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沫力
摘 要:《自然辯證法》作為理工科研究生的必修課程,“服務型”教師應該“怎么教”,“主體性”學生應該 “怎么學”,這將是《自然辯證法》得以達到根本性教學目的雙向辯證的兩個核心“單元”。
關鍵詞:自然辯證法;怎么教;怎么學
隨著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逐漸全面對外開放,“動物園式”的國民邁入“荒野自然”的惡劣環境。對于“中國式裹腳般”的各行各業而言急需改變的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觀念,而后才是遙相呼應的對象性活動(實踐)的變革。其中教育就處于迫切改革的突出地位,自然辯證法教學作為教育改革的反映,其重要性不可忽略。那么教師應該“怎么教”,學生應該“怎么學”才能達到自然辯證法教學的根本目的將是我們以下探討的核心問題。
1 “服務型”教師“怎么教”《自然辯證法》
面對社會大環境的改變,“說教式”、“滿堂灌輸式”、“死記硬背式”等等舊教學范式已是脫離軌道的列車,帶著乘客駛向幽深的“死亡殿堂”,到達不了目的地,教育與學生、教育與社會、教育與未來等方面將失去關聯性,如此教育的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將會“進入歷史的博物館,與青銅器和紡車陳列在一起”[1] 。
對理工科研究生的自然辨證法教學尤其具有特殊性,對教育改革(文理一體化改革)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我國的文理科劃分導致學文者與學理者嚴重的矛盾,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理解,長期處于“對牛彈琴式”的敵對方存在;像中世紀居住在神秘陰暗森林的巫師,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二者都披上了神秘主義色彩。如此培養出來的學生投入社會從事實踐活動勢必導致社會行業的畸形發展。文科生看不懂《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天體運行論》,理科生不知何為《形而上學》、《自然辯證法》,而今兩者的楚河漢界由其矛盾對立的排他性不僅無法通行而且鴻溝寬而深的加劇化的趨勢越發明顯,從矛盾的對立統一的視野,文理對立的加劇化出發,文理統一點就在于可文可理的《自然辯證法》,如在《自然辯證法》第大三部分與第七部分就是論述數理化的問題,而其他幾部分則是論述哲學的問題。
因此對理工科自然辯證法教學的老師而言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教師必須要具備文理素養,曉之文史哲,通之數理化,而出于文理分化的根源,這樣的中國教師大部分被扼殺在文理劃分的“十字路口”。文科學者研究《自然辯證法》中文史哲的部分,而理科學者研究數理化部分(當然也有文理兼通的學者,但畢竟是少數),一本具有系統性的書就被我們很好地肢解成自身易消化的食物,其余部分則毫無憐惜地揚棄。加之我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服務產業,與消費者直接聯系,就此事實而論自然辯證法教學勢必走向“服務型”教學,與之對應的則是“服務型”教師。“服務型”教師“怎么教”是涉及哲學方法論維度的。
1.1 “有所不為”的教學方法
科學哲學中經常使用“祛魅”一詞,是指擺脫權威崇拜,去把握事物的本質。同樣教學方法也必須“祛魅”才能達到教學目的。“有所不為”的教學方法中的“魅”是指“無為”、“灌”、“秀”、“主客顛倒”。
這里的“無為”不是老子的“無為”(遵循自然的法則而不妄為),而是指在教學中無所作為,其具體表現就是只為完成課時,不去考慮教學方法和效果,教師機械地上課,學生盲目地“覓食”,其后果是教與學的“人鬼殊途”。所謂“灌”就是滿堂灌輸式教學,教師成為“傳話筒”,學生成為“儲存器”,結果卻是老師苦口婆心,學生叫苦連連,與“無為”教學是相對的兩個極端,但其危害性較之“無為”有過之而無不及。所謂“秀”即是作秀,指教學中教師空擺花架子,各種教學方法層出不窮,教師慷慨激揚,學生崇拜無比,但卻沒有實質的教學效果,好比正式籃球比賽時,球員卻注重打花式籃球,過程或許精彩,但卻是舍本逐末。而“主客顛倒”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顛倒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客體性關系,而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從而導致“無為”、“灌”、“秀”的無限循環。
以上四種教學方式是可以“祛魅”的,是教學中可以也是必須“有所不為”的。
1.2 “有所作為”的教學方法
雅斯貝爾斯說:“以正確的方式傳授知識和技能,其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對整個人的精神教育。”[2]隨著信息時代的加速化和分工精細化,知識隨之幾何倍增,學貫中西,通曉古今的全才是不可能“重現江湖”的。那么,作為連接學生和知識的教師怎么“有所作為”才能達到教學目的?
“服務型”教師作為連接學生和知識的紐帶,最核心的要求還是“硬核”,即要求教師要不斷地給自己充電,用淵博的知識征服學生,其他的一切教學方法都是建立在此基礎之上的,否則必然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自然辯證法》原文晦澀難懂,沒有深厚的哲學功底,學生聽起來更是找不到南北。
從韓愈“師者,所以傳業授道解惑也。”到老子“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有所作為的回歸轉變。蘇格拉底曾說:“智慧意味著自知無知”,這句話對于知識大爆炸的今天的教師而言無疑是十分貼切的,就像德國科學家哈根·拜因豪指出,今天一個科學家即使不吃飯、不睡覺、不休息,一天工作24小時,也只能閱讀自己專業知識的很小一部分,也就是大約5%。[3]教師“傳業授道解惑”的能力只能在“小而精”上才能發揮用武之地,教師更多地應當是而且必須是“授人以漁,授人以欲”的角色。教師應充分發揮教學中的引導功能的主動性,利用多樣性教學,充分運用切實可行的網絡多媒體教學。在授理過程中結合多媒體,更多地舉之有關聯性的實例,可以以歐幾里德幾何學的第五公設的超驗性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思辨性為例,說明“觀察滲透理論”這一著名的命題。通過觀看視頻和互動點評,“授之以漁”,引發理工科學生學習共鳴,從而觸動學生學習《自然辯證法》主動性,這樣勢必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講評時觀點新穎、獨到,這是吸引學生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不能僅限于教材觀點,把知識點由抽象到具體,由復雜到簡單,帶動學生開發創新思維,這對學生是終身受用的,在《自然辯證法》中學會的創新思維能力,那么教學效果也就功成名就了。總之,教師在教授《自然辯證法》過程中應發揮“授人以漁”的同時“中庸之道”的服務價值,以助推理工科學生發揮學習《自然辯證法》的主觀能動性。
2 “主體性”學生“怎么學”《自然辯證法》
學生“怎么學”《自然辯證法》,是學習方法論的維度。在《自然辯證法》豎涉天文地理,橫貫文史哲,寬通數理化的三維知識坐標系中,要完全學會其中的知識,對任何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的學生而言都是難以達成的。那么對于理工科研究生而言怎么學習《自然辯證法》,從而達到學習的理想效果呢?
2.1“立”
縱觀教育而言,教師只是輔導作用,其工作本質是“服務型”的,歸根結底還是得靠學生自己主體性的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前人有言:“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中國“高學歷,低水平”的教育現狀,讓世界對中國教育嘆為觀止。快速發展的市場經濟連鎖地導致本應“緩慢”前行的學習急功近利,最終導致學無所成,失去了人生的方向。確立對知識的信仰除了外界因素的影響外內因的關鍵因素不能抹殺。在此,學生首先得明確學習的目的有二:一是為了自身的人生幸福,二是實現人類的幸福。學習的首要目的是安身立命,然后為人類共同利益而奮斗。知識的原始積累和創新是我們實踐活動的兩大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精神工具,一旦失去,人與動物就沒有本質的區別。所以追根溯源,我們在學習任何知識時,我們首要任務是確立對知識的信仰,從具體的經驗事實中領悟知識的重要性,從而達到超越對知識的“名稱”式的把握,達到對知識的“概念”,否則學習就會成為沒有發動機的轎車,成為雞肋。
2.2 “鉆”
釘子有兩個長處:一個是“擠”勁,一個是“鉆”勁。我們在學習上,也要提倡這種“釘子”精神,善于擠和鉆。(引自《雷鋒日記》)確立了目標,確立了對知識的信仰,我們學習就必須發揮雷鋒的“釘子精神”。就分工明細化的現狀而言,我們學習也必然專業化與之對接。就像釘子一樣,找準一個點,在此基礎上發揮“鉆”勁,深入內部,深入淺出。研究生要想有所建樹必須“鉆”才可能專業,無“鉆”必然無“專”。學生在學習《自然辯證法》時就應該發揮鉆勁,其原因有二:一是拓展思維,培養其創新思維能力,使其研究事半功倍;二是使其生活、工作終身受益,十分有助于幸福的獲取。我們以被譽為無產階級的“圣經”的《資本論》為例。從所周知,《資本論》是馬克思在倫敦花費5年時間寫出來的,同時這也是馬克思生活最苦難的時期。在5年時間里,馬克思因為經濟和債務問題,精神焦慮,受疾病所苦情緒不佳,三個孩子先后死亡。但他卻在這樣的環境下寫出了偉大的《資本論》。毫無疑問,馬克思除了有堅定的信念外,就是秉持著鉆的精神,才有此成就。同樣如果沒有鉆勁,只停留在《自然辯證法》表面,與其浪費時間,還不如多實踐。
2.3 “新”
鄧小平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發展則靠創新的推動,國際間綜合實力的較量,其實質是創新能力的較量,所以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是重中之重。我們在學習《自然辯證法》時不能麻木守舊地背誦原文,我們要帶著問題,帶著“有色眼睛”去學習。“新”在此有三層含義:一是新觀點,二是創新,三是獨樹一幟。新觀點就是要看法或想法與其他人不同,這就要求在讀《自然辯證法》時要參考其他人閱讀時的觀點,在此基礎上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地方,并加以總結提煉,得出自己的新觀點。在學術上,要想有所建樹必然先要有自己的新觀點,然后創新,最后獨樹一幟。牛頓說:“如果說我比別人看得更遠些,那是因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自然辯證法》中也遵循這個道理,用新觀點取締舊觀點,以促進知識的增長和社會的進步。理工科研究生學習《自然辯證法》的目的就在于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立”、“鉆”和“新”三者構成學習的非線性有機整體,“立”是基礎、動力,樹立目標、理想,“鉆”是方法,為達到目標、理想的工具,“新”是目的,為實現自身價值和集體價值終極體現。“立”、“鉆”和“新”不僅是理工科研究生學習《自然辯證法》的方法,而且推而廣之是所有學生學習的方法。
總之,“服務型”教師的有所作為和“主體性”學生的能動性發揮是《自然辯證法》教學達成目的根本性因素。
參考文獻
[1]孫道進.馬克思主義環境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
[2](德)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鄒進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1.149.
[3]齊振海.未竟的浪潮——現代科學技術革命與社會發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4.
[4] 孫道進.從“是什么”到“為什么”——“自然辯證法”第一堂課的教學方法[J].重慶: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
[5] 楊麗然,李志強,李肖.自然辯證法教學與科技道德教育[J].北京:自然辯證法研究,2007.6.
[6]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于光遠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