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喆 安虹瑜 高元蕊
摘 要:由于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我國公民民主意識的增強,網絡公民不再滿足于僅僅是在網上發表自己對政府工作的意見與建議,更是提出了對政府回應的期待與要求。本文從公民網絡政治參與角度,結合2011年-2013年的案例說明的政府回應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在網絡政治參與方面,政府回應力如何提升的對策。
關鍵詞:網絡政治參與;政府回應;問題與對策
1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下的政府回應存在的問題
隨著科技和社會的發展,網絡政治參與成為一種新的政治參與方式,并且在推進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方面發揮了愈加重要的作用。雖然公民網絡參與和政府回應都處于起步狀態,但相比于公民網絡參與,政府的回應能力的發展慢于前者,還存在諸多不足:
(1)政府回應責任意識不強,被動回應。政府職能劃分模糊,權責不分,在"提拔靠政績,出事要問責"的雙重壓力下,地方政府常常呈現出不同的條件反射,在有利可圖的情況下,政府有關部門會對相關事件爭相回應,而如果無利可圖,政府有關部門則開始踢皮球,想方設法把自己從責任中擇出來。并且從發生的網絡危機來看,政府在危機發生時總是竭力隱瞞事實真相,造成公民的不斷追問,最后迫于公眾輿論公布真相,降低了政府回應的公信力。
(2)政府回應可信度不高。政府為了逃避責任而回應一些不合邏輯、含糊其辭的借口,甚至是歪曲事實,結果不僅沒有解答公眾的困惑,反而引起公眾的質疑。例如"房姐"事件的曝光初期,有關部門回應龔愛愛與"龔仙霞"為同一人,由于山西省臨縣克虎派出所工作人員在輸入時"失誤",錯把龔愛愛輸成了龔仙霞,主流媒體及公眾對官方的回應都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如果政府在一開始就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感覺,那么之后開展的工作就更不能得到公眾的支持了。
(3)政府回應速度遲緩,效率低下。由于政府回應速度遲緩,公眾的猜疑、輿論的發展使得事態的發展偏離軌道。在"7.23"動車追尾事故中,政府直到事故發生24小時之后才召開新聞發布會,而中間真空期內的輿論發展使得事態發展不受控制,即使召開新聞發布會說明真相,也無法挽回損失。
(4)政府回應內容空洞。雖然政府有時會對一些社會危機事件作出回應,但是往往像擠牙膏一樣,而且避重就輕,隱藏信息,說一些愚弄公眾的空話、套話,內容空洞根本無法滿足公眾的需求。2013年山西苯胺泄露事故中,長治市有關方面連續召開的三場媒體通氣會上公布的信息"既少且空",后來竟陷入"失語"狀態,不敢正面回答公民的追問,更是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
(5)政府回應缺乏長久性。迫于輿論壓力多數部門選擇迅速回應社會關注的熱點事件,,但隨著事件的發展,后續處理便不了了之。2012年4月,有網友舉報某城鄉居民保險管理局暗箱操作,招聘的兩名工作人員分別為該局醫療保險股股長的兒子和該局就業服務股股長的兒子, 5月8號,該部門對媒體作出解釋:"目前我們先采取把考試結果取消的做法,至于過后是否再次組織招聘,目前還不清楚"。至于政府處理的最終結果更是沒有明確回復。
2 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下的政府回應存在問題的原因
(1)政府看待公民網絡參與的觀念落后。我國的網絡參與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而新興起的,政府工作人員的行政觀念落后,受傳統行政文化的影響,甚至有封建的官本位的思想,不重視公民的政治參與,服務意識薄弱。
(2)政府回應體制的不完善與信息公開體制的不透明。我國目前沒有一整套完善的回應體制,包括回應效力的評定標準,回應程序,回應的原則,回應內容,回應問責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信息公開的透明度低,政府回應缺乏制度和法律的保障,導致地方政府的不重視。
(3)政府回應公民網絡參與的能力不足。網絡回應是伴隨著網絡政治參與出現的一個新領域,政府回應在這方面缺乏相應的經驗,所以很多官員都采取"避堵壓"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避"是指政府采取回避的態度對待公民的網絡參與;”堵”是在面對負面新聞時,政府往往堵塞網絡參與的通道欲蓋彌章;”壓”是指打壓公民網絡參與之權,對于互聯網上的一些忠言逆耳對其扣上擾亂社會治安的罪名,進行鎮壓。這些方式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激化政府和公民之間的矛盾。
(4)政府回應的載體建設落后。當前我國的電子政府建設模式有三種,一是政府網站,但維護網站的投資不足,導致網站團隊人員技術水平低,積極性差,網站經營團隊對政府行政理念理解不夠,制作的網頁與政府職能需要相去甚遠;缺乏吸引人氣的版塊和消息,各個網站千篇一律,二是網絡交流,就是官員利用網絡這個平臺,與公民進行網絡對話,了解公民的意見并作出解釋,但是當下我國政府回應停留在政府網站建設上,有的網站不設留言板,即使設有留言板,群眾咨詢或提出的意見也長期得不到回復,沒有達到網絡交流的程度,更不能與民眾進行互動。三是網絡問政,注重政府回應的深度和公民參與的真實性,是網絡交流的更高層次,但是我國在網絡交流的層面已經很難做到,就更別提網絡問政層面了。
3 完善我國政府回應機制的對策
面對公民網絡政治參與中政府回應存在的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呢?
政府要樹立回應責任意識,樹立服務意識,打破傳統的官僚制思想,在政府回應中,政府要以誠懇的態度,擺脫居高臨下的傳播方式和官方語言體系,采取積極主動地措施,向社會公眾闡釋施政理念和舉措。在傳統的管理型政府的觀念中,政府官員總是擺出一副高姿態,對公眾的質疑無動于衷,為了克服這些弊端,必須轉變政府理念,強化構建服務型政府的理念,多角度的看待公民的網絡參與,政府不能只看到并放大其消極方面的影響,也應該關注公民網絡政治參與的積極影響,密切政府跟公民的關系,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促進決策的科學化。
建立健全回應問責體制,加強法律與相關制度的建設,為政府提供回應的原則與標準,便于追究回應問題解決不徹底的責任,建立健全回應力的績效評估體系,將政府回應力作為考察政府政績的一個標準。
增強政府的回應能力,要敢于摸著石頭過河,敢于創新政府回應機制,開辟新的政府回應渠道,通過設立試點創新回應方式方法,通過不斷地嘗試與反復的試驗,變避堵壓為傾聽網民意見,積極解決問題,發現新方法。
(4)加快網絡載體建設。積極吸收一些先進的網站建設經驗,目前,地方政府積極參與開辦門戶網站,政府及時向公眾傳遞信息,如近來日益火爆的機關微博,不需要維護網站的專業人員,只需要有兩三個人定時撰寫少于140字的博文、粘貼圖片就好了,由于微博的開放公開,網友能夠通過即使跟帖反映民意,群眾對此喜聞樂見,微博的興盛對政府網站今后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啟迪意義。另外,通過網民意見信箱也能及時了解公民網絡參與的最新動態,還有網民參與論壇, 公民網絡聽證會等收集公民網絡參與的集中關注點,不僅降低了成本,而且擴大了聽證會的范圍和討論程度。
總而言之,公民網絡政治參與必將在今后的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必須提高政府的回應能力,優化政府和公民的關系,提高政府的公信力,促進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秦瑞娟;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政府回應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2)李玲;提升地方政府網絡民意回應力探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3)許宏春;公民網絡參與下的政府回應研究[D];廣州大學;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