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很多學生寫作文時常有這種錯誤的看法:材料越多越有說服力,材料越多越能感人。顯然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作文的材料在精不在多,很多人在寫作時不知道根據中心取舍材料,把什么材料都收進文章,以為這樣內容就具體、充實。但其實,文章內容沒有主次,是一堆材料,像流水賬。這樣的作文,顯然不是好文章。
因此我們寫作文時要學會對材料進行精選,對材料進行去粗取精,要選那些典型的、新穎的,有表現力的材料。典型的材料有代表性,更有說服力、表現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能以一當十、以少勝多。選材需要慧眼識珠的見識,不能以“撿到籃里就是菜”的態度來敷衍,否則,就不可能選出典型的材料。有些同學寫老師永遠是深夜窗前備課,下雨了給學生送傘,學生病了背學生去醫院,總是這樣寫,材料就變味了,不新鮮了。因而要去不斷地發現和選用既典型又新穎的材料,使文章能吸引人,有表現力。
寫作指導
一、舍棄大眾化的材料,選取典型的材料
比如要寫以《記住這一天》為題的作文,看到題目,首先我們要在腦海中搜索,我們可以選哪一天呢?哪一天值得我們記住呢?通過思考我們篩選出好多天。我們發現911、劉翔奪冠、神舟五號上天……這些天值得我們記住,因為它們是重大事件,意義深遠。第一天上學、期中考試發獎、入隊那一天……這些天值得我們記住,因為他們是我們人生的轉折點。過生日、考試的一天、拔河比賽……這些天值得我們記住,因為我們有著親身的體驗和獨特的感受。父親節、母親節、朋友聚會、兒童節……這些天值得我們記住 ,因為這樣的日子讓我們感受豐富,回味無窮。這些天都是有意義、有代表性值得一記的。這樣的材料我們稱之為典型的材料,它們能體現同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征和普遍意義。作文選材典型才能“以一斑窺全豹”“以一目傳精神”。
二、舍棄龐大空泛的材料,選取小巧精致的材料
小巧的材料往往就是生活中的一次歷練、一番拼搏、一點收獲、一種體驗……這些點點滴滴,經過我們的剪輯加工、精心組合,它們就會變得鮮明而豐厚、靈動而美麗,因而顯得異常精致。可是,我們很多同學在作文時,往往喜歡犯這樣一些毛病:讓他們寫長江,他們必然溯源到江頭,漂流至江尾,浩浩蕩蕩三千里;讓他們寫長城,他們就會從山海關到嘉峪關,巍巍峨峨半壁江山。如此貪多求全、貪大求圓,是作文一大忌。
特別是考場作文,選材更是宜小不宜大,這是因為小材料容易操作,在考場作文有限的篇幅和有限的寫作時間條件下,容易寫得具體生動、細膩感人;大材料卻因篇幅有限、時間有限,容易造成蜻蜓點水、泛泛而談,缺乏細節,缺少深度,思想蒼白,內容空洞,甚至難以完篇。所謂典型、深刻,是指所選擇的材料是同類材料中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既能有力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又能集中地表現文章的主題。具有典型性、深刻性的材料,其最基本的功能是能喚醒大多數人的情感體驗,使之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
三、舍棄陳舊老材料,選取新穎別致的材料
陳舊老材料一般不是指那些古代的、近代的歷時已久的人物和故事,而是指那些經常出現在一般文章和作文之中,長期以來被人們廣泛運用的素材。或是因為眾人皆知,太“熟”太“俗”;或是故事簡單,內容單薄;或是千人一面,彼此雷同;或是缺乏個性,無趣無味。但是,當我們找不到新鮮材料時,對舊有素材進行改造,也不失為一種“避熟就新”的途徑。比如仍以《記住這一天》為題的作文,寫考試這一天,大多數同學會寫自己應考答卷的經過。如果有人寫同學們考前各具特色的“準備”場面,考中各有妙法的作弊高招,收卷后各不相同的“討論”場面,反映當前應試教育的弊端,會不會讓人覺得耳目一新呢?寫生日這一天,大多數同學都會寫過生日的歡快、幸福。如果有同學寫媽媽沒時間給自己過生日,自己很生氣、很委屈,而看到媽媽的操勞,又改變了看法,為媽媽沏一杯熱茶,送去兒女的關心,會不會讓人眼前一亮呢?
材料是作文的核心,同學們在選材時一定要逐步篩選、去粗取精,確保材料的典型、小巧、新穎。經過這樣層層地篩選,我們的文章必能別開生面,獨具一格,吸引更多讀者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