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興超
摘 要:1954年緬日兩國于仰光正式簽署《日緬和平條約》、《日緬賠償及經濟合作協定》后宣布確立外交關系。緬日締結邦交關系是兩國政府各自外交政策分析、彼此博弈謀求雙贏前提下確立的,它對于兩國而言意義深遠,均是彼此外交史上具有濃重色彩的一筆。
關鍵字:緬日關系;中立外交;戰后賠償
二戰后,國際環境發生重大轉變。原有的軍事強國日本戰敗投降旋即被置于以美國“盟軍”名義對日軍事占領的控制之下。至此日本內政外交受到了美方的制約。特殊的歷史背景將處于政治權力邊緣地帶的吉田茂推上了日本政治權力舞臺的最中央。前首相鈴木貫太郎就此向裕仁天皇進言時表示:針對日本當下形勢決定了未來需要倚重具備外交經驗并與英美保持親密關系,能夠與“盟軍”開展合作的人士擔任首相一職。吉田茂長期從事外交工作且與英美駐日大使等人存在私人友誼從而受到英美政府的信任。憑借外交家的政治資本占據首相一職的吉田茂在尊崇皇室,最大程度保證日本體制自主性的前提下積極奉行追隨美國政策與美國構建特殊關系進而獲得在全球冷戰形勢下國家的安全。同時,吉田茂還認為:"日本是一個海洋國家,必須通過海外貿易來養活九千萬國民。”鑒于此日本在追隨英美的政治路線時應當考慮日本的國情,以追求國家利益為導向的現實主義外交理念的指導下開展對擁有豐富自然資源、大量廉價勞動力和廣闊市場的東南亞國家的外交攻勢。其中,緬甸由于歷史和現實條件的原因成為了日本關注的焦點之一。
緬甸二戰后在昂山等領導人的帶領下通過對英談判最終獲得了獨立。建國后的緬甸百廢待興,在試圖“結盟”的計劃破產后便轉而走上了“中立外交”路線。面對國內外局勢緬甸有必要改善與世界各國的關系,爭取外部資源發展緬甸經濟。其中,處理與日本的賠償問題進而達成經濟合作是切實可行的方案。
1952年在日本積極推動下啟動了對東南亞國家的外交攻勢。在與東南亞國家接洽的問題上以處理曾在二戰期間遭受日本侵害的受害國“賠償問題”作為切入點進行。東南亞國家緬甸、菲律賓等國在獨立之前都不同程度遭受到了戰爭沖擊,建國后都面臨著經濟建設資金匱乏的境遇。因此在抱有成見的同時對日本以解決賠償問題為出發點的外交活動仍持歡迎態度。1953年9月,日本派出岡崎勝男外務大臣為團長的使團非正式訪問東南亞國家。其中,緬甸是日本此次出訪的重要一站,岡崎勝男抵達仰光后受到了緬甸的高度重視。針對二戰時日本曾致使緬甸造成一定傷害的歷史、日方表示惋惜。同時,雙方對解決戰爭賠償問題進而確立兩國邦交關系均流露出了意向。為回應日方,1954年8月緬甸以吳覺迎為代表回訪日本,就雙方賠償問題及相關事宜進行談判。談判過程中雙方存在嚴重分歧。
緬方認為,二戰期間日本曾強制掠奪緬甸境內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征用緬甸民眾財物并強迫其勞動致使緬甸遭受嚴重損害。鑒于此,日本需簽定支付緬甸“20年付清4億美元賠償與經濟合作”的協定。另外,日本在東南亞其他國家賠償問題的處理過程中須考慮緬甸方面的利益,即在日本處理與東南亞其他國家,如:菲律賓、越南賠償問題的方案出來后緬甸有權針對日方給予的優于緬甸的決定要求與日本進行再研究,保證緬甸獲得相應的補償。日方則認為,日本雖為戰爭發起國理應承擔相應國際義務給予受害國賠償,但是日本同樣也遭受到了戰爭的破壞,對日本抱有懲罰性地“賠償問題”處理方案實質上對日本和相關方而言都未必是一件好事。因此,在雙方可接受的限度內予以妥協才是正確的處理方法。針對緬甸的要求日本表示尊重,但希望達成支付緬甸2000萬美元的戰爭賠償,并以每年支付2億美元共計十年為還款期限的協定。而緬方提出的“再研究條款”日方表示可以接受。至此,緬日兩國雙邊外交關系正式確立。
吳努政府與日本之間的外交關系從國內、日本、國際社會三個層面進行分析發現該時期緬日兩國的外交關系存在有別于它的特點。它主要體現在賠償問題涉及時間長、貫穿吳努執政的整個時期、賠償交涉中關于主導權的一方始終不在緬甸一方和雙方賠償外交與傳統意義上的賠償外交具有差異性。
第一、吳努政府時期緬日外交互動貫徹始終的主旋律是“賠償問題”。盡管緬日兩國賠償問題最終處理是在1977年4月15日,但是其基本框架的確立是在吳努政府時期敲定的,并且貫穿于整個吳努執政時期。吳努政府以主動的姿態與日本進行外交活動,就賠償問題為切入點開始接觸到最終達成賠償、經濟合作與和平締結邦交關系的協定。有數據顯示,該時期進入緬甸的外資大部分來源國是日本。但是由于建國后的緬甸長期內戰、內部消耗等原因導致日本賠償未能更多的用于經濟建設上來。但是我們仍舊可以相信,日本的賠償對于緬甸而言具有特殊的意義,是整個吳努政府時期對日外交的重點。
第二、緬日關系中涉及賠償問題時主動權從來都不在緬甸一方。根據舊金山和約規定,賠償問題交涉談判的決定權掌握在日本手中,索賠國不得不因失去強制權而與日本協商。建國后由于吳努政府在國家重建、經濟發展問題上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因此與日本賠償事宜的處理和經濟合作的開展成為了吳努政府關注的問題。1952年4月30日,緬甸發布《結束戰爭狀態宣言》表明緬日之間戰爭狀態的非正常關系結束。緬甸開啟了長達兩年之久的賠償問題、經濟合作、建交事宜的交涉。然而,作為索賠國的緬甸在整個賠償談判過程中都未能擁有主導權。究其根源是在美國扶持下的日本憑借舊金山媾和會議中一舉贏得了由以往對日本企圖懲罰性地強制性賠償方案向勞務或實物性可交涉型賠償的方案轉變。日本從此在賠償問題的談判、簽定相關賠償協定和實施賠償的三個階段都牢牢地把主動權控制在自己手中,并在日本岡崎勝男外務大臣的具體實施下朝著預期目標推進。事實上,日本以緬甸為東南亞外交突破口不僅取得了有利的賠償協定,而且確立了日本主導下的對東南亞其他國家賠償外交的框架。
第三、緬日兩國賠償問題是落后國家與先進國家之間的賠償問題,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賠償問題。岡野鑒記表示日緬兩國之間的賠償交涉在本質上與德國的賠償不同。德國是工業強國,在世界舞臺中屬于當之無愧的一強,盡管在二戰中戰敗、其國內亦受到戰火的累及,但是它保存了部分工業基礎加之國家建設最關鍵的人才還在的條件決定了德國仍具備償還與之對等的其他先進國家的賠償,承受的壓力也非日本可比。日本面對的不是先進國家而是落后于已的東南亞國家,在賠償問題上日本不僅可以在維持存立的經濟基礎上支付勞務及產品種類、數量。而且在對緬甸問題上可以發揮自身的優勢以彌補對方、增進緬甸政府經濟恢復和發展,通過提供滿足緬甸社會褔祉的產品贏得日本在未來對緬的影響力,扭轉其“政治株儒”與“經濟巨人”不匹配的國際地位。
參考文獻
1、《破解困局的智彗——吉田茂政治思想研究》鄭毅著;世界知識出版社2011年3月。
2、(日)外務省協作局編.《緬甸自力更生的經濟建設路線和日本的經濟合作》.云南省歷史研究所,1979年5月。
3、田野.《戰后日本賠償外交研究(1945—1977)》.吉大博士論文2010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