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律信仰的培養的過程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努力,不僅僅是從表面上進行普法教育,還要讓民眾從內心深處真正依賴和信任法律,這對于穩定社會秩序和法治的進步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法律信仰;法治社會;宗教
1 法律信仰的概述
法律信仰這一概念并非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早在古希臘時期就有它的雛形,而當代美國法學家伯爾曼對法律信仰的認識最為深刻,他指出:“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其實伯爾曼的意思是非常簡明易懂的,正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即使是制定的系統合理的法律,如果得不到普通民眾的支持,它也是無法達到應有的效用的。我國目前對于法律條文和相關理論上的研究成果是非常顯著的,而對于法律信仰的缺失也是同樣的明顯,在實際案例中也常因此產生很多冤假錯案,造成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2 重視法律信仰的必要性
2.1 法律信仰是法治得以有效進行的精神基礎
我國目前正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社會,但是這并不是靠完善表面上的法律制度和具體條文所能達到的。即使現在的法學家通過不斷地努力,能夠使得法律本身形成一個系統嚴謹的體系,如果沒有真正從內心深處信仰法律的公民,就算法律能夠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勉強運轉起來,那么也不會達到真正的法治,很可能還會加深普通民眾的怨念。正如唐朝著名諫臣魏征所說:“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因此,法律信仰對于法治的有效實行是意義重大的。
2.2 法律信仰可以為社會穩定提供內在動力
雖然我國現在已經高度重視法律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的意義,但是法律本身并不難帶來社會穩定,法院的判決并不是總能使原被告雙方信服,有時反而會更大程度的激化矛盾,這就是因為在我國的司法領域中并沒有法律信仰的存在。
從審判案件的法官到當事人雙方都沒有從內心真正相信法律,只是將法律作為一種能夠讓自己獲利的工具,那么當法律并不能自己帶來好處之時,無論判決本身是否公正,參與案件的各方主體都會對法律抱以懷疑的態度。
當然,某一個案件的不服并不足以影響到整個社會的穩定,但是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每年審判的案件多不勝數,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經濟發展較為迅速的地方,審判案件的數量更是十分驚人,那么在這些地區的法院所審判的案件自然也就會更多低被當事人所質疑,那么久而久之自然就會對社會穩定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
2.3 法律信仰是解決執行難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實際案例當中,法律被運用的主要方式就是法院針對具體案件的判決,但是這些判決在很多情況并不能被順利的執行,而我國執行難問題已經非常嚴重,經常有當事人雖然拿到了法院的判決書,但依然不能順利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既不是因為法律條文的漏洞,也不是國家強制力不夠,而是公民法治觀念淡漠,并沒有從內心深處信任法律,所以才會有被執行人以各種方法來逃避執行。
3 我國法律信仰的狀況
3.1 我國公民對于法律信仰還沒有正確認識
盡管法律信仰是如此的重要,但是我國公民目前還沒有真正了解法律信仰的實質價值。從表面來看,這是因為我國經濟雖然快速發展,但是極不平衡,根據官方的統計我國居民收入的差異程度遠遠超過了國際警戒線水平。這就使得一些貧苦的民眾甚至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出現問題,那么就更不可能對法律有任何關注。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的動機理論》中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人類需求的就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具體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底層的普通民眾連生理需求都沒有被滿足的時候,法律信仰對他們來說自然也就是分文不值了。當然,讓國家經濟快速發展,迅速強大起來,提供更多地就業機會,這本身并沒有問題。但是如果讓大部分的社會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那么自然就會形成極大的貧富差距,也會讓大多數人自然而然地形成仇富心理,那么在這種環境下的普通民眾也就不可能形成對法律的信仰了。
3.2 執法人員的法治觀念淡薄使得公民對法律更加不信任
在司法領域,多數案件都需要執法人員進行執行。而這種執行其實才是真正對當事人產生具體影響的行為,在這時,執行人員的法治觀念就顯得更加重要,因為他們會近距離的接觸當事人,能夠讓當事人確實的感受到法律的存在。
如果執行人員職業素養較高,擁有較強的法治觀念,從內心深處信仰法律,那么就會讓當事人感到法律是可以被依賴和信任的,但是如果執法人員法治觀念淡薄,粗暴執法,就不僅僅會讓當事人對執法人員產生極大反感,而且還會對法律產生懷疑,進而影響到司法的權威,如果這種現象持續發生,那么司法就很難在社會中起到應有的作用了。
4 我國目前培養公民法律信仰的困難之處
4.1 我國公民缺乏統一的信仰
雖然法律信仰和宗教信仰有所不同,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共同點存在。那就是當人們能夠從內心當中真正信奉某一理論之時,他的行動也會被這種理論影響,這也就是為什么一些真心信仰宗教的信徒能夠做出一些常人無法想象的事。
而我國雖然也在憲法的高度上保障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但是由于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五十六個民族當中,大家的信仰是有所不同的,目前來說還沒有形成統一的信仰。也正是因為這種信仰背景的缺失,使得法律信仰難以完全深入到每一個普通民眾的內心。
4.2 我國對于法律的普及力度不夠
隨著普通民眾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多數的民眾在遇到爭議的時候已經可以理智的尋求法律的保護,這就很清晰地說明了法律的精神已經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是多數民眾內心當中并不是把法律當作一種保障權利的有效武器,而是畏懼于法律的強大震懾力。眾所周知,而這種畏懼正是信仰的極大障礙,當人們畏懼某一類事物之時是不可能從內心真正依賴和信仰它的。
5 對于我國公民的法律信仰的培養應做到以下幾點
5.1 制定良好的法律
正如亞里士多德指出的:“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應該是制定良好的法律。”既然要讓公民信仰法律,那么法律本身的正當性就十分重要,它是公民信仰法律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公民本身也可以自己對發生在眼前的事情進行基本的判斷,那么如果法律本身并不合理,甚至是矛盾和沖突的,那么在這種情況下想要讓公民信仰法律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就只有當法律本身符合公平和正義的要求時,才能夠讓公民逐漸領略到法律的風采并從內心深處真正信仰和崇敬法律。
5.2 法律信仰的培養應該從小抓起
當一個人已經形成系統和固定的思維模式之后,除非他本人愿意積極地和外界溝通,否則僅僅靠外力灌輸是很難對他產生影響的。這就是為什么現在的普法教育對于很多有豐富閱歷的成年人收效甚微。因此,如果想要真正的將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最好的辦法就是在一個人還沒有接觸到復雜的外界環境之前,就進行法治教育。例如可以在幼兒園或者小學就對學生進行基本和淺顯的法治教育,最遲也要在六歲之時就進行基本的滲透,因為六歲的孩童已經可以基本掌握本民族的口頭語言,而且對周圍的事物也已經能夠有清晰感知,因此在此時進行法治教育更容易被孩童所接受。
參考文獻
[1][美]伯爾曼著,梁治平譯.法律與宗教[M].北京:三聯書店.1991.
[2] [美] 亞伯拉罕·馬斯洛著,許金聲譯.人的動機理論[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
[3]李旸.論我國國民法律信仰的培養[J].法制與社會,2015(3)
作者簡介
侯松洋(1991-),男,漢族,北京,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