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秀, 徐勤榮
(1.嘉興學院 黨委辦公室,浙江 嘉興 314001;2.浙江中醫藥大學 學生處,杭州 310053)
?
中外高校大學生專業選擇的比較分析
黃文秀1, 徐勤榮2
(1.嘉興學院 黨委辦公室,浙江 嘉興 314001;2.浙江中醫藥大學 學生處,杭州 310053)
回顧已有國外大學生專業選擇研究,并分析了我國大學生專業選擇的現狀。通過對中外高校大學生專業選擇方式、機會的比較,從改革高校招生錄取制度、加強學生專業選擇指導、增加學生轉專業機會等方面,提出了推進我國大學生專業選擇科學化的對策建議。
大學生;專業選擇;比較分析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和搜狐新聞客戶端、手機搜狐聯合發起的一項有10005人參加的調查顯示,在實際學習中,僅有16%的人覺得所學專業符合當初預期,56.2%的人覺得并不符合。這一系列數字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大學生選擇專業時的迷茫,也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就讀心儀專業的渴望。本課題研究組于2014年開展的對浙江中醫藥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福建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和成都中醫藥大學5所中醫藥類院校的1026人調查中(發放問卷共1026人,回收有效問卷916份),僅有6.04%的受訪對象表示在高考填報專業志愿時對所填專業“了解的很清楚”,而“了解得很少”與“不了解”的人數比例分別為“46.29%”和“12.57%”。以上調查的數據雖不能從整體上代表全部學生選擇專業的情況,但是結合目前我國實行的高考招生錄取制度現實狀況,從事實存在的層面證明了我國目前專業選擇不是建立在學生個人興趣與特長之上,而是根據分數做出的專業(專業類)“配對”。我國目前大學本科生專業選擇按照入校時間為標準進行分類,可分為“通過高考錄取進行專業選擇”和“在校期間重新進行專業選擇”兩種類別。
1.1 通過高考錄取進行專業選擇
通過高考錄取進行專業選擇,主要是高中畢業生依據招生高校當年公布的招生計劃和個人分數填報志愿,高校對進檔考生進行專業分配。在這種模式中,學生在專業選擇過程,往往受制于個人高考分數、高校提檔分數線、專業報考熱度及專業錄取分數線等因素。雖然經過志愿錄取模式的改進,保障了高分考生能被心儀的高校錄取,但高校通過平行志愿的方式進行投檔錄取的方式仍不能體現學生的專業選擇的權利。建立在以高校為基礎的志愿填報選擇方式,讓考生無法做到學校與專業的兼顧。此外,由于高中階段學生對高校專業缺乏了解、對職業生涯規劃不夠重視等方面的原因,容易形成專業選擇的誤區。
1.2 在校期間重新選擇專業
目前我國大學本科生在校期間選擇專業可以分為三種:一是在高考錄取時已經選定具體專業的考生通過學習后,根據所在高校的管理政策,通過轉專業的方式轉到自己心儀的專業學習;二是建立在大類招生基礎之上的專業分流,即入校時未落實具體修讀專業(但根據目前大類招生情況看,我國大類招生高校基本上還是劃定了大類招生后期分流的具體專業),根據在讀高校的規定后期開展具體專業分流;三是學生選擇修讀院校開設的輔修專業,彌補未能轉專業成功的壓力,滿足個人學習喜歡專業的要求。
(1)在校期間轉專業。轉專業指的是高考錄取時,按照專業錄取的學生在入學并修讀一定學期后,根據高校規定的轉專業政策,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就業需求等,從錄取專業轉到另外一個專業就讀。
自2002 年復旦大學率先開啟了我國高校轉專業做法后,各高校也開始結合院校特點,制定相應政策,盡可能滿足學生入校后再次選擇專業的渴求。我國教育部于2015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中,第十八條除保留2005年關于轉專業的規定外,還增加了“創新實踐、休學創業或退役后復學的學生,經個人申請學校批準可以轉入相關專業學習”[1]的內容,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對提供給學生轉專業機會的認可和重視。
雖然各高校做出的轉專業規定,為學生在了解專業和個人興趣后提供了選擇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專業提供了機會,但從高校教學資源和專業間平衡的角度出發,各高校在轉專業名額、提出轉專業的成績要求、轉專業次數和對象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學生轉專業成功率總體不高,相當多的高校控制在專業人數的10%左右。雖然近年轉專業比例有上升趨勢,但并不是所有想轉專業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學生轉專業的矛盾依然比較大,主要集中在高校錄取時的高分專業與低分專業之間、熱門專業與非熱門專業之間。在轉專業的次數和對象方面也有不少限制,如大一和大二的學生雖然都被允許轉專業,但部分高校設定的轉專業條件中做出明確規定,在校期間限轉專業一次,或已轉過專業的學生不予考慮轉專業,因此大部分本科學生在校期間只擁有一次專業選擇的權利[2]。
(2)專業分流。我國高校大類招生的主要模式是按學科大類或院系招生,較多院校采用的大類招生是根據《普通高等教育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第一門類或第二門類進行招考和培養。大類招生是大學對以專業為單位招生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反思后進行的專業錄取改革。學生升入大學時以專業大類為基礎,并以“厚基礎、寬口徑”的通識教育為人才培養基本模式,學生在通識教育的基礎學習后,結合個人興趣特點再進行專業的選擇。
學生按照大類招生進入高校學習初期,未決定具體專業,但大部分大類招生的高校規定了學生在分流中可選擇的專業。如復旦大學等的社會科學試驗班中的大學生,在大二進行專業分流過程中可選擇國際政治、政治學,行政學、行政管理,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專業。在分流過程中,遵循“志愿優先、參考學生學業表現”的原則擇優進行錄取。
(3)輔修專業。輔修是指學生在校期間,高等學校為有學習余力的學生提供的學習同層次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形式。學生達到專業要求的,學校可為其頒發輔修專業證書。輔修專業證書可以與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畢業證一起,作為學歷教育的證明。輔修專業雖然給學生在入學后專業學習上提供了選擇的渠道,緩解了學生專業選擇的矛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生的學習成本和學習壓力。
雖然我國學生可以通過高考專業志愿填報選擇專業和在校期間重新選擇專業,但總的來看,學生個人興趣愛好、特長與所學專業的匹配度并不高,學生盲目選擇專業、受考分限制被動選擇專業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我國高校招生錄取制度、高校學生轉專業制度的剛性比較強,學生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并不多,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專業學習的積極性和今后的職業發展。
回顧已有的專業選擇方面的研究,基本建立在入學考試制度與形式基礎之上展開專業選擇的討論。賈非、李克建等把現有的入學考試制度與形式分為“資格認定模式”和“統一考試模式”被采用的次數最多。其中,學生在獲得高中畢業資格證書的同時獲得大學學籍登錄權與進入大學學習的資格歸為“資格認定型”,主要以歐洲國家為代表;學生通過全國統一的入學考試獲得高等教育入學資格的歸為“統一考試型”,主要以中國和日本為代表[3]。隨著社會的發展,“綜合評定”、“推薦報送”與“開放招生”也在各國的入學考試制度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4]。
楊聰聰[5]、趙艷忠[6]對大學生專業選擇相關問題研究進行了回顧、歸類與總結,將有代表性的四個不同國家的專業選擇進行了列舉,仍值得我們借鑒與參考。
(1)美國:自主和多元。美國高校招生實行多元化招生政策,根據學校類型的不同,在本科招生中主要采用入學后篩選政策(“最低限度篩選”和“選擇性招生”)和選拔性招生政策(競爭性招生)。招生對象多元化,由只需要通過美國大學入學考試,持有美國中學畢業證書就可以申請大學本科就讀資格的美國本土學生與海外留學生組成。同時,考試類型與時間靈活。美國大學選拔新生入學考試主要是學術評估測驗(SAT)和美國高校測驗(ACT)。學術評估由教育測驗服務公司(ETS)提供,美國高校測驗則由美國大學考試公司(ACTP)提供。在招生權力自主化的主導下,通過普及型測試和個性化的評估體系進行招生[7]。美國大學生選擇專業安排在大學學習一段時間之后進行,主要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決定。各校確定專業的時間并不完全一致,如哈佛大學在學生完成第一學年的學習后進行專業選擇,普林斯頓大學學生在第二學年末選擇專業,斯坦福大學學生在第三學年開始時明確專業。美國一流大學學生在選擇專業之后,如果在后續的學習中興趣發生變化,可以比較容易地改變專業[8]129-139。
(2)德國:資格入學制。華東師范大學葛大匯對德國“高考”的研究指出,德國沒有像我國一樣的國家統一招生考試,只有“資格入學”制度。德國的教育行政采用“聯邦制”,即國家對各州的教育只進行宏觀控制,而各州教育相關重大制度上均有“自治”的立法權。在具體的入學政策上,實行“資格入學”的制度,凡通過中學畢業考試并獲得資格證書(或相當的畢業證書),便可申請招生高等院校的任何一個專業,不另外設置招生入學考試(醫科另設專業加試標準)。在法律上持有資格證書的個人可以自由選擇想要報考的學校,學校不能單方拒絕符合資格的申請,并且在校攻讀學位期內學生可以自由轉學[9]。
(3)英國:證書制。在英國目前實行的是證書制入學形式,影響大學錄取的三種證書分別為“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高級水平教育證書(A-Level)”和“高級水平應用學科教育證書(A-Level in Applied Subjects)”,三種證書考試均采用等級成績。GCSE考試成績從高到低分為“A*、A、B、C、D、E、F、G、U” 9個等級,其中G級為最低級,U級表示未能通過考試;A-Level考試成績從高到低分為“A*、A、B、C、D、E、U”7個等級,其中E級為最低等級,U級表示未能通過考試;A-Level應用學科考試成績從高到低分為“A、B、C、D、E、U”6個等級,其中E級為最低等級,U級表示未能通過考試。
學生在考試科目中取得的成績獲得不同的等級證書,而高等教育機構將對學生的等級證書進行評估基礎上決定是否錄取。高等教育考慮是否錄取申請考生的根據是,三種證書的重要程度亦有不同,無論從證書獲得的時間段還是證書的性質,高級水平教育證書和高級水平應用學科教育證書更受高等教育機構的青睞。學生在證書考試中報考需要進行科目的選擇,如A-Level應用學科考試科目目前聚焦10個職業領域,重視在相關工作環境中進行實踐[10]。選考的過程中,啟發學生進行對自我發展的定位以及專業的探索,也能促進高等教育機構更好地了解學生在某領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
(4)日本:統一高考+專業考試。日本國立、公立大學實行的是統一的入學考試政策,分兩個階段對學生進行考核。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意向直接向大學提出申請,并通過志愿的填報獲得考試資格。學生首先參加入學考試中心命題委員會組織的以考核學生的高中階段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全國共同學歷第一次考試”。學生在參加統考后,根據個人考試情況,進行在第一次所選的院校中選擇具體專業(亦可改變院校),學生接到報考院校的通知書后,需參加由各院校舉行的旨在考查學科專業知識和學習能力的“第二次”考試。相對而言,各院校更看重第二次考試的成績。而私立大學招生選拔形式更為多樣[11]。
通過以上列舉的四個國家大學選擇和專業選擇的基本情況,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均需學生根據一定的基本條件提出申請,但均給予學生較大空間的專業選擇權利,從而能實現大學生選擇專業與個人興趣相結合。同時,如果當前已有的專業都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求,學校允許學生設計獨立的個性化專業[8]129-139。
隨著選擇性教育思想的實施與推廣,如何讓學生的專業選擇符合個人興趣,提高專業選擇的精準度,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力,提高高等教育的有效產出,是需要持續進行討論的主題。
(1)改革高校招生錄取制度。西方國家在高校招生錄取過程中,比較尊重學生個人的專業選擇,盡可能滿足學生個人的興趣,這方面的做法,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借鑒。興趣能調動個體將注意力集中到一點,促進個體更好地發揮個人的潛能對工作和學習進行積極思考、大膽探索。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高校招生錄取制度應當從提高學生興趣愛好、特長與專業匹配度的角度進行改革,由原來以學校為獨立招生錄取單位改為以“學校+專業”為獨立招生錄取單位,使學生在選擇專業的同時能兼顧專業與學校的因素,盡量減少因為學校專業服從而帶來的專業與學生意愿不匹配的問題。此外,教育主管部門還應當繼續擴大高校招生的自主權,通過高校自主選拔招生、“三位一體”方式招生、單招單考方式招生等途徑,提高學生專業選擇與個人興趣愛好、特長的匹配度。
(2)加強學生的專業選擇指導。任何一個專業都建立在系統的知識體系之上,而高中畢業生中較少能有對大學所學專業的知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同時也未經歷大學學習的探索階段,讓其在專業選擇時能結合個體的特點十分困難。根據我國現行的高考錄取政策,學生都是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就進行了專業選擇,而其填報志愿選擇的參考較多地建立在社會新聞、親屬建議基礎之上,“過來人”的經驗并不能很好地與學生個人的興趣相結合。因此,高中和大學如何承擔指導學生進行較為科學合理的專業選擇的重任成為亟待應對的問題。高校應該爭取改變僅在高考填報志愿時對專業的普適性宣傳,積極走進高中對大學專業學習特點、專業學習對基礎知識和興趣的要求等方面進行介紹。同時,在學生入學后,高校應設立多途徑的學生專業選擇方式,并建立專門的職業發展咨詢部門提供服務。有條件的地區更應該在高中階段開展職業興趣探索選修課程、職場體驗等相關活動,讓學生接觸專業的時間前置,提高對職業、專業的認知,以期在專業選擇時與自己的興趣貼近[12]。
(3)增加學生轉專業的機會。從我國實際情況看,大學生專業重新選擇機會總體偏少,側重于滿足小部分優秀的學生的需求,無法滿足大部分學生對二次選擇專業的需求,這與西方國家高校比較寬松的轉專業制度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同時,我國大學專業設置還存在“剛性強”、“彈性弱”的問題,不利于學生轉專業的有效實施,也不利于培養創新人才。隨著高校招生錄取改革制度的推進,學生對學習興趣關注程度的提高,高校開辟多種渠道的轉專業途徑勢在必行。
(4)提高高校專業建設水平。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是高校發展的基石,是高校培養人才的載體,是高校的核心任務,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途徑。各高校應將主要的關注點放在專業內涵的挖掘上,高校在設置專業時既要考慮與一定的學科基礎相適應,又要以一定的社會分工為前提,考慮社會用人的需要,減少大而統、大而不專的發展取向。只有通過不斷的提升高校專業建設的內涵,始終圍繞培養寬基礎、復合型人才這一中心任務,凸出專業的特色和質量,才能從另一方面提升專業與學生興趣的結合度。
(5)推廣輔修制、雙學位制。當前因我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各校優勢學科差距較大等原因,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允許所有在校學生進行自由選擇專業。高校應在特色基礎上,積極設立多渠道的修讀模式,如通過采取輔修制、雙學位等,給在校學生修讀感興趣的專業提供機會。通過輔修制、雙學位,為不能成功轉專業但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選擇第二專業的機會。因此,在現有條件和體制下,高校應了解學生專業學習的需求,積極主動地探索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增加大學生選擇專業與學習的機會,完善并推廣行之有效的輔修制、雙學位制,減輕由轉專業限制所帶來的不良影響[13]。
[1]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EB/OL]. http://www.gov.cn/flfg/2006-01/17/content_161593.htm,2006-01-17.
[2] 劉娟.我國高校本科生轉專業現狀與對策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0.
[3] 賈非.各國大學入學考試制度與模式[J].中學教師培訓,1990(4):20-21.
[4] 李克建. 各國大學入學考試制度模式分析[J]. 上海教育,2003(7A):60-61.
[5] 楊聰聰.大學生專業選擇的問題調查與對策研究:對上海地區六所高校的實證調查[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6] 趙艷忠. 高中職業生涯規劃研究及其網絡建設[D]. 開封:河南大學,2010.
[7] 易芳,朱樂紅.美國高校本科招生制度特色解析[J].甘肅農業,2006(5):241.
[8] 金頂兵.美國七所世界一流大學本科生專業選擇的比較分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6 (3).
[9] 葛大匯.德國:剛柔并濟的“高考”[J].中國考試,2003 (6):55-56.
[10] 王璐,趙博涵.英國大學入學考試的現狀與改革趨勢[J]. 教育測量與評價,2016(6):9-16.
[11] 張曉琴.美、英、日三國高校招生制度比較及借鑒[J].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9 (5):48-50.
[12] 蔣洪池,朱慧.中美大學生專業選擇的差異及其啟示[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4):54-56.
[13] 王雙雙.我國大學本科生的專業選擇權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4.
責任編輯:張曉輝
Comparative Analysis on Major Selection by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y Students
HUANG Wenxiu1, XU Qinrong2
(1. Party Committee Office,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314001,China;2.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53, China)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searches of existing foreign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 choice. By comparing the ways and opportun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y students on major sele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promote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scientifically from reforming college′s admission system, strengthening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guidance, increase students′ opportunity to reselect major and so on.
university students; major selection; comparative analysis
2016-02-17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13YJA880029)
黃文秀(1965-),男,浙江金華人,教授,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
G641
A
1009-3907(2016)10-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