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檔案事業經過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對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發揮著重大的作用,已經成為了一種獨立的文化現象。挪威檔案學家列威·米克倫曾經說過:“沒有檔案的世界,是一個沒有記憶、沒有文化、歷史的世界”。而檔案工作者作為檔案文化的主體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保存、解釋、并傳播著作為檔案文化課題的檔案,我們需要重新審視傳統檔案文化,對檔案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以及特點、發展趨勢等進行認真的思考與反省,即“文化自覺”,使檔案事業實現偉大的復興與發展。本文,筆者擬對文化自覺與檔案文化建設的關系作一次探討。
1 從檔案的文化屬性看檔案文化自覺
檔案文化既包括檔案實體所承載的文化狀態,也包括特定文化背景下、有著一定專業背景和檔案意識的檔案從業群體在具體檔案行為中所體現出的文化狀態。
首先,檔案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載體,其真實地記錄了當時人類活動的原貌,凝聚了人類的經驗、知識與智慧,是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我們稱之為“檔案客體文化”。
其次,檔案的形成、管理和利用過程也是一種文化發展過程,有學者稱之為“檔案自在文化”,這種自在文化是檔案部門及檔案從業人員對待檔案和檔案實體文化的寫照,我們稱之為“檔案主體文化”。任何檔案收集編研在內容上都帶有特定的文化價值趨向,都體現了特定時期特定群體的文化精神訴求,如近年來的科學發展觀檔案、重點企業檔案、民生檔案等。檔案的制成材料、制作方式、記錄方式、書寫字體、文體格式等也是檔案人為保存檔案、傳播文化、方便利用而自覺利用相關技術的文化選擇。檔案學術研究活動更是檔案人進行檔案文化研究和交流的體現。所以,無論是檔案本身還是檔案業務管理,無不蘊含著對檔案文化的理解。
“文化自覺”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晚年提出并反復倡導的理念,他指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中的人應該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只有這樣才能與各種文化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因此檔案文化自覺也就成了上述檔案客體文化與檔案主體文化相互認識、相互促進、和諧共生的寫照。檔案客體文化是主體文化的本源所在,但其價值又需要主體文化來認知、保存、傳播和發展。檔案人通過自覺的、有意識的檔案思維意識和行為方式實現對檔案文化的超越性和引領性。可以說,檔案文化自覺是一種持續的檔案文化精神或文化理想努力的結果,是檔案文化意識、價值觀在檔案文化實踐上的集中體現。
2 文化自覺水平低下成為檔案文化建設中的障礙
文化自覺一般先是在一個專業群體中得以實現,然后在社會大眾中達成共識,進而成為全社會的一種“文化自覺”。從這一過程看來,檔案文化自覺還處于一個較低的水平。
首先,很多檔案工作者對檔案價值的認識還只是停留在有用、有益的這一最淺顯的認識上,缺少了對檔案文化核心價值的認識,使得檔案文化的影響力十分孱弱。在傳統的檔案意識和行為中,更多關注的是檔案接收與保管,而對檔案的開發、利用考慮的較少。
其次,作為普通百姓,缺乏對檔案文化的認識。由于歷史原因及檔案本身的保密性質,人們對“檔案”這個字眼充滿了敬畏之情,對它的認識與價值知之甚少,這也導致了檔案文化在與外界文化的交往中比較消極和被動。在中國召開的第十三屆國際檔案大會上,一位尼日利亞國家檔案館館長層這樣說道:“一個國家的每位公民都應從國家檔案中獲益。檔案樹立了公民的身份意識,為我們提供了關于我們過去的有用的信息以及引人入勝的具體的史實,教育、鼓舞了我們,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光彩”。因此,只有讓檔案走出“高墻大院”、褪去“神秘外衣”,并與其他文化相互交往、共生,才能得到更好的保存、發展與繁榮。
3 提高文化自覺,促進檔案文化建設
(一)挖掘檔案獨特的文化價值
首先,檔案是對已經存在的客觀發生的事實的原始記錄,它覆蓋了社會歷史的各個方面,具有獨特的歷史研究價值。中國歷史上的《史記》、《二十五史》等文化典籍的編纂無不是在豐富、真實的檔案的基礎上完成的,現代的人們通過對原始檔案的學習研究,不斷破解了很多的歷史謎題,為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學習做出了指引。這種最原始的、沒有摻過水的第一手文化資源,是檔案文化產品開發、利用的基礎。
其次,檔案文化是一個國家不斷發展進步的源泉。在古代,各國把檔案視為鞏固其統治的一種武器,曾把檔案比作“插入鞘中的劍”,檔案等重要歷史文化典籍被視作實施政治統治的重要“武器”秘藏于皇家禁地的“石室金匱”之中,嚴加看管,由此可見檔案對一國發展的重要性。挪威檔案學家列威·米克倫曾說過:“沒有檔案的世界,是一個沒有記憶、沒有文化、沒有歷史的世界”。
(二)練好檔案收集基本功
檔案部門應積極地將文化自覺融入具體的檔案行為中,科學地、有意識地做好檔案材料尤其是檔案文化歷史資源的收集與建設,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開展好檔案的征集、收集,同時做好保存與鑒別工作。貴州省黔南州和荔波縣等檔案部門響應國家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的號召,多年來負重致遠自覺搶救古老的瀕臨失傳的水族文字——水書,這正是基于文化自覺做出的收集行為。長春市在抗日戰爭中被侵占,資源被掠奪,歷史脈絡支離破碎,其檔案部門為了彌補這段歷史留下的遺憾,遠赴日、韓、俄,征集與長春有關的檔案歷史資料。現在還有很多人奔走在檔案收集的路上,為檔案文化事業的建設和繁榮不斷努力,這些都是文化自覺的表現。
(三)開發豐富多樣的檔案文化產品
檔案文化產品的開發要依托檔案文化歷史性、資源性的特點,在價值的取舍上尊重歷史、尊重事實,在思想導向上要圍繞當代文化的主旋律,在形式上要強調厚重感、歷史感,使得檔案文化產品具有特色和競爭力。以需求為導向,整合相關部門的力量開展編研活動,使老樹發新芽,使傳統的檔案文化資源經久不衰,有效地開發和利用了檔案館的資源。
(四)加強檔案管理信息化建設
檔案管理信息化,是指在國家檔案行政管理部門的同意規劃和組織下,在檔案管理活動中全面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對檔案信息資源進行處置、管理、和提供利用服務。而檔案管理的信息化對人員和技術提高了要求,檔案管理人員需要有較好的知識結構、檔案管理知識和一定的計算機操作能力,而現今我們的信息化還僅停留在檔案目錄電子化的初級階段。在新的環境下,檔案工作人員應積極學習,在不遠的將來切實實現檔案管理的信息化。
(五) 加強宣傳,塑造親民形象
就有利于滿足公眾的檔案文化需求而言,檔案的載體及形式應是豐富多彩的,改變傳統檔案在人們心目中的深鎖“深宅大院”之感,將豐富多樣的館藏優勢通過良好的服務質量、出色的宣傳手段走進普通人民大眾身邊,讓人們了解檔案、學會利用檔案,同時也想社會更好地展示了檔案館的文化地位與作用。國家檔案管理部門曾向社會公布了兩批“國家檔案文獻遺產名錄”,把深藏在全國各地各個歷史階段的珍貴檔案呈現在世人面前,而不僅僅是把它們保存下來。我們還可以采取建設數字檔案館、與媒體合作等形式,貼近公眾,服務民生。
在檔案文化建設的發展進程中,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文化自覺”所起的重要作用,筆者曾一次次被那些看似固執的“檔案行為”所感動。在這充滿機遇與挑戰的21世紀,我們檔案工作者更應勤奮學習,積極投身于檔案文化建設中去,為社會主義文化見者提供強大的動力。
作者簡介:郭紅曉(1984-),女,漢族,山東省德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