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官強 張薛韋 陳沖
2013年12月6日,廣州《新快報》記者陳永洲因為涉嫌損害商業信譽罪而被長沙市警方拘留,在播放陳永洲的錄像時,陳永洲承認自己收受他人的錢財物質,報道一些中聯重科的失實報導。此報導一出,在公眾之間引起了軒然大波。大眾傳播媒體在司法未定罪之前就給陳永洲扣下罪名,承認罪行發布了道歉視頻,這是典型的媒介審判現象,沒有審理就先判決的事件。
媒介審判現象在現代社會已經是引起社會輿論的重大話題之一,它對媒體的信譽造成了危害,對司法獨立形成了困擾,嚴重危害了新聞秩序,破壞了新聞職業道德,損壞了新聞本質。為了讓新聞媒體與司法之間構建一個和諧體制,“媒介審判”現象急需整治。
1 媒介審判現象的研究
1.1 “媒介審判”概念
媒介審判的定義來源于美國,西方學者認為媒介審判是一種不根據正常的法律程序而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實施過激的、不適當的批判。媒介審判的界定主要指在司法未對他們定罪之前,就先對們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批判,貿然的超過司法程序,給被告或犯罪嫌疑人進行自行定罪,用帶有明顯傾向的言論去誤導受眾, 導致影響司法獨立審判,從而在審判過程中出現不公平的結果。
新聞媒體本著輿論監督的名義對司法進行監督,媒體的責任是要客觀公正的去報道事實的真相,維護新聞的自由,讓大眾去了解事實的真相,引導正確的輿論方向。而法院要做到的是確保審判的公正獨立,確保司法部門的公正權威,由于大眾媒體和司法的出發點不同,一些記者在利益的驅使下,為了吸引公眾的眼光,制造賣點,而不得不去選擇炒作,引導公眾錯誤的輿論導向,迫使司法部門去做出不公正的判決,因此,媒介審判現象不得不去制止。
1.2 “媒介審判”現象存在的原因
(1)對于大眾傳播媒介來說,制造尋找話題是必不可少的,而法制新聞又是大眾較關注的部分,它存在一定的重要性和趣味性,滿足了觀眾的求知欲,一些缺少職業素養的記者以輿論監督為借口,以新聞曝光為手段,在利益的驅使下,做出一些與法制原則相違背的事情,破壞司法的獨立公正性。
(2)一些司法腐敗現象的存在也大大提高了“媒介審判”現象的存在,一些司法部門的法官自律性和自律能力較差,在媒體和人民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往往會做出一些錯誤的判決。另一方面,司法的不透明性也會引起受眾對司法的獨立公正做出質疑。
1.3 “媒介審判”現象的特征
(1)搶先對被告或犯罪嫌疑人做出定性、定量的犯罪結論
在陳永洲這一事件中,在司法還未做出正確的判決之前,央視就對陳永洲以涉嫌傷害商業名譽罪的事件搶先做出了報道,公開了當事人的道歉視頻,并用了“認罪”這樣沖擊力及其大的字眼進行了批判。媒體的行為顯然已經超出了他們的職責范圍,在沒有定罪的情況下就給人戴上了犯罪的頭銜,這是對當事人的不尊重,也是對法律程序的一種褻瀆。
(2)媒體越位,對司法審判做出干擾
媒介的職責是客觀公正的去報道事實,還原事實的本質,表達民眾的心聲,維護民眾的權益。但現在的一些媒體運用輿論監督的權利,以道德的名義去捆綁約束,對社會上的一些人或事件來進行評論。陳永洲的事件,顯然就是媒體角色的越位,一些媒體以自己的觀點為主來進行報道,運用人們的輿論與判斷是非的心理導致破壞司法的獨立公正。
2 媒介審判現象的影響
2.1 對新聞媒體本身的影響
新聞媒體在公眾的眼中一直是神圣和具有權威性的,大眾媒介的存在讓公眾更加了解事實的本身,能夠更好地維護公眾的權益。媒體因傳播新聞消息而被大眾所關注,媒體傳播正確、公正的新聞消息就更為大眾相信及接受。媒體作為人們獲得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人們相信媒體所展現出來的信息,而人們對媒體的信任度便是媒體公信力。媒體公信力,是公眾對于大眾傳播媒介所報道的事實是否真實,滿足人們心中所期待的公正、公平的真實想法力和素質的體現。”簡單地說,媒體公信力就是人們對于事實的一種期待,對于追求實施的一種決心。媒體的公信力需要全體媒體成員的共同努力,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做到為人民服務,努力去報道實施的真相,杜絕媒介審判現象。媒體的信任度在于媒體從業人員是否客觀真實地做報道,一個媒體以報道客觀、準確的新聞為原則,那么這個媒體的公信力自然很高。但一個媒體以信息傳播為手段,利用自己的權利去引導錯誤的輿論觀念,那么公信力就會降低,不被大眾所接受。
2.2 對司法獨立性的影響
媒介審判現象對司法獨立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損害,媒體在法院還沒判定之前,就搶先進行判決,這對司法的判決起了一定的干擾,在陳永洲事件中,媒體搶先進行報道,公開當事人的道歉視頻,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司法的公信力。此外,媒體搶先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定罪,讓公眾會對司法公正造成質疑,損害了司法的權威性。
2.3 對國家社會的影響
擾亂了社會秩序,公眾可能因為媒體錯誤的輿論導向,出現跟風的現象,另外影響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需要全社會各行各業遵守法律法規及各行業的職業道德,媒體領域更應如此,新聞職業道德是所有新聞從業者都應遵守的,破壞了新聞職業道德,就破壞了新聞領域的道德建設,進而有可能導致其他行業模仿而破壞相對應的道德建設,于是嚴重影響了我國社會主義的道德建設。陳永洲事件就是在大眾并不了解的情況下報道出來的,這對本人是種侮辱,對大眾是一種欺騙,對司法在一定程度上更是一種蔑視。
3 媒介審判現象的應對策略
3.1 司法應對策略
司法部門在避免媒體干擾的情況下,首先要對自己進行自我完善。司法人員要對自己的自律能力加強,完善審理機制,在受審過程中,多聽聽陪審團的意見,為了避免自己的意見過于強制,為了不被媒介過于干擾自己的意見,司法部門在一定程度上應該做到部分消息公正透明化,而對語來自媒體的過多干擾,司法相關人員在一定程度上要消除過多的來自媒體的壓力。而陳永洲時間的發生,顯然與相關部門沒有做好相應的職責而導致的 。
3.2 媒體應對策略
新聞媒體要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素養,做到客觀真實地報道事實,嚴格要求自己。新聞媒體在一方面要維護人民的權益,另一方面也要做到維護黨的建設,對社會起著輿論監督的作用,這是媒體從業人員必須具有的道德素養。一旦新聞工作者將權利作為己用,就會對社會產生重大的危害。媒體進行“自律”,就是要約束自己及新聞從業人員的權利,將權利用到服務社會、服務人民當中。各個行業都有自身的道德準則、法律法規等,新聞媒體加強“自律”,就是要堅持新聞職業道德準則,遵循新聞領域中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做有損于公眾的報道。
4 結 語
“媒介審判”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新聞職業道德,擾亂了社會秩序,對社會的法制建設有危害,對司法的獨立公正造成了破壞,因此對“媒介審判”的打擊迫在眉睫,不容遲緩。
隨著信息高速的發展、現代互聯網的覆蓋率越來越廣,人們對新聞的關注度也越來越快,人們對“新媒體”下的媒介審判關注度也會越來越高,形式也將越來越多,對“媒介審判的研究”是一個長久的過程,需要媒體人員和司法的共同努力。
杜絕媒介審判現象的發生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全社會人員的共同參與,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及新聞從業者道德素質的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