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意見》,部署全面推進各級行政機關政務公開工作。
《意見》的貫徹落實,將成為人大工作發展的重要契機。
公開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試金石”。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各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但權力不能因為逐級、層層授權而漸行漸遠,超出授權者特別是廣大基層選民的視野。權力運行如果讓人看不見、看不清、看不懂,如何落實“負責”和“監督”?如何確保權力依法行使、為民所用?公民如何有序參與?因此,公開是落實人民當家作主的內在要求,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內容,是衡量用權者民主法治意識的“硬杠杠”。
公開是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發展的“金鑰匙”。其一,公開是開展監督的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成本低、效率高的監督:用權者在接受人民賦予權力的那一天,就清楚地知道權力的“主人”在無時無刻不在“盯住”自己,不管主觀意愿如何,都必須面對公權私用的高昂成本,這樣能最大限度確保用權者“不敢腐、不能腐”,即使有腐敗現象也能及時發現懲治,并將損害降低到最低限度。公開就是“水落石出”,讓用權者的政績優劣畢現,激勵用權者不斷提高履職能力,讓用權者“不愿腐”。從這個意義上講,公開也是良幣驅劣幣的“引力波”。其二,公開實質上是啟動了全方位無死角、全民直接參與的監督,因而有利于避免因不同群體可能存在的利益羈絆、認識局限等導致監督出現偏差。其三,公開也有利于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公開暢通了決策者與人民群眾直接互動的渠道,有利于決策者盡可能多地獲得第一手材料,避免因層層提煉使民意失真;公開也有利于監督決策者如何征求和吸納民意,避免偽民意成為決策參考。其四,公開為公民參與提供了契機,公民法治素養也會在這一過程中得以提升,而公民法治素養的提升,又會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民主的發展。公開能夠啟動社會主義民主正能量良性循環。
對人大而言,由于種種原因,不敢于、不善于監督的現象還不能說完全消失了;在實際工作中,也仍存在監督水平能力不適應、任務面廣量大監督力量不匹配、與“一府兩院”信息不對稱等問題。而立法、重大事項決定和人事任免權的行使,實質上也包含著是否敢于監督的問題。比如,在立法和重大事項決定中是否敢于剔除部門利益,在人事任免工作中是否充分反映通過人大民主渠道了解到的擬選舉任命人員有關情況。而在公開的推動下,以上問題就容易解決。如,公開可“倒逼”人大提升履職意識和能力,增強人大工作科學性、民主性和規范性。又如,雖然人大監督等任務比較重,但在公開背景下,就更容易從人民之中得到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智慧力量。
同時也要預見到,隨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深入,人大的地位和作用也不斷提升,如何監督人大?如何防止從事人大工作的人員分得公權私用的一杯羹?如何確保人大依法規范正確行使權力?要用好公開這個“防腐劑”。
以上道理很簡單,但知易行難。但“為之,則難者亦易矣。”關鍵要有“自我革命”精神。
推動“一府兩院”公開工作有時感到有難度、甚至有阻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人大要率先公開以垂范,同時因人大工作內容大多涉及“一府兩院”,如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將“一府兩院”工作曬在了陽光下。還有,“一府兩院”由人大產生,人大通過擴大自身相關工作公開力度,可讓其更好地“生”在陽光下。
事實上,即使時至今日,人大是“橡皮圖章”的說法和認識仍不能說消失殆盡了。而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人大的地位、作用、能力、水平與時俱進,因此進一步公開人大工作,也許會讓人驚艷!即使有“丑媳婦”,早一點見“嚴婆婆”,就會早一點加快“美麗”的進度。為此,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包括推動人大工作公開的相關法律法規;另一方面,人大自身的公開工作、圍繞公開開展的執法檢查等,都要進一步公開。
春天喚醒萬物,公開孕育生機。讓我們像擁抱春天一樣,擁抱公開吧! (山青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