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德峰
摘 要:淝水之戰是少數民族政權——前秦進行的一場不成熟的統一戰爭。東晉方面是自衛的戰爭。本文淺析淝水之戰的性質與前秦為什么失敗的原因。
關鍵詞:淝水之戰;性質;分析
苻堅做了大秦天王之后,任用“奇士”王猛,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富國強兵。第一,打擊氐族豪強中的頑固保守勢力,創造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如殺了對苻氏有功的樊世,殺了苻健妻弟強德等?!稌x書》上載從此之后“百僚震肅,豪右屏氣,路不拾遺,風化大行”。第二,禁止老莊玄學與圖讖神學,廣立學校,提倡儒學。苻堅每月一登太學,親自考問學生經義,選其優秀者做官,《晉書*苻堅載記》記載,苻堅“廣修學官,召郡國學生通一經以上充之,公卿已下子孫并遣受業。其有學為通儒、才堪干事、清修廉直、孝悌力田者,皆旌表之?!避迗缘倪@種做法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有利于民族融合。第三,苻堅很重視農業生產,他常派官吏巡行郡國,勸課農桑。又開放山澤,允許百姓漁采等。為恢復關中農業,《晉書·載記》他“開山澤之利,公私共之,偃甲息兵,與境內休息。”滅前燕后,派官“循行關東州郡,觀省風俗,勸課農桑,賑恤窮困,收葬死亡,旌顯節行,燕政有不便于民者,皆變除之。”他興修水利、問民疾苦、發展生產、緩和矛盾。在他統治期間北方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第四,苻堅用人“隨才擢授”,王猛、強汪等人“并有王佐之才”,“皆授高官”;而宗室外戚,無才能者皆棄不用?!顿Y治通鑒》載“猛剛明清肅,善惡者白,放黜尸素、顯拔幽滯,勸課家桑,練習軍旅,官必當才,刑必當罪。由是國富兵強,戰無不克,秦國大治?!边€下令“復魏晉士籍”, 又采取“和戎之術”,以籠絡各族上層分子,以至他身邊謀臣如雨、猛將如云,人才濟濟,《資治通鑒》上稱“當是之時,內外之官,率皆稱職,田疇修辟,倉庫充實,盜賊屏息?!辈粌H籠絡了漢族地主階級,而且籠絡了其他少數民族的上層分子。通過上述措施,前秦“人思勸勵,號稱多士;盜賊止息,請托路絕,田疇修辟,帑藏充盈,典章張揚,靡不悉備?!碑斎辉诖耸穼W家不免有溢美之意,然足可見當時的政治、經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通過上述措施,前秦國力強盛,一統北中國,滅前燕、前涼、代等。苻堅對其他各族采取寬容政策,提出:“夷狄應持之以和,待之以仁義”。從上述實行的措施及后果來看,前秦并沒有阻礙北方經濟的發展,相反,苻堅集團適應了它并使生產力有較大發展,苻堅集團為中國北方創造了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從統—北方及其后果來看,苻堅集團所進行的是統一戰爭而非民族征服。統一北方后,苻堅想進而統一全中國,《晉書》上載:“非為地不廣,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濟蒼生,”“每思天下不一,末嘗不臨食輟餔”進而下定決心以統一中國為已任。由此可知,苻堅集團對東晉的戰爭也不會是民族征服,而是更大的統一戰爭。苻堅抓住了各種時機,采取了一些強有力的政策統一了北方;如他能看準時機,運用正確的政策、方針、戰術是有可能統一全中國的。但他在淝水之戰中大敗而回,原因何在呢?
時機、條件的不成熟是晉勝秦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戰前,群臣大多勸阻,其弟融,子宏也力諫不可輕易伐晉?!稌x書》上記載,融曰:“歲、鎮在斗牛,吳越之福,不可以伐一也,晉主休明,朝臣用命,不可以伐二也。我數戰,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不可以伐三也。諸言不可者,策之上也。愿陛下納之”。太子宏也進曰:“吳今得歲,不可伐也。且晉主無罪,人為之用,謝安、桓沖兄弟皆—方之俊才,君臣戮力,阻險長江,未可圖也。但可厲兵積粟,以待暴主,一舉而滅之。今若動而無功,則威名損于外,資財竭于內。……”。從當事人苻融、苻宏的分析來看,的確攻晉的時機尚未成熟,但苻堅一意孤行,以致淝水之敗。
那么當時的東晉是何狀況呢?東晉立國之初,王導采取“鎮之以靜”的政策,調解各種矛盾,穩定了東晉政局。后繼者謝安,力緩與桓氏家族的矛盾,冒險見桓溫,要求其“守在四鄰”,后又與桓沖關系較融洽,他們合力保衛王室。這些都顯示出謝安定國安邦的膽識。謝安沿襲王導的治國方針,“鎮之以靜,御以長算?!焙氪缶V,去小察,深得朝野擁護;實行以才德取人,“文武治國”的方針,如任用有“軍國之才”的謝琰等??偠灾?,到淝水之戰前,東晉政治上已達到了“君臣和睦;上下同心”的好現象,連苻堅的尚書仆射權翼也不得不承認這一點。經濟上,謝安實行了新稅制,桓溫實行過大土斷,在戰前也有過寬眾息役的做法。所以戰前經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晉書·食貨志》中講:“至于(太初)年末,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當然,這未免把事實美化了,但也反映了當時經濟的發展。軍事上,謝玄又在京口招募了有作戰經驗的北方流民、江淮農民,組成了百戰百勝的北府兵,后來北府兵成為擊敗秦軍的生力軍;在東晉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力大增的情況下,前秦傾全國兵力想—舉并吞東晉是不可能的。雖然士族很腐朽,但它不是戰前東晉的主流,東晉還是蠻有實力的,因而從戰略上講前秦不能不說是冒險的、錯誤的。東晉政權為了保存自身的存在而戰,從戰爭性質上來講是自衛的。
晉勝秦敗的第二個原因是:當時廣大漢族人民頭腦中有明顯的華夷界線,有“人心思晉”之趨勢。所以苻融哭諫苻堅道:“我國出戎狄,不算正流;東晉微弱,但天意所歸,不會絕滅。”這種觀念(指華夷界線,人心思晉)在戰前和戰爭過程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即使是前秦軍中的漢族士兵,這種觀念也特別強烈,再加上為解除民族壓迫,也希望晉軍獲勝。
晉勝秦敗的第三個原因是:苻堅剛剛統一北中國不久,民族征戰中留下的民族仇恨仍然十分強烈。北方各族上層中的分裂分子為了恢復昔日的地盤,在戰前鼓動苻堅用兵,戰爭中、戰后都煽動叛秦。如慕容垂、姚萇等竭力說服苻堅伐晉,認為:勝,不失為有功之臣;敗,則可以重振昔日之雄風。因而在戰爭中他們都竭力保存實力,淝水之戰中“諸軍悉潰,惟慕容垂一軍獨全”。北方其他各族將士呢?他們為擺脫氏族貴族統治,都希望前秦失敗,如鮮卑族、羌族、匈奴族將士。
晉勝秦敗的第四個原因是:苻堅在戰略上、戰術上犯了極大的錯誤。開始他驕傲輕敵,認為他“資仗如山”,“投鞭于江足以斷其流”,晉是垂亡之國,戰則必克。在戰爭開始時,他陷入了冒險主義。當時秦軍有八十多萬,東晉只有八萬但秦軍戰線拉得太長,前鋒抵淝水,后續在長安。苻堅在其大軍各在一方之際,又丟其先頭部隊幾十萬大軍,率八千騎兵去攻壽春。洛澗一敗,始有懼色,疑神疑鬼,以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據《晉書》記載“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顧謂融曰:此亦勍敵也,何謂少乎!憮然有懼色。初,朝廷聞堅入寇,會稽王道子以威儀鼓吹求助于鐘山之神,奉以相國之號。及堅之見草木狀人,若有力焉”。淝水對陣,苻堅派朱序去勸降,朱序卻將秦軍機密盡告于謝石。謝玄用計,秦軍淝水退陣卻步,朱序陣后擾亂軍心,大呼“秦軍敗矣!”面對晉軍沖殺之勢,苻融馬倒被殺,苻堅單騎逃遁,于是秦軍大敗,一發不可收拾,逃亡途中風聲鶴唳。晉軍發起猛烈的進攻,收回不少失地。淝水一戰使前秦統治瓦解,此后不久苻堅被部下姚萇所殺,前秦滅亡。
參考文獻
[1]《晉書》
[2]《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