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東
自從以推特和臉書為代表的社交網絡問世以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越來越直觀和可量化:粉絲和被點贊數量說明一個人的受歡迎程度;是否有“互粉”乃至深層次互動說明兩人之間的關系深淺;“先互粉再取關再到拉黑”的變化過程則更直接地映射一出瓊瑤劇的現代版……
對開始習慣在社交網絡塑造形象人格的政客們而言,關注了誰、拉黑了誰或是和誰互動比較多都會涉及相關的政治和公關考量。任何一個小細節都難免被媒體捕風捉影,以至于上升到影響國際關系的嚴肅層面。
比如網絡盛傳的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前總統薩科齊之間的所謂“關系裂痕”其實就是由“默克爾推特”對薩科齊取消關注而引發的,盡管那個所謂的“默克爾官方賬號”并未得到推特認證且粉絲數量不到10萬,但八卦小報可管不了那么多。
奧巴馬:就是不關注希拉里
作為推特2015年邀請入駐的“最大牌來賓”,奧巴馬的全新個人賬戶引發全網絡的高度關注。他本人在迅速“吸粉”的同時卻相對謹慎地選擇了個人關注對象。截至12月1日,“總統奧巴馬”賬戶擁有約529萬粉絲,關注賬戶數只有70個。
這70個賬戶中除了像“白宮官方”“第一夫人”以及“副總統拜登”這類不出意外肯定會自動關注的賬號外,最多的就是奧巴馬本人的下屬、即現任美國政府內閣的主要官員,諸如國務卿克里、交通部長福克斯、教育部長鄧肯以及商務部長普利茲克等人。
目前仍在世的前任美國總統中,只有老布什和克林頓兩人開通了推特賬戶。盡管奧巴馬都關注了他倆,但毫無疑問和同屬一個黨派且年齡差距較小的后者互動更多。
在奧巴馬開通新賬戶后第一時間內,比爾·克林頓就與其互粉并展開密切互動。克林頓在歡迎奧巴馬加入“推特”后直接發問:“請問你這個用戶名只是用到任期結束嗎?幫一個朋友打聽。”克林頓借此以不那么隱晦的方式表達了對希拉里競選總統的支持。
奧巴馬也用玩笑回應,說如果希拉里成為下任總統,那么米歇爾的賬號“美國第一夫人”就要被比爾取代了。
但有趣的是,奧巴馬卻和希拉里本人在推特上沒有任何直接互動。雖然希拉里的個人賬號關注了奧巴馬以及米歇爾,但總統兩口子卻都沒有“回關”。
分析人士稱,這是由于奧巴馬和希拉里兩人關系微妙:前者想盡量不摻和正在進行的下屆民主黨總統初選,因此并沒有關注任何候選人;后者則對要不要公開繼承奧巴馬的政治遺產感到猶豫,目前,奧巴馬的支持率仍然處在低位。
安倍:和莫迪親密互動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雖然已經開通推特有一段時間,但更新頻率并不高。這位目前有著54萬粉絲的政客自從2015年9月22日發出最后一條感謝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稍早前祝他本人生日快樂的推文后,已經近兩個多月沒有發出新內容。
事實上,在8月和9月,安倍的賬號也總共只發出了5條推文,這差不多相當于“大嘴”特朗普先生一天所發內容的三分之一。最有趣的是,這5條推文還全都是和莫迪有關的,這可能和當時莫迪的訪日行程有關。此外在安倍個人賬戶的總共11位關注者中,莫迪也名列其中,成為該賬戶關注的僅有的三個外國領導人之一(另外兩個是美國總統奧巴馬和英國首相卡梅倫)。
那么問題來了,先前都還算頻繁更新的安倍個人賬戶為何突然陷入沉寂?日本英文報紙《日本時報》打趣猜測說,首相是不是因為之前玩推特鬧出了烏龍并引發國際圍觀因此干脆選擇不玩了?
原來在去年9月22日當天回復莫迪時,安倍一不小心多打了一個空格,導致輸錯回復方的賬號,將感謝推文發到了一位美國加州的企業家那里去。這位企業家在注意到安倍的“烏龍”推文之后,嘲笑說:“日本首相顯然不擅長回復推特。”
安倍頗為搞笑的回復引發網友惡搞調侃,其賬號于是刪除了烏龍推文并重發了正確格式的推文。自民黨內部人士說,安倍由于忙于公務,有時會要求助手幫忙發推文,但內容均是其本人所擬。
內塔尼亞胡:拒絕關注外國領導人
以色列總理本雅明·內塔尼亞胡的推特頁面可能是各國領導人中最有識別度的一個:一方面是由于他經常用很少有人能看得懂的希伯來文發推,另一方面則是他的背景頁面選擇了一張他和妻子及兩個兒子的照片而非政客最愛的那種政治集會宣傳照。
翻開內塔尼亞胡個人賬戶近期的時間線會發現其“朋友圈”也還算廣闊:互動對象從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到俄羅斯總統普京,從美國國務卿克里再到前總統克林頓——以色列總理樂于參與國際事務并志在將以色列打造成地區內有影響力大國的政治野心躍然網頁之上。
但盡管如此,這些被內塔尼亞胡“艾特”了好多次的各國政壇“大V”們卻無一能夠得到他的關注。粉絲數約52萬的內塔尼亞胡只關注了71個賬戶,其中大部分都是以色列國家駐外機構的官方賬號。
美國《新聞周刊》就曾發文稱內塔尼亞胡在推特上的網絡風格一向頗為雷人。“以色列總理尤其喜歡貼出他和他妻子薩拉的合照,有時候甚至讓人感到不合時宜。”該刊舉例稱稍早前內塔尼亞胡的賬戶曾發出一則內容為“準備讓全世界了解以色列,為以色列正名”的推文,但配圖卻是內氏夫婦相擁對視“秀恩愛”的照片。
2014年內塔尼亞胡還在推特上發布了一張美國記者遭到極端組織斬首的照片,其內容由于過于直白讓網友感到不安。其辦公室雖然隨后撤下圖片,卻拒絕就此道歉。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