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博物館藏佛教文物賞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云峰
Liu Yunfeng
莊嚴法相 心性理趣
——嘉興博物館藏佛教文物賞析
Appreciation of Buddhist Cultural Relics Stored in the Jiangxing Museum
□劉云峰
Liu Yunfeng
Jiangxing is home to many eminent monks and lay Buddhists during millennial Buddhist history. There are also numerous historical sites of Buddhism. The article introduces Buddhist cultural relics that has been handed down or unearthed in Jiangxing and are stored in the Jiangxing Museum.
公元前六世紀,釋迦牟尼在古代南亞次大陸北部地區創立的佛教,于東漢明帝永平十年(67年)傳入中國。三國吳赤烏年間西域僧人康僧會創立的海鹽金粟寺,為江南最早的佛寺之一,因此嘉興成為江南佛教流傳最早的地區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戰亂頻繁,江南一帶偏安一隅,佛教盛行,所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其后嘉興“民物漸繁,文明日盛,平素信仰佛教,多以薪葬”①,說明佛教在嘉興民間已廣為流傳。在嘉興一千多年的佛教歷史中,誕生了唐代靈光寺法相法師、宋代真如寺長水法師、靈光寺皓端法師、明代楞嚴寺紫柏大師(真可)、民國時期的太虛法師、弘一法師(李叔同)、居士范古農等名僧和居士,留下了“七塔八寺”(一般指三塔、東塔、壕股塔、真如塔、銅官塔,精嚴講寺、楞嚴講寺、東塔講寺、茶禪寺、天寧教寺、真如教寺、覺海寺、金明教寺,或以祥符禪寺、水西禪寺替代覺海寺、金明教寺)等眾多的歷史遺跡。
真如塔始建于北宋嘉祐七年(1062年),重建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重修,后因年久失修,塔剎于1959年拆去,塔身于1970年被拆除。②東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年),歷經興廢,明崇禎十年(1637年)重建,至清乾隆時重修。1968年,東塔全部被拆除。③泗洲塔始建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明清時期多次重修,文革時期被拆除。④這三個塔被拆除后,塔藏文物均收藏于嘉興博物館。嘉興博物館的佛教藏品主要由真如塔、東塔、泗洲塔的出土文物以及與“七塔八寺”相關的藏品組成,本文選取造像和佛經中的一些精品作介紹。
“從來修佛果者,六度為先;成佛因者,造像第一。”⑤在中國這個以大乘佛教為主的國家,佛教造像是傳播佛法的重要手段之一,歷代造立佛像以弘法傳道延綿不絕。嘉興地處杭嘉湖平原,沒有石窟造像的地形條件,保留下來的歷代造像主要來自寺廟和佛塔的供奉。嘉興博物館館藏造像主要來源于真如塔、東塔、泗洲塔出土以及其他寺廟的調撥征集。
鎏金銅佛立像(圖1) 真如塔出土,通高13.2、底座最長4.3、最寬3.5厘米。銅質,通體鎏金。磨光肉髻,額廣頤圓,臉龐豐腴,長眉、細目、短鼻、小嘴、粗頸,大耳緊貼兩頰。著對襟式大衣,衣袖寬大,衣紋簡潔。左手施無畏印,右手自然下垂,跣足立于臺座上。臺座為束腰式雙層蓮花座,下接六棱形基座。與大多數造像不同的是,此尊佛像背面平削,從側面看呈“S”形,造型獨特。袈裟樣式較為少見,背面的造型更是獨具特色,可初步判斷這尊佛像年代為唐代。
鎏金銅佛坐像(圖2) 東塔出土,兩尊,通高11.2、蓮花座最長7.5、最寬6.8厘米。銅質,鎏金。一尊佛像頭飾螺發,面相圓潤,前額寬廣,額有白毫,鼻寬嘴小,大耳緊貼兩頰。著通肩式大衣,雙手合十,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身后為葫蘆形大背光,背光外緣鏤空火焰紋。另一尊佛像頭飾螺發,前有肉髻珠,面相圓潤,前額寬廣,雙目圓睜,鼻寬嘴小。著通肩式大衣,雙手施禪定印,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身后為葫蘆形大背光,背光外緣鏤空火焰紋。這兩尊佛像以前后兩片澆鑄件鉚接,背部都有銀錠形缺口,內中空(原先可能塞有經卷),缺口及以下未鎏金(原先應有蓋子)。這兩尊佛像由于內中空的原因質量很輕,不可能用于日常的供奉,應該是專為佛塔而造的,從造型及工藝看,有明顯的明代特征。
漆金木雕釋迦牟尼坐像(圖3) 高71.5厘米。整尊佛像為木胎漆金,頭飾螺發,肉髻低平。面相豐潤,前額寬廣,雙目細長低垂,鼻梁修長,大耳垂肩,神情靜穆慈祥,神態端莊穩重。佛像外部輪廓呈等腰三角形,比例均勻,結構合理。身著袈裟,邊褶寬大,復雜繁密的衣褶生動地表現了衣服的質感。佛像雙手置于腹前結禪定印,全跏趺坐于裙褶上。佛像雕刻手法簡約,造型規整,線條流暢,優雅生動,具明代造像特點。
描金木雕觀音坐像(圖4) 高39.5厘米。觀音發髻高盤,面形長圓,臉相豐腴。法相慈祥莊嚴,眉間嵌銀珠白毫,雙目低垂,寬鼻小口,嘴角上揚似微笑,護佑眾生神韻自然流露。身著寬袖垂領衣,胸飾瓔珞。右腿支起,右手放在右膝上,左腿盤起,左手掌心撐地。此觀音坐像與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明代“石叟”款銅觀音菩薩坐像極為相似,身軀造型完美,制作精細,造型端莊,比例勻稱,體態優美,神態安詳,猶如仕女形象,具有明顯的世俗化特征和明代造像特征。

圖1 鎏金銅佛立像

圖2 鎏金銅佛坐像

圖3 漆金木雕釋迦牟尼坐像
鎏金銅藥師佛坐像(圖5) 高21厘米。銅質,通體鎏金。頭上遍布螺發,肉髻高隆,且飾有髻珠。面形長圓,前額高廣,額有白毫,細眉高鼻,眼瞼微垂,目光下斂,笑容慈祥,頸畫三道肉紋。身著雙領下垂式袈裟,內著僧祇支,腰系束帶。左手于腹前結禪定印,右手作施勝印,結跏趺端坐,為藥師佛的重要標識。其軀體挺直,肩胸寬厚,整像形體碩大,材質厚重敦實。這尊藥師佛像為明代中原佛教造像的典型樣式,衣紋鑄刻也以中原寫實技法為主,衣緣處鏨刻繁復纏枝花紋,衣紋曲走流回自然,凸顯衣料的質感。本尊造像是一件風格獨特的漢傳佛教造像精品。
鎏金銅佛坐像(圖6) 泗洲塔出土,通高3.1、蓮花座最長1.8、最寬0.8厘米,重10克。銅質,通體鎏金。頭飾螺發,肉髻高聳,寶珠頂嚴。面相方潤,前額寬廣,額有白毫。五官端正,雙目微睜俯視作內省狀,鼻梁挺直呈三角狀,雙唇緊抿,大耳緊貼兩頰。著袒右肩式袈裟,不表現衣紋,僅以邊緣飾連珠線來表示織物的存在。左手結禪定印托缽,右手撫右膝上,掌心內向作觸地印,結跏趺坐于仰覆蓮式的束腰蓮花座上。蓮花座下緣有一圈連珠紋。這尊佛像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特點,像雖小卻也難掩精美。時代應為清代。
鎏金銅菩薩坐像(圖7) 精嚴寺撥交,底徑8.8、高15厘米。銅質,除頭發外通體鎏金。面短寬豐圓,低頭略側,嘴微張。梳盤頂髻,赤身披袒,右肩袈裟,頸畫三道肉紋,掛串珠,套臂釧、手鐲,束腰下著裙褲,右臂上彎,掌心向左,左手施說法印。赤足一腿盤起半坐于仰蓮座上,另一腿彎踏荷葉底,荷葉底圈有刻文“胡父明作”。時代應為清代。

圖4 描金木雕觀音坐像

圖5 鎏金銅藥師佛坐像

圖6 鎏金銅佛坐像
莢苧木胎接引佛立像(圖8) 高26厘米。佛高肉髻,滿飾螺發,前額寬廣,面相方潤,細眉高鼻,額有白毫,雙目睜開,平視前方,大耳飽滿。身著袒右肩式袈裟,衣紋簡潔有褶皺,左手施禪定印,右手結與愿印,跣足立于臺座上。臺座為覆蓮座,上下緣各有一圈連珠紋。蓮瓣做工精細,飽滿肥碩,頭部飾有卷草紋。此件佛像比例法度嚴謹,具清康熙宮廷風格。佛像采用莢苧工藝,既保持木雕的紋路細膩、又使造像更具有神韻。“莢苧”工藝是一項古老的傳統手工藝,制作考究,質量上乘。它世代相傳,是民間工匠長期積累出的一種獨特的裝飾技藝。其整個制作過程全是手工操作,因此技術要求相當高,在取材和用料上十分講究。莢苧的成品主要用于佛教造像等,具有經久不蛀、光澤潤亮、不開裂、不變形的特點。
漆金銅釋迦牟尼立像(圖9) 高19.5厘米。銅質,通體漆金。葫蘆形螺發肉髻,寶珠頂嚴,面相方圓,前額寬廣,眉間嵌銀珠白毫,下頜飽滿,兩頰豐腴,肩寬背闊,五官端正,雙目微睜,高鼻,鼻梁窄且直,頸畫三道肉紋。上身著半披式袈裟,衣角包于右肩,鏨刻有精美的蓮花紋,下身著裙。胸口有“卍”字,左手施禪定印,右手結與愿印,跣足立于蓮花臺上。蓮臺主體由三層高浮雕仰蓮瓣構成,座基無紋飾。此尊佛像精雕細刻,從衣紋等處可以看出具有明顯的乾隆時期銅佛造像風格。此尊佛像曾為張乃燕所藏。張乃燕,字君謀,張靜江之侄,先后任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教授,曾任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江蘇大學及中央大學校長,在史學方面頗有研究,著有《世界大戰全史》,包括《希臘史》、《羅馬史》等。
佛經在傳譯過程中,主要被記錄在紙上,形成寫本佛經和刻本佛經兩種主要形式。嘉興博物館的佛經主要來自真如塔和泗洲塔出土。從年代上看,除少量為明代外,其余均為清代。從記錄方式來看,除少部分為刻本佛經外,其余大部分為寫本佛經。
寫本佛經中,《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數量最多,約占總數的將近一半,其次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和《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寫本佛經書法良莠不齊,大部分都有落款。佛經后的題文,或記述修塔事宜,可與史料相互印證甚至彌補史料的不足;或題發愿文,寄托寫經者祈求全家幸福、子孫昌盛、日日進財等美好祝愿,也反映了明清時期佛教世俗化的特點。
在嘉興博物館館藏寫本佛經中,泗洲塔出土、年代為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的寫本佛經數量很多,對修塔之事多有描述,說明泗洲塔可能在此年經歷過落頂大修。但據《嘉善縣志》中泗洲塔的修繕記錄,“正德間,有頭陀僧斷臂募修泗洲塔。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邑紳陸榮登等重修泗洲塔。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僧清輝募修泗洲塔。道光十六年(1836年),僧嘉賓募修泗洲塔。咸豐十年(1860年),發逆蹂躪,佛殿僧寮俱遭劫火,惟泗洲塔孑然獨存。光緒元年(1875年),重修泗洲塔。”⑥其中并無順治十七年的修繕記錄,其它史料中對此也并無記載,唯一可對此事加以驗證的是同為泗洲塔出土的一塊檀香木記事牌,其上墨書“雍正十二年(1734年)十月二十二日落頂,雍正十三年(1735年)九月初十日未時升頂,闔邑太平。本朝順治十七年(1660年)重修。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修”。大量清順治十七年書寫的佛經和香牌內容兩相對照,可確定泗洲塔曾于清順治十七年經歷過重修,從而彌補史料的不足。

圖7 鎏金銅菩薩坐像

圖8 莢苧木胎接引佛立像

圖9 漆金銅釋迦牟尼立像
寫本佛經數量較多,作者明確可考。
(一)明文震孟墨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圖10),泗洲塔出土。紙高14.5、全卷長(拼接)482厘米,卷軸裝。楷書,無欄,經文內容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點畫句讀。經文后落款:雁門文震孟書,鈐“文”朱文方印、“起”朱文方印。
文震孟(1574-1636年),明代官員,書法家。字文起,別號湛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徵明曾孫。生而奇偉,眉棱上指,目光射人,與世所傳文信國像無異。年五十始成進士,為熹宗改元之歲,廷對大魁天下。崇禎初拜禮部左侍郎,兼東閣大學士。卒年六十三,謚“文肅”。書跡遍天下,一時碑版署額與徵明埒。⑦
(二)清順治十七年錢棻朱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圖11),泗洲塔出土。紙高9.5、全卷長446厘米,經折裝,綢緞襄面,正面中間有簽條,無字。經文為楷書,無欄,內容為《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經文后跋:“大勝浮圖肇始于宋,屢葺于明,載更兵燹,日就頹毀,住持照清矢愿鼎新,旦暮拮據,擬以大士誕辰恭安寶頂,余既為文,募緣以助之。今復處書華嚴凈行一品入塔中,與功德共垂不朽云。”落款“庚子(1660年)六月望日奉佛弟子錢棻盥手書”,鈐“錢棻”朱文方印、“仲芳氏”白文方印。
錢棻,原名柿人,一作柱人,字此生,后改名棻,一作名芬,字仲芳,號滌山,別號八還道人,嘉善人。明末清初詩人、書畫家。錢士晉子,嗣伯錢士升,錢旃弟,錢黯、錢燫父。天啟舉人。明崇禎壬午(1642年)魁北雍博。從學于魏大中,仕至文淵閣大學士。性頗傲,天才奇特,通經史,工詩,惜全稿散佚。善畫山水,近吳仲圭,摹擬子久最為得手,兼寫生,近徐文長,書法一波三折,瘦硬饒指間。卒年七十八。⑧
(三)清順治十七年孫锳墨書《大佛頂手錄》(圖12),泗洲塔出土。紙高27厘米,卷軸裝,卷軸題“大佛頂手錄”。楷書,無欄,經文內容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前有沈瀛、孫锳、任星客的題文。落款“順治庚子(1660年)六月既望弟子孫锳拜書”,鈐白文方印“彥聲”,白文方印“孫锳之印”。
孫锳,字圣修,嘉善人。清學者、詩人。孫衍從父,諸生。性嗜學,潛心儒先語錄,旁及諸子百家。著有《四書辨疑》、《禹貢廣注》、《白榖堂詩文集》。⑨
(四)清順治十七年任星客墨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圖13),泗洲塔出土。紙高20.5厘米,卷軸裝。楷書,無欄,經文內容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右上角鈐朱文橢圓印起首章“螺順”,《心經》前題“弟子任星客敬書奉供大勝塔頂”,《心經》后落款“庚子夏五月嘉善任星客書于大勝之清聞堂”,鈐白文方印“穹羅氏”,白文方印“任星客印”。
任星客,字右宸,嘉善人。清詩人、畫家。以畫蘭得名。亦工詩。⑩
(五)清乾隆三十二年錢金輿墨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圖14),泗洲塔出土。紙高6.1、全卷長15厘米,經折裝。楷書,無欄,經文內容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經文后落款“大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九月二十日,錢金輿齋沐敬書。二十四日送泗洲塔頂供養。”鈐朱文長方印“思罙主人”,白文方印“錢敬之”。
錢金輿,字駕飛,號敬之,又號,嘉善人。清詩人、書畫家。附貢生。嗜學工詩,善書畫。介休董刺史柴嘗與相交,因輯所作入《如蘭集》中。?
(六)清乾隆四十五年錢楷朱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圖15),泗洲塔出土。紙高10.4、全卷長40.5厘米,經折裝。行書,無欄,經文內容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文后落款:庚子(1780年)歲五月吉旦奉佛弟子錢楷焚香敬書。丙寅(1806年)六月念五卯時生年三十五歲祈求合家康泰,自身福祿,子孫昌盛,日日進財。

圖10 明 文震孟 墨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局部)

圖11 清順治十七年 錢棻 朱書《大方廣佛華嚴經凈行品》(局部)

圖12 清順治十七年 孫锳 墨書《大佛頂手錄》(局部)

圖13 清順治十七年 任星客 墨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局部)
錢楷(1760-1812年)字宗范,號裴山、棐山,嘉興人。清官員。錢瑞徵五世孫,錢倫光三世孫,錢汝鼎孫,錢棐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進士。選庶吉士,改主事,補戶部福建司,曾任安徽巡撫。工漢隸,善山水。頗有廉如、麓臺筆意。嘗曲試蜀中,遍寫所經山水曰:《使東紀勝圖》。又有《綠天書舍詩集》6卷。?

圖14 清乾隆三十二年 錢金輿 墨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圖15 清乾隆四十五年 錢楷 朱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局部)

圖16 清乾隆四十五年 周鎬 墨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局部)
(七)清乾隆四十五年周鎬墨書《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圖16),泗洲塔出土。紙高30.6、全卷長343厘米,卷軸裝。楷書,無欄,經文內容為《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經文后為“真言曰:唵哆唎哆唎咄哆唎咄咄哆唎莎訶”,落款“信士周鎬速求時來福湊,壽筭延齡,并祈子孫昌盛家業隆,吉祥如意。庚子(1780年)夏沐手焚香拜書于藏寶塔中。”鈐朱白文方印“彥馨”,白文方印“周鎬印”。
周鎬(1754-1823年)江蘇金匱乏人。清學者、詩人、舉人。嘉慶十六年(1811年)平湖乍浦海防同知。后占籍平湖。著有《課易存商》1卷、《讀書雜記》1卷、《隨筆雜記》1卷、《犢山詩文稿》10卷等。?
從這些佛經可以看出,寫本佛經的作者中,文人墨客占了一席之地,可見明清時期佛教已完全世俗化。在館藏寫本佛經中,文徵明曾孫文震孟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尤為珍貴。
少量的刻本佛經,印板清晰,線條流暢,顯示了當時較為成熟的印刷技術。現選擇其中幾件加以介紹分析。
(一)明嘉靖《阿彌經、天生十善戒經》刻本(圖17),真如塔出土。紙高30、全卷長109厘米,經折裝。楷體印刷,有欄。經文后有“嘉禾王江涇善友莫普亮勸化十方善信女,各舍資財,刊造大目犍連、血盆寶懺諸品經咒恭入。精嚴寺印行流通,供養以斯功德,上答四恩,下資三有,祈保各人身終康泰者。善友凌道澄、王江涇善友鐘普澄……”;“稟佛遺訓,沙彌真桂回施良財,贖此血盆寶懴七部,流通轉誦,先酬恩有次利□親法臘崇高袈沙吉慶者,嘉靖己丑中秋之吉晚翠房識”。尾有墨書:“萬歷四十年四月本庵梅水堅修裱一樣二部”。

圖17 明嘉靖 《阿彌經、天生十善戒經》刻本(局部)

圖18 明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刻本(局部)
(二)明《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刻本(圖18),清順治十七年裝裱,真如塔出土。紙高18、全卷長438厘米,經折裝。綢緞襄面,正面中間有簽條,上有楷書“大佛頂首楞嚴神咒”。經文首頁有釋迦牟尼及二弟子畫像,釋迦牟尼左手施說法印,右手結禪定印,結跏趺坐于蓮花座上,迦葉、阿難雙手合十左右側立。經文前印有“刻首楞嚴咒引”。經文后有四大金剛之一的執傘金剛像,后有墨書:“順治庚子六月十九日,奉佛弟子朱球處心裝修尊咒一卷,寶塔文筆峰中藏萬古綿綿。”
嘉興歷史上的七塔八寺,歷經戰亂、自然災害及人為破壞,大都已消失不存。但歷經風雨保留至今的佛教造像、經卷等文物,再現了明清時期嘉興佛教文化的繁榮,無聲講述著這段曾經的輝煌。
注釋:
①嘉興市佛教協會編、莊一拂執筆《嘉興佛教歷代傳法大事記?前言》,未正式出版發行。
②吳海紅《嘉興真如塔藏》,《東方博物》第四十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三期,第20-21頁。
③《浙江古塔分類?嘉興?東塔》,《中國古塔通鑒?浙江卷》,未正式出版發行。
④朱殷治、錢俊《浙江嘉善泗洲塔天宮文物》,《東方博物》第三十輯,浙江大學出版社2009年第一期,第15-17頁。
⑤李鼎霞、白化文《 佛教造像手印》,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4頁。
⑥江峰青編修 《嘉善縣志》卷六《寺觀》,光緒二十年。
⑦俞劍華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40頁。
⑧傅逅勒編《嘉興歷代人物考略》,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5月版,第151頁。
⑨傅逅勒編《嘉興歷代人物考略》,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5月版,第205頁。
⑩傅逅勒編《嘉興歷代人物考略》,天馬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5月版,第207頁。
(責任編輯:勞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