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治



二、形態感
形態感是指畫面中主體物像、形狀、姿態給讀者的印象感受。
1.形態感的作用
畫面主體是表達作品主題思想的核心,其形態感是表達作品主題內容的語言形式,是生成畫面感染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態感能給人以或美或丑、或平衡或傾斜、或整齊或參差、或靜止或運動等感覺。
2.形態感的表現形式
形態感的表現在不同的攝影體裁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和方法。
紀實攝影的目的主要是追求記錄、佐證價值。所追求的形態感,主要在于能夠說明事物主體的形狀、行為或處境。在生態攝影中,一般都采用斜側面角度拍攝主體形象,這樣容易區分物種的形象特征。但是為了增加畫面的形式感和新奇感,我們可以在不改變物象屬性的前提下,盡量去記錄那些不常見的形態畫面。
如圖10-229《門衛》這是一只常見的麻雀,但是由于選擇了正面拍攝,從而記錄了不多見的麻雀頭部對稱式結構形象,給人一種新奇而美妙的形態感;再如圖10-230《巡視》,表現的是夜鷺在空中盤旋瞭望,給人以機敏警覺的形態感;
再如圖10-231《掩護》,畫面主體是雌性金眶鸻鳥,當它感到不安全時,便會迅速蹲下,將自己的兒女掩藏在翅膀下,其形態感傳遞出一種偉大的母愛之情。形態感不一定單指個體形態,亦可以是群體形態,如圖10-232《封殺》,畫面主體是4個運動員,其中3個外國運動員夾擊1個中國運動員,其形態給人以寡不敵眾之感。
紀實攝影只能是記錄物象實體的真實形態感。
在藝術攝影領域,主要是追求藝術審美價值。因此,在攝影創作中,不一定必須去追求物象的具象和真實的形態感。藝術美的表現一般都避免一語破的和一目了然,而是追求似是而非,能夠給人以遐想空間的視覺形態感。所以,在藝術攝影創作時,常以剪影、倒影和投影作為畫面的視覺中心(主體),以其寫意性的形態感來敘事表意,如圖10-233《戀》,畫面以剪影形式塑造了主體形象,其形態感是一對情侶在調情,雄性蒼鷺正在為雌性蒼鷺梳理羽毛,具有一定的情節性;
圖10-234《曼舞》,畫面以倒影形式塑造了主體形象,其形態感表現了兩只鷺鷥在水中舞蹈;
圖10-235《雪痕蹤影》,畫面以投影形式塑造了主體形象,其形態感說明此畫面記錄了鳥兒在此越冬的蹤跡,以上3幅畫面的主體表現形式都缺乏立體感和質量感,但其形態感十足,而且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3.形態感的表現方法
一是善于發現被攝主體非本質的形象感。在取景構圖時要注意觀察和想象你所選擇的畫面主體,是否具有此物似彼物的形象感和趣味性。如圖10-236《金龍回首》,通過觀察和調整視角,使兩棵胡楊物象重合,形成了一個好似龍的形態。使得靜默的死胡楊樹,出現了生動的生命氣息,給畫面平添了情趣。
二是拍攝靜物時盡量營造主體的體積感。表現體積感的方法就是將能夠起到比例尺的作用參照物放進畫面,從而豐富畫面語言,證明物象的體積有多大。如圖10-237《千秋屹立》,人物在畫面中出現,反襯了胡楊樹的高大和年齡,如果畫面中缺少了那個人物,也就失去了能夠發揮比例尺作用的參照物,主體胡楊樹究竟有多粗多高將無法判定,同時畫面也失去了動與靜的對比語言。
三是拍攝動體物象要抓取精彩瞬間。拍攝出優美的姿態、感人的情節等生動的畫面。
如圖10-238《梟雄振翅》,記錄了烏林鸮優美的起飛形態。拍攝此類動態畫面,一定要學會耐心等待,絕對不能去驚擾被攝體,否則就不會拍攝到自然優美的生動畫面。
如圖10-239《打成一團》,通過觀察預測到這里可能會再次發生打斗現象,于是將配有400毫米焦距鏡頭的照相機架在比較理想的方位,等待時機進行抓拍,結果如愿以償,拍攝到了打成一團的精彩畫面。
拍攝方位的選定是確定理想形態感的前提條件。在取景時,一定要運用我們的觀察力、想象力在不同的方向、角度和距離去觀察比較,從而選擇理想的拍攝點,以取得最佳的主體形態,不同的拍攝方位會產生不同的主體形態、環境背景和造型光線。(請參看2013年第11期《漫談攝影造型12字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