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 靜 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
德國制造業發展對中國向高端制造業轉型的啟示——基于“中國制造2025”規劃
■崔靜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
二戰后德國制造業迅猛發展,成為其國內經濟的支柱產業。2013年時,德國更是率先提出了“工業4.0”,即全面實現智能化、數字化、自動化一體,被稱為人類史上第四次工業革命,全球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呼之欲出。同為制造大國的中國在2015年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的戰略部署,旨在向高端制造業轉型,把中國打造成現代化的工業強國。借鑒德國制造業長盛不衰的發展經驗,對促進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化、數字化、服務化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基于此,本文深入地分析了德國制造業發展的經驗,剖析了中國向高端制造業發展所面臨的制約問題及轉型的有效路徑。
(一)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推動著德國重工業、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
德國鐵路運輸網絡發達,是歐洲交通道路核心部分之一。德國擁有33721公里的鐵路,位居歐盟國家之首。上世紀經歷不斷改革,形成國家控股、私有化運營的模式,為促進德國機械制造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目前德國已建成30多個鐵路貨運中心,2014年運輸貨物總計3.97億噸,較上年同期增長12.4%,加之航運、水運、陸運的協調互補、無障礙銜接,形成了立體式的交通運輸網絡,保證了德國產品以高效率、低價格的方式運往世界各地。德國法蘭克福機場是全球最重要的航空港之一,2014年,德國航空貨運量達到407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19.8%。德國水路網絡總長約7500公里,已建立100多個現代化的公共海海港,2014年海運貨量達到3.12億噸,尤其是內河航運非常發達,74個大城市都有水路連接,2014年內河航運量達到2.76億噸,僅萊茵河就承擔了約三分之二的運輸量。另外,德國公路網全長23.1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發達已有六十余年,達到1.26萬公里,大部分不收費、小部分不限速,為德國成為著名汽車品牌故鄉奠定了基礎,目前德國汽車工業增加值約占德國GDP的五分之一。總之,德國發達的交通運輸網絡為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發達的公路網絡,更是為德國發展汽車工業的發展創造了平臺。
(二)堅持創新是動力之源,政府與行業協會為德國制造業創新保駕護航
創新是企業經濟增長、發展的源動力。德國制造商們非常重視技術創新,據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Fraunhofer-Gesellschaft)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德國企業研發投入568億歐元,僅制造行業研發投入就超過了420億歐元。德國制造業中開發新產品的速率幾乎與信息產業相同,這與對研發的重視與投入息息相關。以西門子公司為例,在全球擁有研發人員約29500名,僅2014年在全球的研發投入就超過45億歐元,正因為西門子公司對創新的重視,它已成功運營了167年。同時,在德國創新體系中,政府與行業協會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如通過稅負減免、研發資助等形式,引導并支持企業創新,為創業失敗者“減震”。比如,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為制造企業提供新技術、服務、經濟政策等信息,定期組織研討會等;除此之外,德國政府非常重視科研機構、高校研究成果向產品的轉化,自1983年成立了第一個創新孵化基地——柏林創新中心后,在政府的各項補貼、優惠政策扶持下,截止2014年底已有200個城市建立了創新中心,推動著科研成果最終生產并被市場所接受。
(三)打造產業特色是關鍵,堅持走高品質路線
德國制造業發展較早,尤其是汽車制造業已成為德國的第一支柱產業,據德國KBA汽車統計機構發布數據顯示,2014年德國汽車成交量3551475輛,較上年同期增長3.1%,汽車產業營業收入達到4028.3億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1.3%,可以說,奔馳、奧迪、寶馬、現代等汽車品牌已譽滿全球。機械裝備制造也是德國制造業另一傳統產業,已形成了獨具德國特色的“Mittelstand”行業結構,即中小企業占德國企業總數的99%以上,政府采取“限大促小”的政策,引導并扶持中小企業發展,已成為德國經濟的真正支柱。中小企業“小而精”、“小而專”,推動著德國在許多行業分支中都處于國際領先地位,如紡織機械在法蘭克福、慕尼黑等形成了產業密集區,發揮集聚效應。德國在鞏固傳統產業的同時,還大力扶持新興產業,如大力推動光伏電站和風電的發展,據統計,2014年光伏發電量、再生能源總發電量已占到德國全部用電量的15%、30%左右。德國整個制造行業將“德國制造”視為品牌,致力于標準、精密、耐用,德國產品以其質量、技術、品質的優勢,受到世界的認可,已成為全球化時代信譽與質量的象征。
(四)全社會多層次的教育體系,為德國制造輸送充足的人才儲備
德國制造之所以享譽全球,充足的人才儲備是保障:一是高等院校的精英教育為德國制造業輸送大量的高端人才,如工程師、企業家等,上世紀60年代德國改革高等教育,推出應用型技術大學,與企業合作培養學生,受到用人單位與社會的認可。據德國制造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德國企業家中約占70%左右都擁有理工科的教育背景。二是德國獨特的“雙軌制”職業培訓體系,為“德國制造”輸送大量經驗豐富、技術高超的“藍領”工人,即由學校和企業聯合展開職業教育,進行“理論+實踐”的雙重培訓。目前,德國已有350多種技能培訓,約有70%的青少年在中學畢業后選擇接受“雙軌制”職業教育。三是德國推行普遍性的職業培訓,即從事任何工作之前都必須經專業的職業培訓,即便子承父業在家種地,也必須要接受職業培訓,獲得農校畢業證書,否則無法從銀行獲得貸款、不能享受農業補貼。總體而言,正是德國全社會多層次的教育體系,提升了工作人員的職業技能與實際操作能力,為德國制造業發展輸送充足的人才儲備。
(一)中國制造業對外技術依存度較高,關鍵核心技術薄弱,缺少原創技術
關鍵核心技術的掌握程度決定著中國能否成為世界制造強國。目前,中國制造業整體自主研發能力薄弱,尤其是許多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如2015年前季度中國汽車生產1709.16萬輛,同比微降0.82%,銷售1705.65萬輛,同比微增0.31%,已連續第七年位居全球第一。又如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家用空調制造基地,2001-2014年間,空調年產量保持著17.29%的年均增速。據中國制冷空調工業協會預計,2015年中國空調產量將達到1.3億臺。中國已成為世界制造大國,但自主研發能力薄弱,離“制造強國”還有很大差距,缺少原創技術,導致制造業處于產業鏈中末端。如前面所談到的汽車、空調行業,仍需從美、日、德等國購買發動機、壓縮機等關鍵部件的核心技術與專利。據制造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中國關鍵技術的對外依存度較高,達到60%左右。中國制造業長期占據國際分工的中末端,以高科技領域為例,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平均利潤率僅為3%,高端產品涉及較少,大多為跨國公司的“組裝車間”,其中80%的高端IC產品依靠進口。
(二)制造業研發投資強度呈現不均衡態勢,科研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
一般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強度衡量一國研發水平是國際慣例,即制造業科研經費投入占GDP的百分比。從表1的數據來看,近年來中國制造業R&D強度呈現上升態勢,2014年達到了2.05%,已連續兩年超過2%。雖然與發達國家3-4%的平均水平相比還有一定的差距,但呈現了逐年增長、差距縮小的態勢。如2010-2012年,中國R&D強度僅為德國的二分之一,2015年前三季度差距已縮小至0.8%左右。同時,自2013年起,中國科研經費規模就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位,僅次于美國。如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達到10293億元,其中企業支出占75%以上,但科技成果轉化率僅為10%。進一步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問題:其一,研發投資強度存在著企業間、行業間不均衡的現象。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例,航天航空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較高,占其營業收入的16.9%左右,而醫藥技術企業的研發投入比例僅為2.5%左右。從整個制造行業來看,中小企業研發投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但中興、華為等通信企業的研發投資強度已超過發達國家。如華為公司始終將創新視為一場“長跑”,2015年前三季度研發費用達到23.62億,占營業收入的12.2%,超過了全球高新技術行業11%的平均水平。其二,科研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近年來,我國科研經費投入以每年超過20%的比例大幅增加,但受科研經費使用“重物不重人”的影響,導致科成果轉化率始終處于較低水平。美國80%的科研經費花在“人”身上,注重人才資源的培養,而我國大部分科研經費都投到“物”上,用做科研的機器、設備等都處于國際先進水平,但處于科研核心地位的人力資源匱乏。除此之外,部分企業習慣于模仿、“復制”,法律意識淡薄,沒有將創新視為企業持續發展的戰略要素。
(三)自主營銷品牌意識不足,制造企業缺少具有影響力的國際品牌與標準
品牌是創立創業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全球價值鏈分布來看,除研發設計外,品牌經營、國際標準等都是主要增值點。樹立良好的中國企業形象、富有影響力的國際品牌,不僅是提升企業利潤的關鍵,更是將“中國制造”推向世界的源動力。目前,我國部分制造企業已意識到國際品牌與標準的影響力,并著力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如2015年深圳大疆公司自主研發的無人飛行器,在全球市場中占據70%以上的份額,已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與標準。2015年,華為公司再次入選Interbrand“Top100”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排名上升到第88位。尤其是其推出的P8、Mate S玫瑰金等智能手機,在全球市場份額中達到9.5%,在西班牙、瑞士、新西蘭等國家市場份額排名第三。然而,相當一部分中國企業只是國際知名品牌的加工廠,沒有自主品牌,更談不上建立國際標準。與同為制造強國的美、日相比,中國知名品牌屈指可數,且2014年中國企業無一入選世界機械500強前10名,前100名的中國企業僅有9家。另外,中國企業的商標戰略比較滯后,甚至忽略了品牌價值的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力。據中國品牌建設協會2015年統計數據,在進入世界500強的中國企業中,占64%的企業沒有對品牌進行全面保護。其中,大型工業企業中未對品牌予以全面保護的占80%。
(四)自主知識產權體系不健全、保護不力,制約了企業創新的積極性
中國自主知識產權體系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約了發明創新。如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發明專利申請70.9萬件,授權專利24.8萬件,已連續5年位居全球第一。然而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專利申請體系不完善,導致發明專利占專利申請總量比重較低、授權量占申請總量比重較低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如2015年前三季度中國專利申請總量為187.6萬件,發明專利占比37.8%,遠低于同期國外85%的比重;授權專利占比62.7%,遠低于同期國外90%的比重。同時,中國專利保護力度不夠,也成為企業構建品牌動力不足的因素之一。尤其是近年來專利糾紛案件呈現井噴之勢,如2015年上半年全國專利行政執法辦案總量達10190件,同比增長107.7%。2015年7月修訂后的《專利行政執法辦法》正式實施,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專利保護,調動企業與個人創新、發明的積極性。

表1 全球主要國家R&D強度(%)比較
(一)推動中國制造向智能化、數字化和服務化方向發展
從德國制造業發展歷程來看,智能化、數字化和服務化將代表著未來世界制造業發展的方向與潮流。當前,中國制造業大多還停留于機械生產階段,要實現“中國制造2025”戰略,必須促進信息化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繪制工業互聯網發展路線圖,將信息化作為首要戰略,集合多領域專家從多層次推動兩化深度融合。如2015 年2月全球領先數控機床聯網管理DNC系統上線,通過計算機高度控制多臺NC機床,形成了柔性分布式數字控制。如此,我國應結合制造業特點,發揮行業協會的功能,鼓勵實施“物聯網”、“車聯網”、“機聯網”、“廠聯網”等新型信息化戰略,提升制造企業信息化程度,實時掌握市場動態,逐步向智能化、數字化過渡。政府應制定相關的扶持政策,如財稅支持、金融支撐,為制造業與信息化的深度整合保駕護航。同時,制造業的價值鏈逐步由制造為中心向服務為中心轉變,既要從產品開發、設計、價值鏈管理方面提升投入服務化,也要從產品維護、修理等方面提升產出服務化。
(二)強化的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促進工業制造業標準統一
德國為推進工業4.0戰略,構建了“三位一體”的合作型研發體系,即由政策提供三分之一、企業提供三分之二的研發經費,個人提供知識與勞動。目前,研發水平低、效率差成為制約中國制造業發展的障礙問題。由此,中國必須構建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高效創新平臺。以政府為主導,行業協會為輔,強化技術創新平臺建設,促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創新協作。尤其是要強化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引導作用,集中科研人力、財力等資源,率先在關鍵性領域獲得突破性進展,如汽車發動機、空調壓縮機等核心部件,提升中國制造的技術含量。政府在財政、稅收、金融等方面出臺扶持政策,為制造企業的研發、技術創新提供資金支持,促進制造企業重視并關注創新。要加快與國際制造標準對接,與德國、美國、日本等加強合作,同時結合中國制造業特點、規律,制定中國制造綜合標準化體系。
(三)適時發展大規模、網絡化、定制化制造業生產方式
從德國制造業發展經驗來看,構建產品與機器之間的對話,不僅能夠實現定制化生產,還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實現大規模生產。如德國西門子公司在推行數字化生產后,產能提高了8倍,次品率得到有效控制。在工業4.0戰略背景下,中國制造業必須實現顧客與業務伙伴的廣泛參與,重點發展大規模、網絡化、定制化生產方式。借鑒德國制造業發展經驗,將模塊化生產作為過渡,通過模塊的不同選擇、組合,以滿足顧客的個性化需求。針對個別顧客的特殊需求,則需單獨組建工作小組進行設計,滿足定制化產品的需求。在工業制造與信息化融合的基礎上,將自動控制與產品需求進行有效對接,逐步向大規模、個性化生產推進。另外,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整合社會閑置制造資源,推進全世界聯網生產,完成由制造商向服務商的轉型,創新盈利模式。如沈陽機床企業研發出世界首款智能機床“i5”,僅2015年上半年就銷售1600臺,重復購買率達到64%。
(四)樹立良好的中國企業形象,創建“中國制造”品牌
樹立良好的中國企業形象、創立馳名的品牌商標,不僅能夠提升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上的地位,更能夠逐步創建“中國制造”的國際品牌,推動實現中國工業強國步伐。尤其是中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加強品牌建設,能夠轉變現有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促進“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順利推行。加強研發投入,著力提升產品的質量、性能,生產符合國際工業標準的產品,樹立良好的中國企業形象。增強品牌創建意識與品牌保護意識,促進資源優化配置,培育具有核心技術的自主品牌。重視全球價值鏈上的“營銷環節”,結合戰略性營銷網絡,逐步搶占市場、提高市場占有率。
(五)加大知識型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中國勞動生產率
當前,“中國制造2025”面臨著高層次人才匱乏、勞動力人口減少、勞動價格上漲、勞動生產率低等問題。在工業4.0戰略背景下,解決知識型人力資本、提高勞動生產率是中國制造發展的重要任務。加強與德國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鼓勵國內科研機構、高校等參與到制造業人才培養中,著力培育科研、營銷、管理人才,促使中國制造業人力資本增值。加強國際交流,主動學習先進的技術與經驗,鼓勵校企合作,培養理論堅實、技術精湛的制造業高端人才。加強職業培訓,提高員工自主權與能動性,提高工作效率與質量。逐步配合2015年11月召開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延長退休年齡的政策,充分發揮臨退休人員在研發、生產、操作、組織等方面的豐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