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芳婷
春節期間,“上海女孩被男友家鄉一頓飯嚇跑”的新聞在網絡上持續發酵,該新聞不僅“現身說法”,還“有圖有真相”,被不少媒體持續報道和跟風轉載,引發了一場頗為壯觀的“網絡大討論”,一時間心有戚戚者有之,作壁上觀者有之,爭執掐架者有之,正所謂眾說紛紜、熱鬧非凡。諷刺的是,不久之后,這則廣為知曉的“新聞”即被證實純屬捏造,子虛烏有,廣大網友又一次受騙上當,自作多情了。
網絡虛假新聞屢見不鮮,甚至有可能成為另一種“網絡新常態”,給網絡媒體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負面影響,不但誤導大眾輿論,綁架社會道德,侵害公民權益,污染網絡環境,更有甚者,會嚴重損害媒體和政府的公信力,且由于網絡媒體“快速、簡單”的特點,這種損害會大大超過傳統媒體的假新聞。分析網絡假新聞產生的原因,商業利益驅動、網絡惡性競爭固然是本源,而法律規制、問責機制、監督手段的缺失則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不正之風。因此,要對網絡虛假新聞說“不”,就必須從完善法律法規、建立監督機制和提高媒介素養上下功夫。
首先,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奠定“打假”的制度基礎。近年來,為凈化互聯網環境,國家已經出臺了二十幾部條例和法規來規范網絡傳播。然而用于網絡虛假新聞,仍存在制度盲點,尤其是對于“上海女孩被一頓飯嚇跑”事件這一類沒有特定受害人的假新聞,按照“不告不理”的原則,往往不會追究造假者和傳播者的法律責任,使得違法者可以輕易逃避法律制裁,從而更加有恃無恐。因此,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網絡新聞的宏觀調控和頂層設計,制定專門針對網絡虛假新聞的法律法規,出臺可操作的懲罰和追究措施,使網絡媒體和從業人員有法可依,違法必究。要明確管理部門和執法主體,對網絡虛假新聞采取公益訴訟,對新聞造假者一經查實,嚴懲不貸,從制度層面堵上這類現象滋生的“漏洞”。
其次,加強行業內外部監督,建立“打假”的把關機制。對網絡虛假新聞,要形成“人人喊打”的行業作風和共同認識,不但要追究造假者的責任,還要追究其所在單位的責任,建立媒體主編或責任編輯追責的機制,促使他們提高對網絡新聞的把關意識,制定科學的審稿和核實制度。要建立行業內部的“信用體系”,對于那些蓄意捏造虛假新聞的從業人員,一經查實,便列入從業“黑名單”;對于在傳播虛假新聞上有連帶責任的人員,也要采取相應的處罰措施,并通過對典型案例的曝光和批評,警示其他從業者保持清醒,防微杜漸,自覺抵制虛假新聞。要加強對新聞從業人員的管理和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大力提高網絡編輯隊伍的業務水平,增強他們辨識虛假新聞的能力,把好網絡新聞的入口關。此外,捍衛網絡新聞的真實性,僅依靠行業內部“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式的自律也是不現實的,還必須充分利用社會大眾的監督來形成監管合力。新聞媒體和相關協會組織應當向社會公布虛假新聞的舉報電話,讓新聞報道全方位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
第三,引導網絡理性風氣,營造“打假”的社會環境?!爸{言止于智者”,“謠言止于公開”。面對網絡虛假新聞,有關部門不僅要及時辟謠,還應當建立應急機制,講究技巧,發布真相,巧妙引導輿論走向。另一方面,政府和媒體的腳步不能止于辟謠,而更應“乘勝追擊”,充分發揮網絡媒體的優勢,針對某些產生較大負面影響的典型案例,進行專題曝光和深入剖析,在宣傳法規政策的同時,對假新聞中一些明顯的漏洞和捏造加以解讀,以客觀、公正和理性的報道,還原事件真相,引導網民獨立思考、慎言慎行,培養他們理性閱讀、辨別是非的媒介素養。只有這樣,才能潛移默化地營造抵制虛假、理性參與的網絡新環境。
正如一些學者所言,“事件雖然是假的,但問題是真的”是一種錯誤邏輯,對于網絡虛假新聞,要敢于說“不”,要做到“零容忍”,惟其如此,才能夠捍衛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培育出有公信力、有“正能量”的健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