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戰略,對于江蘇經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江蘇要在“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推進戰略中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必須探索共建產業合作園區,全面提升開放水平;創新傳統要素稟賦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對接國際經貿合作標準,提升廣域發展空間;搭建國際交流綜合平臺,打造人文合作品牌;完善海陸交通網絡體系,拓展國際經貿合作。
一、江蘇對接“兩帶一路”推進戰略的基本現狀
開放經濟發展遇困境。作為對外開放的先行區,江蘇開放型經濟一直處于全國領先位置,但近些年也遇到了強大的挑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前,江蘇對外經濟發展整體上是出口導向型的,主要依靠成本優勢,發展對外貿易和吸引外商投資。然而,危機爆發以后,一方面,海外資本大量撤回、國外需求收縮,同時新興經濟體迅速崛起并參與全球競爭,給江蘇外向型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另一方面,伴隨著國內土地、資源、勞動力等要素價格不斷上升,江蘇低成本競爭優勢已不再明顯。另外,國家針對外資的納稅優惠政策也已逐步取消,對外資的吸引力進一步減少,盡管江蘇做出積極調整,但以出口導向型和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發展方式已陷入困境,江蘇對外開放僅有數量上的增加沒有質量上的提升。這種內外交困的現實狀況,倒逼江蘇如果想要繼續保持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就必須轉變對外發展方式,拓寬貿易發展空間,創新對外開放方式。
對外經貿合作不平衡。得益于沿海的區位優勢,江蘇經貿往來的合作對象主要是東向的靠海路聯通貨物貿易的發達經濟體,而與“一帶一路”國家的經貿往來相對較少。據統計,2014年,江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總額為1164億美元,僅占全省貿易總額的20.6%,這意味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江蘇的經貿合作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一帶一路”國家中,往來貿易國主要集中于海上的“一路”國家(以東盟國家為主),其中,對外貿易占84.61%,利用外資占98.06%,對外投資占91%;而與西向陸上“一帶”國家的合作較少,尤其與中亞國家的經貿往來尚處于起步階段。這種失衡的貿易合作狀態并不利于江蘇充分融入并利用“兩帶一路”戰略所帶來的政策效應。因而,必須兼顧向東向西的雙向協調開放,為江蘇開放型經濟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海洋貿易優勢正減弱。伴隨著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戰略的相繼推出推進,在政策效應的強大引導下,各類要素、企業和產業等加速向中西部及內陸、沿邊地區轉移集聚,促使這些地區經濟增速不斷加快,經濟占比不斷提升,發展優勢不斷凸顯。“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戰略正在改變傳統的貿易格局,使海洋貿易開始轉向大陸貿易,也使中西部及內陸、沿邊地區從對外開放的末梢轉變成對外開放的前沿,削弱了江蘇既有的沿海開放優勢。與此同時,就長三角區域范圍而言,上海自貿區的設立、杭州灣核心區的興起和以皖江城市帶為核心的后發區域的追趕,都會給江蘇創造巨大的貿易發展空間,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傳統的海洋貿易優勢。
二、江蘇對接“兩帶一路”推進戰略的對策建議
探索共建產業合作園區,全面提升開放水平。對接“兩帶一路”推進戰略,需要產業支撐和開放平臺。對此,一方面,要支持和鼓勵開展產業園區戰略合作,建立產業跨區域合作機制。江蘇沿江開發較早,發展基礎好,可依托南京、潤揚、江陰、蘇通、泰州、崇啟等跨江大橋,促進蘇北與上海、蘇南跨江融合發展;并依托中西部、內陸及沿邊地區的廣闊腹地,增強基礎設施和產業配套能力,在國家級和省級開發區等多種載體支撐下,加快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加工貿易梯度轉移承接地,推動產業協同合作和聯動發展。另一方面,要在“引進來”的同時,也要加快“走出去”。要鼓勵江蘇企業投身國際舞臺,加快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布局和集聚步伐,推動資源依托型企業到境外進行資源性項目合作;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境外產業集聚區、城市綜合體、專業市場等各類發展載體的開發與建設,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促進產業鏈配套,形成產業集聚優勢;鼓勵龍頭企業建立境外合作園區,以此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群式與組團式“走出去”。
創新傳統要素稟賦優勢,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低廉的勞動力是江蘇早期發展的優勢,但這種優勢在人口紅利消逝和勞動力成本剛性增長的作用下已漸趨失去。隨著經濟發展的深化,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和技術進步,并以創新驅動作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因此,為了提高產業發展的國際對接能力以及避免因產業轉移而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江蘇應充分利用所富集的高等教育資源,將人才優勢轉化為人才紅利,做好應對“兩帶一路”戰略推進過程中國際高端產業的承接工作和本地產業轉型升級的服務工作。與此同時,還應創新發展江蘇工業化優勢,一方面,可向西拓展內陸市場,引導具有成本優勢的資源加工型和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具有市場需求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向西轉移,帶動中西部特別是西部邊疆地區乃至周邊鄰國的共同發展;另一方面,應借助國家推進“兩帶一路”戰略的契機,積極向周邊先進國家和發達地區汲取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和技術創新方式,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過程中,協同推進江蘇產業轉型升級。
對接國際經貿合作標準,提升廣域發展空間。當今國際主要的投資貿易協定談判重點已不在關稅,而在于統一標準與規則的制定。江蘇作為國家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一方面,應使自身經濟發展機制更適合于參與制定全球規則的需要。對此,不僅要充分了解TPP、TTIP等區域談判協議的內涵,而且還要及時關注中美BIT談判,盡早適應國際標準。另一方面,還應充分利用毗鄰上海的區位優勢,通過借助上海自貿區所提供的高水平開放窗口,更快對接國際經貿合作標準。在此基礎上,還要全方位打開“兩帶一路”戰略的廣域發展空間:一是沿絲綢之路經濟帶,向西拓展內陸市場,打開中亞市場,融入歐洲經濟圈;二是沿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加強與東盟國家貿易往來;三是沿長江經濟帶,走通中巴(巴基斯坦)、中印緬經濟走廊,將市場拓展到西亞和南亞。
搭建國際交流綜合平臺,打造人文合作品牌。“兩帶一路”推進戰略的提出意味著開放型經濟的內涵不應僅限于沿海的東向開放,還應包括西向、北向和南向的內陸與沿邊地區的開放。借助改革開放,江蘇在東向的沿海開放方面已取得了不少成績,因此,在繼續保持東向開放優勢的同時,還要積極拓展與中西部內陸及沿邊地區的交流合作,尤其是與各類國際論壇主辦地的互動聯誼,通過創新探索國際合作機制以及嘗試搭建立足江蘇的國際合作平臺,將江蘇打造成為對內對外雙向開放的重要窗口。在此基礎上,要積極推動以人文交流與經貿合作為主的雙輪驅動交流機制,即:一方面要主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與過去往來較少的中亞和南亞國家對接,深度了解這些國家的社會制度、文化習俗和風土風情;另一方面,要創新友好城市交往模式,通過聯合辦學、商界合作、媒體互動、智庫建設等方式展開雙向交流與合作,推動江蘇城市與沿線國家城市結成友好城市,以此傳播中華文化和擴大江蘇品牌的海外影響力。
完善海陸交通網絡體系,拓展國際經貿合作。目前,江蘇雖然擁有國家一類口岸十多個,但這些口岸的港口吞吐能力、軟硬件設施和資源整合力度等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國家推進“兩帶一路”戰略的過程中,不僅要提升江蘇口岸的發展層次和載體功能,以此吸引更多企業從江蘇口岸出關,而且還要與“一帶一路”及長江中上游地區的口岸城市在口岸通關、港口開發建設、運營管理、航線開發、信息數據交換等方面緊密協作,完善大通關機制,實現數據及時交換,探索跨區域多式聯運口岸監管的無縫銜接和無障礙流轉。另外,還應進一步聯通陸上交通體系。目前,我國已開通的中歐班列除蘇歐(蘇州—波蘭華沙)、義新歐(義烏—西班牙馬德里)起點在東部外,其他線路起點都在中西部內陸地區。其中,起點在江蘇蘇州的蘇歐班列北上至滿洲里經俄羅斯至歐洲,并未經過中西部地區,這使得江蘇在陸上與我國部分中西部地區以及中亞部分國家還處于“失聯”狀態。對此,江蘇應借助高鐵時代所帶來的發展便利,迅速連入中歐鐵路網,在交通路線上與我國中西部地區及中亞、歐洲國家加強國際地緣政治經濟聯系,尋求面向中亞和歐洲的經貿合作項目。
〔本文系南通大學楊春蕾承擔的江蘇省社科基金項目“擴大開放、加強協作——江蘇參與‘兩帶一路’建設研究”成果〕
(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供稿)
責任編輯:錢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