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蓉禎
(莆田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
愛國僑領陳嘉庚對祖國抗日戰爭的歷史貢獻及啟示
陳蓉禎
(莆田學院 文化與傳播學院,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要:抗日戰爭期間,愛國僑領陳嘉庚(1847-1961)積極領導南洋華僑支持祖國抗戰。他以僑界領袖的身份組織領導抗日團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捐資輸財,從經濟上支援祖國抗戰;率領團隊回國視察慰勞將士,敦促國共一致對外;挺身而出聲討逆賊汪精衛,反對汪精衛的賣國行徑。陳嘉庚一生對祖國抗日戰爭功勛卓著,毛澤東稱他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陳嘉庚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后輩瞻仰和學習,對當今的愛國主義教育有著深刻啟示。
關鍵詞:陳嘉庚;抗日戰爭;歷史貢獻;愛國主義精神
抗日戰爭爆發后,神州危在旦夕。遠在海外的僑胞心系祖國安危,齊聲高呼“愛國高于一切”。他們加強團結,以空前的規模組織起來,踴躍支援和參加祖國抗戰,為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被譽為“中國抗戰四大支柱之一”。
抗戰時期海外華僑總數約為800萬-850萬人,主要分布在歐洲、美洲和東南亞三個地區。南洋(即東南亞地區)華僑人口最多,約占海外華僑總數的95%以上[1]。該地的華僑向來重視地緣、血緣和業緣關系,組織程度高,因此,他們在海外僑胞的抗日救國運動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陳嘉庚作為南洋華僑中最孚眾望的愛國僑領,他以身作則,率先垂范,積極發揮自身在僑眾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以年屆70多的高齡始終奮戰在抗日救國運動的最前線,為領導和發動華僑支援祖國抗戰做出了重大貢獻。1943年至1945年,他躲避日寇,在印尼避難時寫下《南僑回憶錄》,記錄了南洋華僑在抗日戰爭中的杰出貢獻和鮮活事跡,為華僑抗戰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史料。陳嘉庚對祖國抗日戰爭的貢獻歷時之長,財力之巨,影響之大,惠及之深,都堪稱僑界典范。他在抗日戰爭中彰顯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也值得后輩瞻仰。鑒于此,筆者值此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之際,認真研究愛國僑領陳嘉庚在抗日戰爭中杰出貢獻及愛國事跡,一方面充分肯定以陳嘉庚為代表的愛國華僑對抗日戰爭的貢獻;另一方面,也能大力弘揚陳嘉庚先生的愛國主義精神,給當下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啟示。陳嘉庚在抗日戰爭時期的突出貢獻,概括起來,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建立抗日團體,組織和領導抗日救亡運動
陳嘉庚組織華僑反對日本侵略,最早可追溯到1928年。1928年5月,日本在山東制造濟南慘案,屠殺中國軍民5000多人。日本的野蠻暴行引起了華僑的憤怒,世界各地的華僑紛紛舉行游行、示威和集會,聲討日軍屠殺祖國同胞,積極為祖國受難同胞捐款。1928年5月17日,1000多名華僑代表齊聚獅城,在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召開大會。大會成立了“山東慘案籌賑會”,詳細討論了籌賑“濟南慘案”的具體辦法,眾華僑代表還一致推舉陳嘉庚為主席。在陳嘉庚的領導下,截至1929年結束時,募款總數達134萬元,參加籌賑活動的華僑達10多萬人[2]25。此次反對日本制造濟南慘案,華僑們把矛頭直接對準了日本侵略者,是華僑反對日本侵略中國的先聲。陳嘉庚通過此次籌賑活動奠定了自己在華僑心目中的聲望。隨著日本帝國主義對華侵略的不斷升級,海外僑社的抗日團體也逐漸發展壯大,并逐步完善起來。
1937年“七七”事變后,陳嘉庚深知海外華僑救國心切,但認識到盲目的救國行動缺乏必要的組織性。于是,他站出來說:“如成戰爭,關系國家民族存亡,事體極為重大,期間亦必延長多年。開會籌款當有相當計劃,不宜急切輕舉,貽誤成績。”[2]49在他的倡議組織下,1937年8月15日,南洋地區第一個抗日救亡團體——“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簡稱“新加坡籌賑會)正式成立。新加坡118個僑團凝聚在了一起,與其他南洋抗日團體共同筑起了抗日長城。陳嘉庚在民族危難之際,敢于挺身而出,展現了自己卓越的政治眼光和領導能力。
隨著抗戰形勢進一步發展,菲律賓僑領李清泉、印尼吧城(即今雅加達)僑領莊西言提出有必要成立一個聯合組織,克服南洋各抗日團體各自為政、步伐不一的弊端。他們要求深孚眾望的陳嘉庚出面召集,以促其成。陳嘉庚贊同李、莊的主張,并勇于承擔下繁重的籌備工作。1938年10月10日,來自南洋各埠的45個團體、164名代表,共濟一堂,商討抗日救亡的大計。大會一致同意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陳嘉庚為主席,將會址設在了新加坡。本次會議通過了一項莊重的《宣言》,《宣言》指出:“蓋國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則國名之大責一日不能卸,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則后方之芻粟一日不能停。吾人今后宜更各盡所能,各竭所有,自策自鞭,自勵自勉,踴躍慷慨,貢獻于國家。使國家得借吾人血汗一洗百年之奇恥。”[2]66陳嘉庚在大會上歷數了近代以來日本侵華種種罪行,并呼吁大家一致抗日,出錢出力,支援祖國抗戰,誓為國民政府的堅強后盾。
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成立后,南洋華僑實現了前所未有的愛國大團結,他們也終于擁有了一個統一、合法的籌款組織。陳嘉庚為“南僑總會”鞠躬盡力,成為了南洋華僑眾望所歸的領袖。在陳嘉庚的正確領導下,南洋各地籌賑會的愛國行動高潮迭起,規模也逐步擴大和發展,收效極為明顯。在戰云密布、國難當頭的緊急時刻,陳嘉庚挺身而出,引導南洋華僑進行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成為海外愛國僑胞一面光輝旗幟。
2輸財救國,從經濟上支援祖國抗戰
從經濟上支援抗戰,是華僑支援祖國的主要方式。經濟上的支援,名目繁多,一般可分為捐款、購買公債及僑匯等形式。
愛國僑領陳嘉庚無論是在捐款、購債,還是在義捐、義賣等方面,處處起著模范表率的作用。抗戰一爆發,他首先帶頭購買了10萬元救國公債。在“新加坡籌賑會”成立大會上,陳嘉庚又帶頭常月捐至抗戰終止,在所屬企業已經收盤情況下,他每月捐國幣二千元[2]50。他曾發表演講時說:“我們如果終日只知賺錢,不知救國,縱然發了財,但是做奴隸,做亡國奴,發了財有什么用?”[3]47-48陳嘉庚的一己之力畢竟是有限的,他的偉大之處在于,他始終以愛國僑領的身份以身作則,帶頭表率,捐款購債。他的愛國熱忱深深影響了遠在海外的僑胞。無論是華僑社會的上層人物,還是廣大貧困的僑眾,他們秉持著對僑領陳嘉庚的崇敬和愛戴,都積極響應陳嘉庚的號召,或慷慨解囊,或節衣縮食,誓為祖國抗戰貢獻出一己之力。可以說,愛國華僑對祖國抗戰的經濟支援之所以能成為“中國抗戰四大支柱之一”,這與陳嘉庚的個人努力和人格魅力密不可分。
抗日戰爭后,國民政府還成立了以蔣介石為主任委員的“戰時公債勸募委員會”,陳嘉庚、莊西言、陳守明、胡文虎、李國欽等知名華僑擔任常務委員。國民政府向海外陸續發行了救國公債、國防公債和儲蓄券等,號召華僑購債救國。為盡國民天職,陳嘉庚主動承擔勸募公債2000萬元,并首先認購10萬元,以為提倡。[4]47為了全身心投入抗日籌賑工作,陳嘉庚常年住在總會辦事處怡和軒內,不問家事。在其企業經營已然滑坡,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陳嘉庚每逢捐款購債之事,還是毫不猶豫地竭其所能,以為人先。據不完全統計,從盧溝橋事變到太平洋戰爭爆發的四年半期間,共計捐款約15億元。僅1939年一年,南洋華僑就向祖國匯款3.6億多元。這筆巨大的捐款構成我國長期抗戰的重要財源之一,是戰時國民政府財政經濟的重要補充。
除了捐資輸財外,陳嘉庚還通過不計利潤的投資支援國內緊缺的戰需物資。抗戰爆發后,重慶政府來函陳嘉庚,請求大宗要藥品。陳嘉庚得知抗戰前線藥品奇缺,遂決定在新加坡籌建大型制藥廠。建廠不久,尚未開工,太平洋戰爭爆發。英德宣戰,馬來西亞嚴禁物品出口。新加坡制藥廠一事被迫中止,由于戰時不便將機器設備移入重慶,陳嘉庚遂決定把50萬元資本移入國內,與國內的中國制藥提煉股份有限公司50萬元合股,成立重慶制藥廠。重慶制藥廠的建立,是雪中送炭的愛國之舉。它部分解決了國內戰時前線后方缺醫少藥的困難,救治了大量的傷兵難民,在當時作用極大。事實上,鮮有人知道陳嘉庚為促成此事一度操勞奔波、殫精竭慮。該廠從籌備、建廠再到國內重建,其宗旨始終是為解決祖國軍需藥品緊缺之需,不計利潤多寡,它是典型的愛國投資,寄托了陳嘉庚的愛國深意。
總之,愛國僑領陳嘉庚在支援祖國抗戰方面始終以身作則,帶頭行動。他的高登一呼,常常能在華僑社會中產生一呼百應的效果。廣大華僑在他的領導下眾志成城,在相當程度上帶動了整個華僑社會捐資輸財工作的深入發展。此外,陳嘉庚始終秉持著以祖國長遠利益為重,急祖國之所急,需祖國之所需的處事準則。他的很多愛國善舉,都曾產生過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對祖國抗戰的貢獻難以勝數。
3回國視察慰勞將士,敦促國共一致對外
1939年冬,抗日戰爭兩年多來,陳嘉庚深感海外華僑對戰爭狀況、民眾生活多不詳知,對機工回國服務情況也缺乏了解,于是他發起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目的是為了“鼓勵祖國同胞,參加抗戰民氣,及回洋報告僑眾增益義捐,及多寄家費以加外匯”[2]107。
1940年3月,陳嘉庚、莊西言分別以“南僑總會”正、副主席的身份率領了“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回國視察。十個月的時間里,陳嘉庚以年邁之軀,不辭勞苦,走遍大江南北,行程數萬公里,分別視察了祖國各戰區以及重慶、延安等地。他慰勞抗日將士,會見了國民黨和共產黨等各界人士,切實了解國內各方面的情況,同時向國內軍民匯報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的開展情況。同年12月底,陳嘉庚結束了整個行程,安全抵達南洋,受到了當地華僑的盛大迎接。在報告會上,陳嘉庚向南洋華僑如實介紹了回國考察的情況,鼓勵他們繼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出錢出力,支援祖國抗戰。
陳嘉庚回國慰問,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點。陳嘉庚此行終于解開了心中的“疑團”,認清了蔣介石和毛澤東的為人,搞清了重慶與延安的真相,也明確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從1927年到1940年視察重慶之前,陳嘉庚可謂是堅決的“擁蔣派”,他稱 “蔣委員長的意志,即中國全國國民的意志”[2]65。他領導“南僑總會”為抗戰義捐籌款,都盡數匯交國民政府行政院。此次回國慰問,卻使陳嘉庚對國民黨和蔣介石大失所望。通過訪問重慶、延安等地,他終于明察了是非,認清了抗戰的真相,斷定“共產黨必勝,國民黨必敗”。
經過實地調研,陳嘉庚親眼看到了國民黨方面“前方吃緊,后方緊吃”的殘酷現狀。國難當頭,重慶官員仍舊燈紅酒綠,紙醉金迷。官兵貪污腐敗,奢侈浪費,根本無心抗戰。國民黨當局積極反共,消極抗戰,與共產黨的關系劍拔弩張。分裂就會亡國,為了解開心中的“疑團”,陳嘉庚又訪問了延安。他親眼看到邊區人民安居樂業,軍民同仇敵愾,平等無階級,處處團結抗戰,感到十分欣喜。這次訪問延安給陳嘉庚留下了深刻的影響,他醒悟到真正抗日救國、維護團結統一的是中國共產黨,破壞抗戰、大搞分裂的是國民黨。陳嘉庚看到共產黨深知民心僑心,堅持抗戰到底,確信中國有了希望。1940年陳嘉庚率領的南僑慰勞團回國慰勞視察結束南返,途經仰光等地時,在僑胞的歡迎會和記者職代會上,如實介紹了祖國抗戰的情況及他到祖國各地的親身感受,實事求是地報告了中共及其領導的軍隊抗日的真實情況,樂觀地認定:“中國的希望在延安!”[10](P15-16)
南僑慰問團回國前后,正是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第一次反共高潮之時,國共關系日趨緊張,陳嘉庚對此時有耳聞。陳嘉庚不遠萬里率領慰問團歸國慰勞將士,鼓舞了軍民士氣,增強了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增進南洋華僑與祖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鼓舞了海外華僑堅信中國必勝的信心。陳嘉庚是一位具有強烈正義感的華僑領袖,他始終明辨是非、嫉惡如仇,堅決與一切破壞抗戰、危害團結的惡勢力斗陣到底,最終選擇了與中國共產黨并肩作戰,為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出了可貴的貢獻。他這種始終以祖國和人民利益為先的愛國主義思想,在中外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4挺身而出聲討逆賊,反對賣國拒絕和談
華僑領袖陳嘉庚不僅在經濟上對抗日戰爭貢獻卓著,也有著極高的政治覺悟。作為一名堅定的愛國者,他始終堅持抗戰救國的立場,以國家和民族利益為重,堅決擁護祖國統一,打擊任何企圖分裂祖國的賣國行徑。在其不平凡的一生中,他不顧個人私誼,攻揭汪精衛賣國行徑的偉大事跡無疑是其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汪精衛跟陳嘉庚在僑居新加坡時就認識,兩人私交甚好。自南京失守后,陳嘉庚風聞汪精衛主張對日和談,又從外媒路透社處聽聞“汪精衛發表和平談話“的報道。陳嘉庚起初并不相信,他多次致電汪精衛證實此事有無。確證此事后,陳嘉庚對其大失所望。汪精衛對陳嘉庚的勸阻置若罔聞,他在給陳嘉庚的復電中敷衍道:“蓋抵抗侵略,與不拒接和平,并不矛盾,實乃一貫,和平條件如無害于中國之獨立生存,何必拒接。否則,中國自無接受之理。”[2]79陳嘉庚的勸阻,沒有奏效。為了喚起廣大華僑對汪精衛投降陰謀的注意,提高廣大華僑的警覺性,1939年8月28日,陳嘉庚以南僑總會的名義發表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通告第二一號——為揭發國賊汪精衛之罪惡請僑胞毋為妖言所惑事》。《通告》首先簡單概述了抗戰爆發前后汪精衛的罪惡賣國活動,接著歷數了汪精衛六大罪狀,指出汪精衛深患恐日病,其力主中途妥協的原因“不外為領袖欲所昏迷”;“對外則依附敵寇施威,對內則煽動軍人附己”;日本侵華“籍言防共”,汪精衛賣國乞和,“則以抗戰造成共產勢力,籍以刺激國民黨”,實為“同出一氣”[2]83-86。《通告》有力揭露駁斥了汪精衛惡意挑撥國共合作,號召僑胞“勿為漢奸利用”,“不為妖言所迷惑”。
1938年10月28日,國民參政會第二次大會在重慶召開。陳嘉庚作為華僑參政員未能親自從海外回來參加會議,他將“在敵寇未退出我國土以前,公務人員任何人談和平條件者,當以漢奸國賊論”的提案致電給參政會,當時任參政會議長的大會主席汪精衛,被迫在會議上宣讀陳的提案時“形容慘變,坐立不安”。最后提案被刪改為“日寇未退出我國土前不得言和案”,獲得通過。它被鄒韜奮譽為“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2]87。陳嘉庚的提案是投向汪精衛的一顆重磅炸彈,使其醞釀的賣國投敵活動受到打擊。
在海外華僑聲討汪精衛賣國投降的斗爭中,陳嘉庚政治嗅覺敏感,以國家民族為重,不顧私人交情友誼,以大無畏的豪邁氣概第一個勇敢地站出來,無情地揭露聲討汪精衛的罪惡投降活動,有力地打擊了漢奸賣國賊的囂張氣焰;同時大膽地指責國民黨當局對汪精衛投降活動的縱容態度,在某種程度上遏制了國民黨頑固派的妥協活動。陳嘉庚在廣大華僑中立下了反對分裂投降、維護國共合作的第一功。
5陳嘉庚的愛國主義精神對當今社會的啟示
陳嘉庚先生作為華僑史上第一個把東南亞各地華僑組織在一個統一團體之內的領袖人物,對南洋華僑抗日救亡運動的組織和開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對抗日戰爭的勝利也立下了功勛。
縱觀陳嘉庚對抗日戰爭做出的諸多貢獻,愛國主義精神可謂貫穿始終,它是支撐陳嘉庚行動的強大思想武器和精神力量。作為華僑史上和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光輝篇章,陳嘉庚的愛國主義精神早已逾越了時間和國界,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在社會主義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理應注意學習和整理陳嘉庚給我們留下的這份寶貴的精神遺產。當今社會,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人民到海外經商、求學、定居的越來越多,海外華僑、華人人數正不斷壯大。盡管身處和平年代,我們仍應該時刻牢記華僑領袖陳嘉庚的愛國主義精神,無論我們身處何處,都要記住為國爭光。當祖國需要我們的時候,應該盡力為國家做貢獻。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正處于全面轉型時期,中華兒女都在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遠在海外的華僑應該學習先輩們的愛國主義精神,熱愛祖國,心系祖國,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把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結合起來,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添新力量,為實現祖國的偉大中國夢添磚加瓦。
同時,陳嘉庚的愛國事跡也告誡我們不能遺忘海外華僑對祖國做出的歷史貢獻。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在不斷增強。我們理應以祖國的強大國力為海外僑胞提供堅強的后盾,保障海外僑胞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進一步鞏固和擴大海外統一戰線,為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貢獻,使中華民族以更加強勁的英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參考文獻:
[1]王建朗,曾景忠.中國近代通史: 抗日戰爭(1937-1945)[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2]陳嘉庚.南僑回憶錄[M].長沙:岳麓書社,1998.
[3]中共廈門市委黨史研究室.華僑領袖陳嘉庚[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陳碧笙,楊國楨.陳嘉庚傳[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
[5]劉洪英.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權問題[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37-40.
責任編輯:沈宏梅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an Kah Kee to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and Its Inspiration
CHEN Rongzhen
(College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Putian University, Putian 351100, 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Mr. Tan Kah Kee(1847-1961), a patriotic overseas Chinese leader, led the overseas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 to support Anti-Japanese War. As a leader of overseas Chinese, he led anti-Japanese mass to develop the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He supported the motherland in finance by collecting fund; He led one team to express sympathy and solicitude for the anti-Japanese army and encouraged Kuomintang-Communist cooperation to struggle against aggression; He came out boldly to criticize Wang Ching-wei′s traitorous actions. For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anti-Japanese War, Mr. Mao Ze-dong praised him as “a Chinese flag and national glory”. Mr. Tan Kah Kee′s patriotism spirit is worth us admiring and learning,having a profound inspiration for patriotism education nowadays.
Keywords:Tan Kah Kee; Anti-Japanese War;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patriotism spirit
中圖分類號:D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3-0089-04
作者簡介:陳蓉禎(1986-),女,福建莆田人,助教,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人文社科A類項目(JA11118S);莆田學院科研基金項目( GJ-K-08-20)
收稿日期: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