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俊(1.河海大學商學院,南京 211100;2.渤海銀行南京分行,南京 210037)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相對短缺的國家,水資源總量豐富,但是人均占有量少,截止2014年,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為2 080 m3,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農業用水一直以來都占據水資源利用的主體部分,2000-2014年,農業用水量占用水總量的比重均在60%以上。近年來,由于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用水和城鎮用水的需求不斷增大,農業水資源在保障基本的農業生產的同時必須承擔起向工業、服務業等其他行業轉移的責任,非農用水比例不斷上升,出現了農業用水非農化的現象。但是,農業用水非農化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對農業、生態以及農業用水戶產生影響,過多的農業用水轉移首先將會影響到基本的農業灌溉用水,進而會影響農業產值以及農民收入等。因此,在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過程中應考慮對相關受損主體進行價值補償。
目前,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的研究已經得到了國內外學術領域專家廣泛深入的探討,出現了豐富的研究成果。Gary[1]等人從公平性視角出發,探討了Owens valley農業用水向Los Angeles工業用水轉移過程中的成本問題,認為農戶應該得到一定的價值補償以彌補其損失。Brendan[2]等以坦桑尼亞水資源轉移過程中的價值補償為例,認為價值補償中要考慮農戶損失、環境等影響因素。我國的專家學者也提出了一些建設性意見。張國珍[3]等通過對黃河流域農業水權交易的研究,認為在水權交易中建立利益補償機制有利于水資源向高效率的行業或地區轉移。陳耀文[4]等在研究寧夏引黃灌區水權轉換時發現,水權轉換價格應包括轉讓水權的價格和相關的補償,這使得對水權轉換過程中的利益補償找到了一種解決的方式。但是,上述國內外研究幾乎都是從政府等宏觀視角來考查相關的價值補償,卻很少從農民等微觀視角進行研究,沒有對價值損失進行定量的評價,以及較少關注社會、生態價值的補償。本文即從微觀視角研究農業用水非農化過程中的價值補償機制,并給出補償額度的計算公式。
水資源是生產發展的必備資源,當農業用水不斷向其他產業轉換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農業用水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減少農業產值,帶來農業經濟產值損失。農業用水非農化經濟價值損失額度的測算需依據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主要包括:相關的法律法規、補償地區的經濟發展現狀,補償地區的農作物種植結構或者產品結構、同一地區未受影響的相同產品或作物的產量以及當地的物價水平。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的經濟損失額度測算的基本思路:
(1)首先計算農業用水非農化后相應作物產量的減少數量。主要通過把該作物現有產量和同一地區相同生產條件下,同一種農作物的正常產量進行比較,注意比較過程中要消除其他因素的影響;
(2)測算所選農作物的產值減少量;
(4)根據所選地區農作物的種植結構,測算出該地區在農業用水轉換的過程中所導致的農業綜合產值減少量。該測算結果即是經濟因農業用水轉換而遭受的損失;
(5)基于上述的測算結果,對經濟損失額度進行確定。
本文以農業用水非農化給相關主體帶來的損失作為非農化用水補償額的測算依據,簡稱“損失率測算法”,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1)
式中:V1為單位非農化用水的經濟價值損失額度;i為該地區第i種產品(或作物),i=1,2,…,n;C0i為該地區第i種產品(或作物)的正常產量;Ci為該地區第i種產品(或作物)在用水轉換影響下的單位面積產量;φi為該地區第i種產品(或作物)用水轉換影響系數,代表了用水轉換對第i種產品(或作物)產量減少的貢獻程度;Ai為該地區第i種作物的種植面積;Pi為該地區第i種產品(或作物)的市場價格,其中WT為地區非農化農業水量。
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中的社會價值損失主要包括社會保障價值的損失和糧食安全價值的損失。本文所指的社會保障主要是指農業生產為當地農民解決基本生活和就業問題所帶來的保障。而糧食安全指的是農業生產保障本地區糧食供應以外,還需滿足國內糧食需求。
生活保障價值損失額度可以用養老保險金額來粗略代替。由于目前農村居民的養老金額仍沒有確定的標準,可對城鎮居民的養老金額進行一定的變換予以代替[5]。具體計算如下:
(2)
式中:Vc是城鎮居民的養老保險金額;We是該地區農業生產的人均平均用水量;λ是修正系數,它在數值上等于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
為了便于計算,就業保障價值損失額度可在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所獲得的工資性收入(單位用水農作物綜合產值)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修正獲得,其計算公式:
(3)
式中:Mi是i類作物的產值;Wi是i類作物的用水量;Ni是i類作物的權重;n為作物種類;γ為農民對農業用水依賴程度修正系數,其數值上可等于該區域農業人口非農收入水平與全國農業人口非農收入平均水平比值。
糧食安全價值損失額度的計算,主要依據糧食供需量差額來測算。即單位農業用水所承擔的糧食供需價值量差值,并用該區域對國內糧食安全的重要程度系數進行修正。具體計算公式如下:
(4)
式中:Fd是糧食需求價值量;Fs是糧食供給價值量;W是該地區農業用水總量;α是區域糧食安全重要程度修正系數,其數值上等于地區單位用水量糧食產量與全國平均水平的比值。
綜上,單位非農化用水所帶來的社會價值的損失額度V2=V21+V22+V23。
本文所講的生態保護價值主要是基于將轉換的農業水量用于林木生長所帶來的生態價值。文章借鑒李全新[6]研究成果,用非農化的農業用水與森林的生態環境效益的關系來測算生態保護價值損失的額度。為了解決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中生態效益損失額度問題,即估算非農化的農業水量用于生態環境建設將產生的生態環境效益。具體步驟如下:
首先確定1 hm2林木生長的需水定額Q,計算出非農化的農業水量可供多少面積的林木生長,再根據林木品種確定最佳的采伐時間,并測算林木生產率,森林資源使用價值T是由其提供的木材價值決定的,T可由下式計算得到。
T=CXPt
(5)
式中:C為林木面積;X為林木生產率;Pt為林木價格。

B=Tβ
式中:β為轉換系數,隨著地域的不同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根據許多林業專家的研究,在我國β常取7。
森林價值的形成與所需水量存在線性關系,單位非農化農業水量用于林木生產形成的生態效益所應補償的數額V3=B/Q。
綜上所述,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損失主要包含經濟價值損失、社會價值損失以及生態保護價值損失,其中社會價值損失又包括生活保障價值損失、就業保障價值損失以及糧食安全價值損失,價值損失額度V=(V1+V2+V3)WT(WT為地區非農化農業水量)。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分類如圖1所示。

圖1 農業用水價值分類Fig.1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al water value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會帶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生態價值的損失。而過去我們更多的是關注經濟價值的損失,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生態的關注,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的損失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為了保護水資源,使得農業用水得到高效的配置和利用,需不斷構建和完善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補償機制。
農業用水非農化的利益主體主要是農業用水非農化的過程中對農業水資源產生一定影響或從中獲得相應利益的主體,主要包括國家、地方政府、農業用水接收方(企業等)以及農民。傳統觀點認為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補償僅涉及到企業和農民兩個利益主體,但是政府作為糧食安全以及生態保護價值的責任主體,在農業用水非農化的過程中其利益也受到了損失,因此必須接受一定的補償。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補償應遵循“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價值補償主要是農業用水的接收方(受益方)對政府以及農民(受損方)的補償。
在農業用水非農化過程中,受益方需對利益損失方進行補償,由于政府是糧食安全價值和生態保護價值的受損主體,因此,非農用水企業需對政府進行這兩方面的價值補償,補償可以采取專項基金的方式;同時農民是經濟價值、生活保障價值以及就業保障價值的受損主體,所以非農用水企業需對農民進行這三方面的價值補償,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補償微觀機制如圖2所示。

圖2 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補償微觀機制Fig.2 The agricultural water conversion valu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農業水資源非農化過程中將會帶來經濟價值、社會價值以及生態保護價值的損失,社會價值包括農民生活保障價值、就業保障價值以及糧食安全所帶來的社會穩定價值。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益補償機制構建中需要把上述各類價值損失補償到相應的受損主體(政府和農民)。為了對受損主體進行有效的價值補償,促進農業用水的有效轉換,實現水資源的高效率配置,現給出如下建議:
(1)準確核算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損失。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補償是建立在對價值損失的準確評估上的。目前,農業用水非農化主要通過農業水權轉讓的方式展開,轉讓過程往往只關注對農民的價值補償,補償額度也僅通過協商的方式確定,無法真正達到價值補償的目的。政府作為農業用水非農化過程中的受損方,應探索確定在農業用水非農化過程中價值損失的準確額度,以便真正實現對受損方的價值補償。
(2)建立農業用水非農化價值補償制度,實現價值補償與農業用水轉換的良性互動。通過對農業用水非農化的受損主體進行價值補償,挖掘農業用水轉換的內在潛力。同時應創新價值補償機制,采用多樣化的補償形式并豐富價值補償的實際內容。通過對農業用水戶進行資金的補償來激勵與促進農業節水與用水轉換,減少農業水資源的浪費,提高農業水資源的利用效率,真正實現價值補償與節水行為以及用水轉換的良性互動。
(3)明晰農業水權[7],構建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基本制度。農業用水非農化其實質是農業水權的轉換?,F階段,我國水權制度框架體系仍未完全建立,對于水權的確權登記、流轉以及水市場的構建等仍在試點探索階段。農業水權屬于水權范疇,在制度體系上應依附于水權體系,但是,應結 合農業水權特點以及農業用水非農化的需要構建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以農戶、灌區等多元化主體的農業水權交易巿場。同時,由于產業間水價的較大差異,為了避免農業用水的大量流失,影響正常的農業生產和區域糧食安全,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需要在政府的適度管制和有效監督之下進行。
(4)鼓勵農業節水以促進農業用水非農化利用。目前,農業用水轉化中所涉及的農業水量多是農業節余水量。并且,農業用水之所以從農業轉向工業等其他行業,主要是行業之間用水效率和收益的差異所致。農業用水非農化若要長效推進,除了價值補償外,必須要有一定的農業節余水量,這必然要求農業生產過程中要采取節水措施。由于地理的差異,我國南方省份降水較多,水資源稟賦較北方省份豐富,因此很多地區并未意識到農業節水的重要性,導致地區節水措施無法開展和推廣。因此,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農業節水,建立農業節水工程,進行工程節水。與此同時,注重節水技術的推廣,并將農業節水納入區域水資源發展規劃當中。
□
[1] Libecap G D. Chinatown revisited: Owens Valley and Los Angeles-bargaining costs and fairness perceptions of the first major water rights exchange [J].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2009,25(2):311-338.
[2] Fisher B, Kulindwa K, Mwanyoka I, et al. Common pool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PES: lessons and constraints for water PES in Tanzania[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0,69(6):1 253-1 261.
[3] 張國珍,李 悅. 黃河流域農業水交易補償機制[J]. 人民黃河,2011,33(2):56-57.
[4] 陳耀文,陶燕格, 劉學軍, 等. 寧夏引黃灌區水權轉換價格構成要素研究[J].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09,(2):40-43.
[5] 李全新. 西北農業節水生態補償機制研究[D].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 2009.
[6] 任 平,吳 濤, 周介銘. 耕地資源非農化價值損失評價模型與補償機制研究[J]. 中國農業科學,2013,47(4):786-795.
[7] 代小平, 劉雪梅, 仵 峰. 淺議占用農業灌溉水源補償[J]. 水利發展研究, 201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