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 英 崔 琳 河北經貿大學
?
日本經濟的長期低迷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啟示
■李英崔琳河北經貿大學
二戰后的30年時間里,日本經濟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實現了所謂的“日本戰后經濟奇跡”,其GDP一度躍居世界第二,直逼美國。然而日本的經濟在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遭遇了滑鐵盧。1985年美日簽訂“廣場協議”后不久,日本泡沫經濟發生崩潰,使得日本經濟進入了長期的“平成蕭條期”。反觀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同樣帶來了經濟飛速發展,目前也出現了類似日本的嚴重的環境污染、產能過剩等問題,且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顯現以及房地產市場也存在著泡沫等。如何吸取日本經濟發展的經驗教訓,對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來說仍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眾所周知,日本經濟在二戰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但戰后在“馬歇爾計劃”的幫助下,日本舉全國之力進行經濟建設,僅用了30年就實現了經濟復興,并創造了令世人矚目的發展成果。在20世紀70年代,日本更是一舉躍至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特別值得注意的是,1972年日本的實際經濟增長率為9.1%,遠遠超過同期歐美國家的經濟增速;然而到了1973年,日本的實際增長率卻降至僅5.1%,1974年跌至負數。可見,1973年就成為日本經濟降擋發展的開端。
二戰后,在美國的扶持與援助下,日本僅僅經歷了九年就完成了其經濟體系的重新構建,在這個發展階段中,日本經濟的實際平均增長率達到了9%。從戰爭陰霾中逐漸走出來的日本,因為有條件借助于美歐發達國家的技術和市場加上要急于改變戰后的社會經濟落后的面貌,便開始步入到經濟的高速增長時期,其平均經濟增速達到了9.2%,在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更是一舉躍入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此后,日本經濟便進入了平均增速達4%的平穩增長期。1985年廣場協議的簽訂拉開了日本泡沫經濟的帷幕,其平均經濟增速短暫上升到4.9%;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后,其經濟發展困難重重,開始進入經濟蕭條時期。1991年~2001年日本經濟的年平均增長率僅為1.4%,低于同時期歐美國家的經濟增速,特別是在1997年~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期間,日本的經濟增速連續兩年大幅下降,在1998年更是創下了日本在二戰后經濟增速的新低,當年日本的經濟增速為-1.5%。
2002年小泉內閣組建之后,日本政府下了大決心和大力度進行改革。在小泉執政的近六年期間,日本經濟處于低速增長的狀態,有了一定的復蘇。然而之后由于日本政府頻繁更換首相,使得每屆政府在其短暫的任期內都無法有力地推動實施自己的經濟政策來振興經濟。加之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的打擊,使得日本經濟又跌至谷底。直到2012年安倍晉三再次當選日本首相,大力推行“安倍經濟學”,日本經濟是否能走出平成蕭條期,還有待觀望。
表1是日本經濟經歷的發展階段及其對應的實際平均增長率。

表1 日本經濟在各個發展階段的實際平均增長率
(一)日本政府盲目追求經濟高速增長
從1973年前后日本政府制定的政策里,可以看出日本在失去了人口紅利,進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中后還在盲目地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1972年6月,田中角榮在即將就任首相前公布了其施政綱領《日本列島改造論》,列島改造計劃隨后迅速提上日程,日本政府希望借此計劃在1985年實現GDP達到兩位數的平均增速。然而在其國內的經濟建設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日本政府卻忽略了二戰后經濟飛速發展的30年已經給日本的社會和經濟持續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不良影響,田中角榮在推行“列島改造計劃”時也并未意識到由于不計代價地追求經濟高速增長已經導致日本的產業污染的嚴重性,當時的日本其實正處在經濟增速的轉折點上,但激進的日本政府卻還在一味地倡導高速的發展。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雖然“列島改造論”在短期內通過大量的政府支出刺激了投資與消費,拉動了經濟的增長,然而它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日本國內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問題變得愈加嚴重。在政府盲目樂觀情緒的影響下,大量的投資涌向房地產市場,導致房地產價格開始不斷攀升,各種形式的投資建設活動也都十分活躍。1972年各種建設投資的增長率為28.1%,比1971年的14%增加了一倍還多。與此同時,與房地產市場關系緊密的相關制造業也不斷擴大生產規模,這些都造成了日本國內的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
(二)1973年爆發的石油危機
1955年至1973年,日本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產業的目標,并以此來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1970年日本的重化在制造業中占比達到62.3%,在出口產品中約占77%。然而日本作為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能源嚴重依賴進口,在對經濟增長貢獻突出的第二產業中,依賴能源的重化工業又占到了一半以上的份額,所以當全球性的能源危機出現時,日本在短期內只能被動地挨打。1973年10月,由第四次中東戰爭引發的全球性石油危機爆發,造成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上漲到10.651美元。石油價格的暴漲使得嚴重依賴能源進口的日本飽受折磨。日本國內制造業企業的成本大幅升高,利潤被擠壓,同時由于全球經濟不景氣造成的國際市場需求驟減,使得日本國內的企業尤其是重化工企業損失慘重。由于1973年之前日本國內政府與民間的投資擴張過于猛烈,石油危機之后,日本經濟遭受打擊,國內需求又迅速收縮,這就導致了嚴重的產能過剩。同時受國內經濟不景氣的影響,對經濟增長有明顯拉動作用的基礎設施等建設活動開始萎縮停滯,這些都造成了日本的經濟增長明顯放慢。也是從這之后,日本政府開始試圖轉變其經濟增長模式,轉而依靠出口來拉動經濟增長。
(三)日元升值及廣場協議的簽訂
當日本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對美國窮追不舍并對其世界第一的經濟地位形成威脅的時候,美國開始將日本視為其最大的競爭對手。為了本國經濟的發展,美國需要犧牲它主要的貿易伙伴也是競爭對手的利益,所以日本首當其沖。1971年美國尼克松政府實行的“新經濟政策”使美元與黃金脫鉤,這給一直以美元為中心的世界貨幣體系帶來了巨大的震蕩,也毫無疑問地給日本的金融市場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也為日后的日元升值拉開了帷幕。
迫于美國的壓力,日本的固定匯率制在1971年這年畫上了句號并開始實行浮動匯率,截止到廣場協議簽訂之前,日元已經從固定匯率制時的一美元兌換360日元升至1美元兌240美元。1985年9月22日,廣場協議簽訂,美國通過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進行有秩序地貶值,來轉移其國內經濟發展的困難。廣場協議簽訂之后,日元又升值至一美元兌150日元。日元的連續升值使得國際投機資本不斷涌向日本的股市和房地產市場。雖然當時日本的人均GDP超過美國,但對于普通的日本國民來說,根本無力承擔其國內高昂的房價。此時,日本政府放寬對銀行業務的限制,實行存款利率自由化,這就導致商業銀行開始競相上調大額存款利息來吸納存款進行投資。但這也意味著日本銀行的籌資成本過高,于是大量資金涌向高利息的房地產市場,加速了泡沫經濟的發展,并且資產價格的普遍虛漲并未得到實體經濟的支持,平均股價在1989年年底達到峰值38915.87點,此后便開始下跌,房屋價格也于1991年左右開始下跌。泡沫破滅后,巨額的賬面資產在頃刻間化為烏有成為司空見慣的事情。日本經濟開始進入衰退時期。
(四)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日本在二戰后經歷了短暫的“嬰兒潮”,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帶來的人口高增長率給日本的人口結構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這股人口增長的熱潮僅僅維持了十年左右就開始走下坡路。隨著日本社會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及西方觀念的影響,日本人的平均結婚年齡和生育頭胎的年齡不斷上升,導致青少年數量不斷減少,老年人的數量不斷增加。據有關統計顯示,1970年日本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到總人口的7.06%,日本正式進入老齡化社會;1995年這一比例升至14.54%,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2010年已達到22.84%,進入超老齡化社會。截止2014年底,日本總人口為1.27億人,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為3190萬人,在總人口的占比已經超過25%;15-64歲的勞動人口為7901萬人,是老年人數量的2.3倍。然而預計到2060年,勞動人口數量將降至老年人數量的1.3倍,撫養比升至前所未有的高位。
人口結構的趨老化不但意味著日本適齡勞動者數量的減少,也就是勞動力資源的缺乏,更意味著給日本社會的福利制度,即政府相關的財政支出帶來巨大的挑戰。老年人在曾經享受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成果之后卻將如今經濟衰退停滯的狀況交給青少年一代來面對,同時他們還負擔著如此沉重的撫養壓力,這對于日本的青少年來說,會使其對經濟發展做出貢獻的積極性大受打擊。
(五)安倍經濟學未見大的成效
日本房地產崩盤后,日本的歷屆政府都尋求以擴大政府投資的方式來挽救日本的經濟,這也就造成了2002年小泉上臺時日本財政赤字嚴重,財政狀況惡化的現象。所以小泉執政時期的日本進行了改革,使得日本經濟出現了好轉的跡象。然而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再次給日本經濟以沉重一擊,同時日本國內頻繁更換的內閣政權也使得日本經濟難有起色。直到2012年安倍再次當選日本首相,推出了所謂的“安倍經濟學”,日本經濟雖然出現了短期內復蘇跡象,但前景并不樂觀。根據亞太經濟數據中心數據顯示,日本經濟2012、2013、2014三年GDP的增長率分別為0.8%、1.0%和1.6%,但有的季度是負增長,如2014年第三季度為負0.5%。到2015年第一季度為1.1%,而第二季度增長率又成為負數,為-0. 4%。
日本國內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出口拉動,所以安倍上臺后開始效仿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做法,實行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并要求央行配合大量印鈔,以此來使日元貶值,增加出口。為了減少政策實施過程中的阻礙,安倍更是不顧外界輿論聲討,將日本央行的行長換成了自己的心腹----黑田東彥,這樣日本央行就失去了政策的獨立性。現在距離安倍晉三擔任首相、承諾帶領日本擺脫經濟衰退已將近三年的時間,日本經濟改頭換面的突破仍然沒有顯現在世人面前,由于日本政治經濟結構的僵化體系以及傳統利益集團秩序固化,“安倍經濟學”并沒有取得理想效果。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2015年初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期日本經濟2015年和2016年的增長率分別為0.6%和0.8%。
(一)政府承擔起對經濟發展的正確引導
20世紀70年代的日本政府忽視國內經濟高速增長帶來的一系列問題,也沒有給“人口紅利”消失等問題以足夠重視,還盲目地引導和鼓勵國內的投資,繼續追求經濟的高速增長,使得原本就存在的問題更加嚴重化,比如環境污染、產能過剩、房地產市場過熱等問題。我國由于實施“計劃生育”的政策,目前也面臨著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改革開放的30多年來,為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不太講究方式的“急功近利”的發展建設也使得我國目前正面臨著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霧霾”已經成為人民健康的殺手,治理環境污染迫在眉睫。借著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的東風,房地產業迅猛發展,目前中國的普通百姓也面臨著高房價的困擾。2008年爆發了全球經濟危機,為應對危機,保證經濟持續快速增長,政府頒布了“4萬億”的一攬子計劃,以基礎建設帶動投資,拉動經濟增長,這也就導致了危機過后,目前我國正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值此經濟發展面臨諸多問題的時刻,我國政府應該吸取日本政府錯誤估計形勢的教訓,縱觀大局,承擔起對經濟發展進行正確引導的責任,不盲目地追求達到高水平的經濟增速,而是制定切實長遠的發展政策。
(二)加強污染治理環境保護
日本在經濟高速增長的階段也遭遇過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這與我國目前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如出一轍。在尋求經濟快速發展的初期,中國與日本都毫無例外地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帶來了GDP的飛速增長。在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的環境污染治理在環境立法、民間維權和技術研發這三駕馬車的推動下,取得了很大進展。這對于目前我國的環境治理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我國應通過立法、嚴格執法、加重懲罰措施來治理環境污染問題。除了政府層面上的努力,民間也應該更積極地參與到環境治理的進程中來,通過舉報,訴訟等法律手段堅決與環境污染行為做斗爭。同時,政府也該積極倡導宣傳清潔能源,通過減稅等政策鼓勵對清潔能源的投資建設,使得技術創新能夠更好地為環境污染的治理保駕護航。
(三)積極解決產能過剩
由于日本政府對投資需求的過度刺激以及石油危機的影響,日本也曾出現過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為解決產能過剩問題,日本企業將過剩和落后的產能轉移到周邊發展相對落后的國家無疑是一個出路,雖然這是一種見效快的解決途徑,但是也會受到產能接收國家政策的影響與干預。1973年的石油危機使日本失去了大量廉價石油的供應,致使當時“列島改造計劃”的實施困難重重,日本被迫開始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開始把以尖端技術領域為中心的知識密集型產業作為主導性產業發展。數年之內日本的重化工業比重明顯下降,產業結構實現了轉型。
今年在我國牽頭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政府倡導實施的“一帶一路”戰略,都是為解決我國產能過剩問題所探索的途徑,然而解決我國嚴重產能過剩問題的最根本途徑還是應該科學地分析我國的資源條件,牢牢把握住我國的優勢資源,避免因為制度不完善和官商勾結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資源浪費或是擾亂市場秩序。政府的政策引導也應該適時地退居市場需求引導之后,盡量避免為了達到短期的經濟利益而過多地對市場進行干預。此外政府更應該切實采取優惠政策來鼓勵我國企業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并不斷提高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以此來不斷完善我國的產業結構,逐步淘汰落后低端產能,發展科技含量高和環境友好的進步產能。
(四)重視金融問題及其對經濟帶來的風險與影響
上世紀70年代,日元對美元的大幅增值使得嚴重依賴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日本遭受重大打擊。彼時日本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如今我國經濟有相當一部分也是靠進出口拉動的,而此時中國是美國的最大債權國。日本的房地產和股市熱潮也是由于當時日元的升值所導致的,最終日本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日本經濟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都沒有大的起色。日本的教訓對于如今的中國來說,就是要使人民幣在國際金融領域占有一席之地,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以避免被發達國家的經濟政策所左右。目前不可忽視的問題是房地產市場對于我國GDP的增長貢獻很大,但是房地產價格過高也是切實存在的隱患,這不僅對人民生活水平產生了影響,未來也有可能是引發危機的定時炸彈,所以我國政府需要采取更謹慎的政策,有效地規范房地產市場,對房地產行業準入條件嚴格化,以避免房地產過剩致使泡沫破裂。
(五)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
人口結構影響著勞動力結構,并且人口結構的調整需要很長的時間周期。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人口老齡化,一直持續至今,已經限制了日本的經濟發展,未來也會給日本社會造成巨大的養老壓力。我國2014年60歲以上人口已占總人口的近15%。黨和政府也已認識到了人口老齡化對國家發展的影響,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也正式推出了“兩孩”政策,這是解決未來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有力嘗試,但面對著我國目前勞動力比例減少,男女比例失衡的狀況,該政策發揮作用需要較長的時間周期。所以我國當前應不斷完善養老的福利體制,鼓勵、扶持與養老相關的第三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龐德良,洪宇.石油價格沖擊、內生技術進步與日本經濟增長[J].現代日本經濟,2009(1):1-6.
[2]尹小平.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的得與失[J].現代日本經濟,2007(1): 14-17.
[3]陳樂一.日本經濟的增長與波動:1951-2002[J].財經問題研究,2005 (10):73-79.
[4]常進,吳建華.略論小泉時代日本的經濟政策及其成效[J].現代日本經濟,2007(3):6-10.
[5]朱飛飛.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期的環境污染及其治理[D].北京:對外經貿大學,2008.
[6]任景波.日本經濟低速增長與管理體制轉型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