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綠色發展”新理念,《中共江蘇省委關于制定江蘇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也強調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展望“十三五”時期,江蘇經濟發展方式將發生根本性轉變,由規模擴張型真正轉向質量提升型,進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階段。同時,江蘇將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但是,資源環境問題仍然是制約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塊“短板”。因此,科學研判“十三五”江蘇環境新形勢,提前謀劃改善環境質量的新對策,對于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進“美麗江蘇”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江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
1.研究背景及理論基礎
江蘇是全國工業化、城市化發展最為迅速的省份之一,以占全國1%的土地,供養了全國6%的人口,創造了超過全國10%的GDP。2014年,人均GDP超過1.3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劃分標準,已達到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然而,江蘇人口、產業和城市高度密集、環境資源先天不足,在污染物排放量巨大的情況下,環境負荷過大,生態受損風險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凸顯,環境質量與公眾的需求和期待差距較大。“十三五”時期,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快速推進,經濟總量攀升,人口持續增加,能源消費上升,江蘇環境承載力將面臨新的形勢和挑戰。
關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最經典的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認為,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呈倒“U”形關系,即當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環境污染程度較輕,但隨著人均收入的增加,環境污染由低趨高,環境惡化程度隨經濟增長而加劇;當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到達某個臨界點或拐點后,隨著人均收入增加,污染又由高趨低,環境質量逐漸得到改善。根據國際經驗,美國出現環境質量改善的拐點在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左右時,部分國家則在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時就出現了拐點。從發展階段看,江蘇目前人均GDP已經突破1萬美元,有可能處在“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的轉型期。在經濟進入新常態后,江蘇經濟與環境的關系是否與西方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規律相仿,是否具有自身獨特規律,需對中長期經濟發展的數據以及環境質量變化的數據進行定量分析,進而為科學謀劃“十三五”期間環境保護思路提供決策參考。

2.江蘇經濟發展與環境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江蘇經濟總量持續擴大。1978年時,江蘇GDP只占全國的6.8%,2014年已提升至10.2%。2014年,江蘇GDP總量突破6萬億元,達65088億元,位居全國第二;按美元匯率折算,已突破1萬億美元。江蘇經濟長期保持快速增長,從1992年起GDP增速曾連續21年保持兩位數。“八五”期間增長最快,年均增速達到17%,“九五”時期為11.2%,“十五”、“十一五”時期,增速再次回升,年均分別增長12.9%和13.5%。按可比價計算,2014年江蘇GDP比1978年增長65倍,翻了六番多。“十一五”以來,江蘇人均GDP快速攀升,2014年人均GDP達到81874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是1978年的48倍,按美元匯率計算,達到13328美元。
經濟迅猛發展,帶動江蘇綜合實力快速攀升,但也帶來較為嚴峻的環境問題,污染物排放總量維持在較高水平,水污染和大氣污染仍比較嚴重,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比重上升,在傳統污染問題尚未得到根治的情況下,危險廢物、電磁輻射等新一代污染問題又初步顯現。從工業“三廢”排放情況來看,江蘇主要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波動期(“七五”~“九五”)。該階段工業“三廢”排放量總體變動不大。每年廢水排放基本控制在25億噸以下,廢氣排放量增長緩慢,固體廢物產生量處于較低水平,且增勢平緩。“七五”(1986年~1990年)時期蘇南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生產源污染占據主導地位,工業廢水排放量處于上升態勢。“八五”(1991年~1995年)時期,隨著江蘇環境保護戰略開始初步實施,生產源污染治理有明顯改觀,工業廢水和廢氣排放總量較“七五”期間有所下降。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后,江蘇迎來經濟發展新高潮,發展總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均有顯著提高,“三廢”排放在“八五”末期相應地有所攀高。“九五”(1996年~2000年)時期,江蘇把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放上重要位置,大力推進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工業污染防治逐步轉向總量控制、源頭控制和全過程控制。同時,受東南亞金融危機影響,江蘇經濟出現周期性回調,廢水排放量出現下降,廢氣排放增勢放緩。
第二階段,激增期(“十五”~“十一五”)。2001年~2010年,江蘇進入新一輪經濟高速增長期,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加速,在承接國際重化工業轉移的過程中,高消耗、高排放行業擴張明顯,環境保護壓力驟增,“三廢”排放明顯上升。廢水排放量從2000年的20.2億噸增加到2001年的27.1億噸,增長34.2%,該階段成為近30年來廢水排放總量最高的一個時期,年均排放達到25.6億噸。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和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均有較大幅度增長,局部地區酸雨頻度有所加重。廢氣排放總量在2004年、2006年、2011年均出現大幅躍升,比上年分別增長60.5%、23%和25.5%。固體廢物產生量年均增長12.3%,進入高速增長期,2004年產生量達到5774萬噸,比上年增長60.5%,之后基本處于逐年攀升態勢。“十一五”(2006年~2010年)期間,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年均增長9%,雖較“十五”(2001年~2005年)期間增速放緩,但仍處在快速增長期。
第三階段,分化期(“十二五”至今)。“十二五”(2011年~2015年)時期是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全省大力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大污染物總量減排力度,實施生態省建設、發展循環經濟等一系列規劃,環境綜合整治取得明顯成效。2014年,江蘇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分別同比削減4.25%、3.32%、3.92%和7.88%,均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減排任務。廢水排放量逐年下降,從2011年的24.6億噸減少到2014年的20.5億噸,總量減少4.1億噸,年均排放下降率為6%。相應地,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也逐年呈下降趨勢。廢氣排放量高位增長,2011年~2014年年均增速達到17.6%。但從排放結構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基本呈下降趨勢,煙(粉)塵排放趨于上升。固體廢物產生量明顯上升,2011年~2014年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年均增長7%,2014年時達到10925萬噸。
3.江蘇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關系分析
鑒于指標的可得性、可比性和連續性,同時考慮到數據序列的平穩性,本文選取江蘇省2005年~2014年相關數據對經濟增長與環境污染排放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主要采用工業廢水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三項指標來衡量環境污染水平。出于預測考慮,本文選用人均GDP定基指數(以1952年為100,消除價格影響)來度量經濟增長情況。
借助EXCEL和Eviews8.0軟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對數據進行回歸分析,得出人均GDP與工業廢水排放總量之間的關系符合三次函數關系,與工業廢氣排放量、固體廢物產生量符合二次函數關系,結合曲線擬合圖分析,得出結論如下:
江蘇人均GDP與工業廢水之間呈“S型”曲線關系。隨著經濟增長,工業廢水排放經歷了先下降后上升,后又下降的波動變化過程。“十一五”初期,即2005年人均GDP為24616元時,廢水排放量達到最高位,當年排放量26.6億噸,之后逐年下降。2006年~2008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3.2%,工業廢水年均下降5%。2008年人均GDP為40014元時,廢水排放量降至22.9億噸。到“十一五”末,即2009年時,廢水排放量又出現回升,2011年人均GDP為62290元時,廢水排放量達到23.6億噸,之后又出現明顯下降,2012年~2014年,人均GDP年均增長9.2%,而廢水則年均下降6%。
工業廢氣排放量隨著人均GDP增長呈“J”形關系。隨著經濟增長,廢氣排放量增長速度有逐步加快的趨勢。2006年~2010年,人均GDP年均增長12.7%,廢氣排放量穩步增加,年均增長9%。2011年,即人均GDP達到62290元時,廢氣排放總量出現劇增,從2010年的31213億標立方米,增加至2011年的48482億標立方米,增長55.3%。之后的2012年、2013年排放量趨于平穩,在到達一個較高平臺后,2014年人均GDP為81874元(13328美元)時,再次出現排放量躍升,達到59652億標立方米,且增長速度有進一步加快趨勢。
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與人均GDP之間呈拋物線關系。伴隨經濟增長,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相應增加,但增加的速度趨緩。2006年~2010年,工業廢物產生量年均增長9.5%;2011年~2014年,年均增長4.8%。2011年,人均GDP為62290元時,廢物產生量有明顯增加,達到10476萬噸。目前該曲線仍處于上升階段,隨著人均GDP增長,工業廢物產生量還在增加,但增勢有所放緩。
綜上,“十二五”之初即2011年是個關鍵時點,當年人均GDP達到62290元,按美元匯率折算為9644美元,接近10000美元,該年份工業廢水排放量出現明顯下降,工業廢氣排放量大幅增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也上升到一個較高平臺。由此表明,工業廢水及與人均GDP之間存在一定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特征,排放量在人均GDP達到10000美元左右時出現下降拐點,同發達國家的經驗數據比較吻合;而工業廢氣排放量、固體廢物產生量與人均GDP之間則呈遞增現象,目前總量還處在上升時期。
二、“十三五”期間江蘇環境壓力研判
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按照2013年版江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標體系測算,2020年要實現人均GDP達到9萬元(按2010年價格計算),2016年~2020年人均GDP年均需增長2.9%,根據該增速,可大致預測2015年~2020年各年江蘇省人均GDP定基指數,并根據人均GDP同工業“三廢”之間的函數關系,進一步預測出2015~2020年“三廢”排放總量。
1.廢水排放量明顯下降,但絕對量仍處高位
從預測結果看,“十三五”時期將延續下降態勢,與“十二五”相比,廢水排放總量將有明顯下降。新時期、新常態下,為保障經濟轉型穩定發展,將進一步嚴格控制污染減排總量,嚴控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發展,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紡織業、醫藥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造紙及紙制品業、飲料制造業等重點廢水排放行業排放強度有望降低,但水污染物排放量仍遠遠超過環境容量,水環境污染壓力仍然很大。
2.廢氣排放量較快上升,大氣污染防治任務艱巨
從預測結果看,“十三五”時期工業廢氣排放量將繼續保持增加,預計年均增長5%。從近年來廢氣排放結構來看,二氧化硫仍是首要污染物,盡管排放量有逐年下降趨勢,但總量仍然較高。煙(粉)塵排放量上升趨勢明顯,其排放源以工業源為主,2014年江蘇工業源排放的煙(粉)塵達到72萬噸,比2013年增長58.1%。預計“十三五”期間,電力、水泥、冶煉等行業的粉塵、煙塵和二氧化硫控制任務比較艱巨。除工業廢氣之外,隨著城鎮化進一步加快,汽車保有量不斷提高,機動車尾氣、油氣、城市揚塵等大氣污染的形勢日益嚴峻。
3.固體廢物產生量增長平穩,固廢污染可防可控
從預測結果看,“十三五”時期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盡管仍在上升,但變化幅度很小,年均僅增長0.7%。近年來,江蘇不斷加大循環經濟工作力度,積極開展廢物綜合利用和交換工作,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逐年增加,綜合利用率維持在較高水平。2014年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達到10925萬噸,比2010年增長20.5%;綜合利用率達到95.8%。“十三五”期間,隨著國家省級層面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大力推進,并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工業廢物污染有望繼續得到較好控制。
總體看,進入“十三五”新時期,產業轉型升級加速,有利于從源頭上減輕新增污染減排的壓力,環境壓力有高位舒緩的趨勢,但改善環境質量的壓力仍然很大,防范風險的能力有待增強。雖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由于累積和復合影響,環境質量改善仍是一個長期過程。

三、“十三五”期間江蘇強化綠色發展政策建議
“十三五”期間,江蘇經濟增長調整換擋,發展質量回歸中心,不僅為源頭保護環境贏得戰略空間,也更加倚重環保的引導和倒逼。因此,應積極探索建立新時期、新常態下環境保護長效治理體系,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貫徹并強化綠色發展理念,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美麗宜居新江蘇。
1.更加科學謀劃環保,主動適應污染治理“新常態”
加快制定江蘇“十三五”環保規劃,既要主動適應污染防治日趨科學,多種污染物協同并治的新常態,又要主動適應深化改革,更加注重運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的新常態。做好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指標銜接,以實現建設全面小康的目標倒逼環境質量改善。做好與大氣、水、土壤三大行動計劃的銜接,與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銜接,優先解決老百姓身邊看得見、摸得著的環境問題,增強民眾對環境質量改善的信心。
2.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繼續完善環境經濟政策
推行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評估制度改革,把“綠評”范圍擴展到縣市,總結推廣領導干部資源環境責任審計制度,通過調整“指揮棒”修正“政績觀”。完善環境價格機制,建立補貼和綠色信貸政策,通過價格杠桿提高污染企業的準入門檻,引導高污染行業退出。深化排污許可和排污權交易改革,適度擴大有償使用的污染物種類和地域、行業范圍,建立規范的交易平臺。
3.加快轉變生產方式,實現產業綠色化轉型
既要用綠色、低碳和循環的理念改造傳統產業,提高資源的投入產出率,實現經濟綠色化,又要將節能降耗、低碳經濟、環保產業、循環經濟培育成新的支柱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大力扶持市政、工業、生態修復、河道治理、景觀建設、健康保護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4.堅持突出治污重點,把大氣污染防治作為重中之重
環境保護將從主要控制污染物增量向“控增量、抓存量”并重轉變,在部分污染物總量排放有所下降的同時,還要注重化解結構性污染難題。特別要把大氣污染防治放在首位,深入開展工業廢氣、機動車尾氣、城市揚塵等各類污染物綜合治理,系統推進能源、工業、交通、建筑和城鄉面源五大領域治理。
5.加強生態保護,打造品質卓越的宜居環境
將區域經濟規劃和環境保護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構建合理的產業布局。根據區域生態功能區劃和環境容量,明確不同區域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切實加強生態空間管控,對全省生態紅線區域組織補充、優化和調整。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從源頭遏制生態破壞,維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
(作者系江蘇省環境科學研究院工程師)
責任編輯: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