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杰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指出:“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并強調“高級領導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則、以上率下”。這是新的歷史時期,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的一項新內容,也是對黨員干部領導能力的一項新要求。對于身處基層、工作在一線的廣大黨員領導干部而言,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非常迫切,它直接關系到法治建設的進程,關系到農村改革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1 提高基層黨員干部依法辦事能力的重大意義
一是提升領導能力的重點所在。領導能力是一個綜合概念,包括推動科學發展能力、改革創新能力、做群眾工作能力、應對風險能力、維護穩定能力等,依法辦事能力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而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尤為缺乏的恰恰是這方面能力。因此,提高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應當成為基層黨員領導干部能力建設的重中之重。
二是維護群眾權益的根本保障。經過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廣大群眾的法律意識、法治觀念明顯增強,開始習慣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就需要身處基層一線的黨員領導干部盡快轉變思想觀念,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用法律和制度維護好群眾的切身利益。
三是促進社會和諧的迫切需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作為基層黨員領導干部來說,只有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依法依規解決各類矛盾糾紛,處置各類社會問題,才能有效增進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
2 當前基層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能力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
一是法律知識欠缺。突出表現為兩個“不夠”:一是對法律知識的學習不夠全面。多數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只是掌握與本職工作相關的法律知識,本職工作之外的法律知識則很少系統學習過,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令人堪憂的現象。二是對法律知識的掌握不夠準確。比如,一些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對“行政執法”的內涵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檢查、處罰這類限權或剝奪權利的行政行為認為是執法,而對為公民法人登記、發放撫恤金這類賦權的行為則不認為是行政執法。
二是法治觀念淡薄。當前,還有相當一部分基層黨員領導干部法治觀念淡薄,“人治”陋習嚴重。有的信奉“搞定就是穩定,擺平就是水平,無事就是本事,妥協就是和諧”;有的把法治建設喊在嘴上、貼在墻上,搞形式主義、口號化,就是沒有抓在手上;有的特權思想嚴重,官本位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法律是管老百姓的,是約束別人的,知法犯法、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現象依然存在。
三是依法辦事能力不足。一些基層黨員領導干部想問題、做決策時依然習慣于傳統的人治思維和方式,而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管理經濟社會事務水平不高。有的基層黨員領導干部雖然主觀上也想在決策、執法、司法中做到合法合理,但因為缺乏對法律原則和精神的準確把握,往往是機械地按法律條文辦事,導致執法司法不規范、不嚴格、不透明、不文明現象。尤其是在出現突發性事件時,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能力的不足就更加凸顯,不能做到統籌兼顧,靈活處置,以致事態惡化。
3 提高基層黨員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能力的有效途徑
1、抓基礎,加強法律學習。基層黨員領導干部要結合自己的工作需要,加強對法律知識的學習。既要學習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又要學習相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基本精神;既要學習實體法律規范,又要學習程序法律規范;既要學習法理學等基礎理論知識,又要學習實務中的實際運用知識。同時,還要加大對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法律教育培訓力度,并注重教育培訓方式方法的創新,增強教育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抓根本,強化法治實踐。實踐鍛煉是培養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的根本途徑。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只有積極參與各種法治活動,在法治實踐中運用法律知識和方法思考、分析、解決現實問題,才能養成自覺的法治思維習慣。法治思維也只有外化為法治實踐,才能起到解決問題、促進工作、推動建設的作用。作為基層黨員領導干部,更要學會依法解決本單位改革與發展問題,依法處理相關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加快本單位改革發展、保障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同時,又通過改革發展與穩定的成效來深化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對法治建設重大意義的認識,增強基層黨員領導干部推進法治建設的使命感和緊迫感。
3、抓關鍵,改善法治環境。提高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必須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納入精神文明創建內容,開展群眾性法治文化活動,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引導全民養成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形成有利于培育基層黨員領導干部法治思維的良好環境。
4、抓保障,加強制度建設。一是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機制。加強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社會監督、輿論監督制度建設,增強監督合力和實效;加強對基層黨員領導干部的管理和崗位權力的控制,防止權力濫用;依法公開權力運行流程,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二是建立健全法治實績考核制度。完善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學法、知法、守法等法治實績考評標準和辦法,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體系。三是建立健全激勵獎懲機制。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對特權思想重、法治觀念弱的基層黨員領導干部要加強批評教育,從而為基層黨員領導干部全面提升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提供組織保障。
5、抓落實,強化目標考核。科學的考核評價對于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具有杠桿、指揮棒作用。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把法治建設成效作為衡量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工作實績重要內容,納入政績考核指標體系。落實這個部署,就要把法治建設成效評估納入政績考核評價的系統中,重點圍繞依法執政、科學立法、依法行政、公正司法、平安建設及權力制約等關鍵環節,深入調查研究、組織專家論證,制定科學有效的、可操作性強的考核指標體系。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重要內容,在相同條件下,優先提拔使用法治素養好、依法辦事能力強的干部。把法治素養和依法辦事能力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內容,有利于引導和督促基層領導干部自覺做學法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通過發揮考核評價和選人用人這個指揮棒和杠桿的作用,引導和督促基層領導干部把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要求落到實處,自覺養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習慣。
6、抓重點,完善監督體系。提高基層領導干部依法辦事能力,既要靠黨員干部的高度自律,同時又要靠監督機制的制約和約束。因此,要大力實施各項公開制度,加強和改進黨內監督、行政監督、社會監督等各項制度建設,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完善質詢、問責機制,健全問責制度、規范問責程序,真正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失職要被問責,違法要追究,堅決防止和避免權力濫用,確保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防止違法行為發生,防止群眾利益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