學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與作用,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科學研究方法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采用這些研究方法,致使大部分論文的研究停留在膚淺的定性描述上,而缺乏更具說服力的定量研究,使研究停留在低水平的重復上、總體研究價值不高。
3.4 民族傳統體育科研論文合撰程度
合著程度(DC)指標是指論文總樣本中合著論文的比率,合著指數(CI)指標是指論文總樣本中論文作者數的比率,即論文平均作者數。在研究論文中合著程度、合著指數越高,說明論文研究分工協作的科學特征越充分,這是由問題的深度、廣度和難度決定的[3]。
從表2可以看到,5年間民族傳統體育科研合撰論文總數為63篇,合著人數達132人次,平均合撰程度為76.8%,合撰指數為1.72;除2011年和2012年的合撰程度低于平均合撰程度外,其它3年的合撰程度均高于平均合撰程度,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這表明,民族傳統體育科研正從個體的研究方式向合作化級集體化的研究方式過渡[4],其分工和協作的程度在不斷提高,研究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也在不斷深入和擴大。這一點也符合當今世界科學研究的特征,即橫向聯合、優勢互補。
3.5 研究成內容果分析
82篇學術論文研究的內容涉及民族傳統體育的多個方面,但占前三位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發展研究有42篇,占比達51.2%;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論的研究有28篇,占比達34%;民族傳統體育價值的研究有6篇,占比達0.7%。以下就研究內容做一剖析。
第一,關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發展研究。民族傳統體育傳承內容分為不可變易的基本部分和可進化的發展部分;傳承途徑包括口傳心授、身體示范、觀念影響等;傳承方式包括群體傳承、家庭(師徒)傳承、學校傳承等;傳承人涉及到遴選、評價、管理等諸方面[5]。筆者認為,應該制定明確具體的法規,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資源,加強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和發展。
第二,關于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理論的研究。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時代性與民族性共存,人文精神的體現成為其適應現代化社會,進行價值選擇的標準[6]。民族傳統體育以陰陽辯證來把握世界,民族傳統體育是基于“傳統身心觀”的“身體實踐行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最高境界的自我實現[7]。儒家“禮”思想作為農耕文明的重要文化遺產有其產生、發展、演變的社會歷史因由,民族傳統體育禮儀教育也因此烙上深深的印痕,從拜師擇徒到德化教育無不彰顯出儒家思想的印記,呈現出民族禮儀文化的多樣性[8]。
第三,關于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研究。民族傳統體育的價值研究發現,期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9]:1)技擊及攻防價值,這是民族傳統體育的核心價值,研究的文章較多。2)健身娛樂價值,這是近年來研究的主要熱點,也是民族傳統體育得到傳承發展的重要原因。3)競技價值,也是近年研究的熱點,是民族傳統體育得以提高、擴大影響的重要途徑。5)軍事價值,是提高部隊戰斗力的重要訓練手段。
4 結論
4.1.1 民族傳統體育科研方法單一,大部分論文采用文獻和邏輯法的定性研究。
4.1.2 合撰論文總數為63篇,合著人數達132人次,平均合撰程度為76.8%,合撰指數為1.72。
4.1.3研究內容不均衡,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傳統體育傳承發展及武術文化理論研究等方面,占比分別達到51.2%和34%。
參考文獻
[1] 周偉良.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傳統武術[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7):868~870. [2] 楊俊林等.1987~1997年《體育科學》論文著引統計分析[J].體育科學,1998,18(4):17~21.
[3]田學建,邱丕相.全球化視野中傳統武術發展策略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7,43(5):49~52.
[4] 李鳳成.中華傳統武術的健身文化價值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62~63.
[5]毛海濤,黃利華,蔡清順.析中華傳統武術的禮儀教育[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628~629.
[6] 葉鵬,蔡寶忠.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審視傳統武術的保護問題[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8,28(1):51~54.
[7] 郭玉成.傳統武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承與發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2):51~57.
[8] 肖紅征,曾于久.武術理論研究若干文體的討論[J].體育科學,2004,24(8):70~73.
[9] 李鳳成.中華傳統武術的健身文化價值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30(11):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