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曉娟
生態資本是能夠帶來經濟和社會效益的生態資源和生態環境,主要包括自然資源總量、環境質量與自凈能力、生態系統的使用價值以及能為未來產出使用價值的潛力等內容。在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經濟高速增長之后,隨著環境保護問題日益突出,生態資本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方案中明確指出:“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伴隨著產業升級,江蘇省溧陽市生態農業發展逐步向一、二、三產業(農業生產、農業品加工、生態旅游服務業)融合發展過渡,基礎農業的投入,不僅帶來了可觀的經濟價值,也帶來了潛在的生態資本價值。
溧陽市從1992年開始進行丘陵山區開發,充分利用生態環境上的后發優勢,經過20多年的開發,在生態資本價值得到提升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的同步提升。
開展特色農業綠色增長模式攻關。出臺并落實蔬菜、水果、茶葉、蠶桑綠色增長模式攻關實施方案。以蔬菜標準園建設為抓手,推廣高效生態栽培模式,提高設施蔬菜比重,建立面向長三角地區的優質蔬菜生產供應基地。加快標準果園建設。發展茶葉精深加工,開發茶葉多功能性。重點打造四大知名茶葉品牌,保護利用區域特色茶葉品牌。探索蠶桑產業綠色高效示范模式。大力推進“一村一品”。2015年起,每年創建省級蔬菜標準園50個、省級標準果園10個,創建一批國家級、省級專業示范村(鄉鎮)。
開展休閑農業綠色體驗模式攻關。出臺并落實休閑農業綠色體驗模式攻關實施方案。推進國家級、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縣(點)創建,因地制宜推廣城郊休閑觀光采摘體驗型、現代農業園區科普教育型、農家樂生活休閑體驗型等休閑農業模式,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閑農業產品,打造一批美麗田園、最美鄉村。2015年起,每年新增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園1個、示范點15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收入年增長10%以上。
從休閑觀光農業到多元化發展。隨著2008年國際“一村一品”大會在溧陽的召開,以休閑觀光農業為主的鄉村旅游在溧陽得到了長足發展,在解決“三農”問題、促進城鄉統籌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單一的發展模式也使溧陽的鄉村旅游陷入了發展瓶頸。只有不斷拓寬農業功能,延長農業產業鏈,才能從休閑觀光農業的“一條腿走路”到多元化發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有機農業、生態農業、循環農業發展,從休閑觀光農業向都市農業、精準農業邁進,需要農業的功能和作用的發揮,更需要因地制宜進行創新,更好地發揮農業的多功能性。如一、二、三產業相融合,三次產業互融互動,不僅能整合特色資源,引領新型消費潮流,更能提高農業生產的附加值。

幸福蘭(江蘇)現代園藝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位于江蘇溧陽上興曹山慢城,是一家以種植和經營中小型迷你蝴蝶蘭為主的新興企業。公司在建立之初,就樹立了“讓幸福飛進千家萬戶”的宗旨,逐步實現了從單純的花卉種植走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道路。公司選用從世界各地精心挑選的優良品種,培育出全新品種的中小型迷你蝴蝶蘭,取名為“幸福蘭”(寓意“幸福向您飛來”)。成品“幸福蘭”經公司高級園藝師精心打造,不僅適合家居布置,而且適合公共場合擺放,更是饋贈好友家人的佳品;公司通過創意設計外包裝,使“幸福蘭”適合網絡銷售,從而實現“幸福蘭”價值的最大化。
從單一農產品生產到產供銷一體化服務。農業生產本來就是利潤非常薄的行業。單一的農產品出售,品種單調,季節性鮮明,利潤單薄,無持續性,更容易受到市場的沖擊。而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由于含有無形的生態價值,價格明顯高于同類其他產品,這就要求生產公司第一時間掌握市場供求信息,掌握公司的各項資金和扶持政策,分析市場信息,調整產品結構,合理安排生產,從而降低不良庫存,并針對市場銷售進行生產,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保證產品供應及時到位。
產供銷一體化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中間環節,降低公司運營成本,降低營業費用,節約流動資金,縮短資金運行周期,在提高資金的利用率的同時提高公司的利潤率。
從原先的農機合作,發展到向外提供農機服務租賃;從生產銷售稻谷、小麥,發展到生產銷售“溧湖”、“滿屋香”品牌大米;從單一的農產品銷售,發展為提供商品秧生產栽種一條龍服務,別橋海斌農機合作社就從多年的發展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己特色的發展道路。
當然,溧陽在進一步提升農業生態資本價值上必須注重以下幾個方面:
健全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的公共政策。作為一種特殊資本形態,綠色農業生態資本本身具有閾值性、不動逃逸性等不同于一般資本的特征。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在啟動階段會遇到很多困難,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為生態資本運營提供推動力和保障力。政府可以在如下幾個方面進行導向和相應的支持:一是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為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提供必要的硬件設施。增加對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企業的扶植力度,如擴大稅收優惠范圍和延長優惠時間,提供財政補貼以促進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的良性循環。二是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不能解決農業發展的所有問題,其適應范圍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這需要生態扶貧和農業生態補償作為輔助性機制。生態扶貧和農業生態補償是維護良好的農村生存環境、縮小區域發展差距、顯示公平的重要手段。各級政府需有計劃、有步驟地幫助典型區域開展工作,為區域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提供第一推動力量。三是政府應設立綠色農業生態建設公共基金,為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提供資金保障。四是規范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行為。所有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運營不得耗減綠色農業生態資本,降低綠色農業生態服務功能,或者降低綠色農業生態環境質量。凡是因為開發和經營造成綠色農業生態資本耗減的,應該在同一系統中進行綠色農業生態建設,以補充綠色農業生態服務功能的流失和綠色農業生態環境質量的下降。
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品牌是歷史的積淀,是一種無形資產,體現了市場競爭力。尤其是知名品牌,代表著高附加值、高利潤、高市場占有率。我們抓品牌建設,就是要通過品牌贏得市場,通過市場引領消費,通過消費倒逼流通、倒逼加工、倒逼生產,帶動農業轉型升級。一是大力培育農產品品牌。出臺關于加快推進農業品牌建設的意見。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和企業知名品牌,以品牌贏得市場,以市場引領消費,以消費倒逼流通、倒逼加工、倒逼生產、倒逼產地。支持龍頭企業與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開展緊密合作,建立基地,注冊商標。支持糧食行業企業打造專用糧食品牌。鼓勵各類經營主體爭創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重點維護好農產品老字號和區域性公用品牌價值,提升品牌社會公信力。充分利用農交會平臺,突出智慧辦會,突出要素對接,突出供需見面,集中推介一批知名農產品品牌。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修訂、完善農業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加快制定完善農產品分等分級、貯藏運輸、包裝標識標準。以果菜茶標準園、畜禽水產標準化養殖示范場為平臺,推廣環境友好、生態安全的標準化生產技術,打造一批安全優質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強質量可追溯能力建設,以食用農產品為重點,開展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推行農產品二維碼、射頻碼、一維碼等制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組織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市創建活動。
加強科技推廣示范。一是開展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試點。依據全市自然生態類型和功能布局,選定一批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示范主體,研究探索和示范推廣肥藥減量控害、生產清潔節約、農牧結合互利、產業循環利用、廢物沼氣處理、資源保護改善等一批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二是開展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出臺生態高標準農田投資、建設和管護指導意見,配套出臺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規范,在已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基礎上,增加生態建設和管理技術方面的要求。重點在增糧規劃項目區、國家和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開展生態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主建設與已有建設辦法的對比試驗,比較工程造價、工程質量、使用效果等方面的差別,探索建立可比較、可推廣的建設機制。三是開展農信農機農藝融合試點,啟動實施“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積極開展物聯網技術示范應用,實施農產品電子商務計劃,推進村級益農信息服務社建設,四是開展產學研推融合試點。共建農業教學科研實習基地。整合資源,協同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加快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
(作者單位:中共江蘇省溧陽市委黨校)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