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越豐



9月8日,由商務部、中央電視臺主辦,中國開發區協會承辦的2014國際投資論壇“輝煌三十載、再啟新征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專題論壇在廈門舉行。原國務院特區辦副主任趙云棟、商務部外資司副司長邱麗新、秦皇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胡英杰、天津開發區管委會主任許紅星、蘇州工業園管委會主任楊知評、廣州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陳小華作為主講嘉賓,圍繞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30周年所取得的成就和投資環境改善等問題展開熱烈的交流和討論,預測未來發展趨勢,探討創新模式。開發區管委副主任李穎熹出席論壇活動。
今年是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30周年。30年來,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的國家級開發區,由首批14家,發展到目前的215家。30年來,中國的開發區走過不平凡的歷程,成為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對外開放的頂梁柱,成為重要經濟增長點和轉型升級示范地,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鎮化發展史上的奇跡。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是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現已成為我國重要經濟增長點。對于嘉賓們的“點題”,秦皇島開發區管委主任胡英杰用“引領”二字,說明今后的開發區要發揮思想、產業發展、民生問題等方面的引領作用。
秦皇島開發區在發展壯大進程中,致力于完善公共服務平臺、強化社會保障體系,將發展的最新成果惠及于民,特別是在就業服務、教育培訓、醫療衛生、住房安置、文化氛圍營造等方面創新思路、大膽實踐,為國家級開發區推進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1984年10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秦皇島開發區正式成立。30年來,秦皇島開發區在投資環境打造、基礎設施建設、民生改善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充分發揮窗口、示范、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區域經濟發展。2013年,開發區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的利潤占全市總利潤的90%,已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在社會保障、產業結構調整、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做法也為區域內其他地區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經驗。
胡英杰說,“對于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的開發區來說,園區精神是引領其發展的活力之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開發區都依據發展形勢和任務,提出符合時代要求的創業精神。”1995年,秦皇島開發區提出了“以人為本、奮發圖強、臥薪嘗膽、再創輝煌”的創業精神,在全國開發區中率先發起“二次創業”;2000年,提出了“解放思想、迎難而上、凝心聚力、率先發展”的創業精神,科學制訂發展規劃,實現更好更快發展;進入“十二五”,擴區開發建設全面啟動,進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迎接挑戰、奮勇開拓、科學發展”的新時期創業精神,點燃了激情,振奮了精神,推進了開發區發展的新跨越。
2008年,秦皇島開發區率先在國內提出數據產業的概念,謀劃了打造生態型、園林式、人文化、高科技的秦皇島數據產業基地——中國“數谷”。把發展數據產業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突破口,將建設秦皇島數據產業基地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龍頭,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提高科學發展水平的戰略選擇。先后制定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一批國內外知名數據企業紛沓而來,10多家本土企業態勢蓬勃。同時,著力發展新能源、生物及新醫藥和節能環保新興產業,以此為突破口,實現開發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談到民生和社會發展,胡英杰說,“開發區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既要讓人民過上殷實富足的物質生活,又要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文化生活。”30年來,秦皇島開發區始終把改善民生作為發展的根本宗旨,堅持民生投入優先保障、民生問題優先解決、民生事業優先發展、讓改革發展成果最大限度惠及全體人民的理念,實現業有所就、住有所居、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全面打造踐行執政為民宗旨的典范,榮獲“全國首批民生改善典范開發區”榮譽稱號。
如今的園區經濟發展,已經逐漸步入成熟穩健的階段,但仍然面臨新的挑戰。胡英杰就目前國家級開發區面臨的“發展空間”、“科技創新”等問題,與嘉賓進行了探討。他認為要積極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建設和實施,促進轉變土地利用方式和經濟發展方式,提升土地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和利用效益,破解“兩難”問題,促進城鄉建設用地合理布局和節約集約利用,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參加論壇的嘉賓一致認為,2014年,既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也是開發區建設新的起點。展望未來,在戰略使命上,開發區先行先試的空間依然存在,仍然可以承擔漸進改革的戰略使命,仍將繼續扮演中國發展探索的先鋒和改革開放試驗田的角色,并將先行先試、敢闖敢干的開發區精神以及改革開放的效益迅速擴展到全國,作為全國各個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在發展方向上,開發區將由一個主要承擔經濟職能、尤其是工業職能的地理區域向綜合性城市新區轉變,加快城市化進程,努力成為我國新型城鎮化的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