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芍陂灌溉工程及其價值分析

2016-03-23 01:37:06譚徐明李云鵬萬金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減災中心北京100038
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2016年9期

周 波,譚徐明,李云鵬,萬金紅(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減災中心,北京 100038)

芍陂是我國淮河南岸的一處古老的陂塘型蓄水工程,始建于春秋中期楚莊王年代,由當時楚國令尹孫叔敖創建,至今已經發揮了2 600余年的功效。水利工程是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芍陂的灌溉功能成為推動淮南地區農業發展和經濟進步的重要保障,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1 芍陂創建

關于芍陂的創建者,歷來研究上有一定爭議。歷史上有兩種說法,一是孫叔敖在楚莊王時期(前598-前591年)所修,二是楚大夫子思在楚頃襄王(前298-前263年)所修。本文經過考證,認為芍陂是由孫叔敖創建于春秋中期。孫叔敖建芍陂的記載,最早可見于《漢書·循吏傳》:“楚令尹孫叔敖作芍陂,灌田萬頃。”其后多有權威的書籍記載,北魏酈道元在其《水經注》中也曾提到:“陂水上承淠水于五門亭南陂周百二十許里,在壽春縣南八十里,言楚相孫叔敖所造。……”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王景傳》中說“郡界有楚相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而關于芍陂是由楚大夫子思所造的說法,其來源于《后漢書·志·郡國四》中“揚州·九江郡·當涂縣”條下劉昭的注文:“《皇覽》曰:‘楚大夫子思冢在縣(當涂,今懷遠)東鄉,西去縣四十里。子思造芍陂。’”筆者認為這種說法不夠科學,理由如下:其一,楚大夫子思,于先秦古籍無考,僅見于《皇覽》,而《皇覽》為專記先代冢墓之書,其史料價值,遠不及《漢書》和《水經注》。其二,芍陂工程澤被后世,其始建者理應受到后世紀念,然而孫公祠至少在北魏時期已經建造,至今并未見子思祠遺址或者相關文獻記載。其三,后代關于芍陂記載的史書,尤其是明清兩代的《壽州志》、夏尚忠《芍陂紀事》都沒有提及子思造芍陂其事。因此,綜上所述,在沒有新的史料發現之前,芍陂應該認定為由春秋中期楚莊王令尹孫叔敖所創建。

春秋楚莊王時期(前613-前591年),楚國在諸侯爭霸中逐漸強大,芍陂的創建,既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時代的必然產物,也與楚國開疆拓土以及楚莊王的爭雄稱霸戰略密不可分。芍陂所在的淮南地區,在楚穆王統治時期(前625-前614年)已被納入楚國勢力范圍之內,這里與江蘇南部和浙江北部的吳越兩國相鄰界,是楚國北上南下的軍事要道,戰略位置極其重要。為鞏固在江淮地區的統治地位,防御吳、越兩國侵犯,實現沿淮而下吞并徐夷,并進而北上與齊、晉爭奪陳、宋等國的軍事擴張戰略,楚國首先必須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滿足爭霸戰爭對糧食的需求。因此,如何使淮南這一戰略要地盡快變為楚國穩固的后方糧倉,就成了楚莊王謀求爭霸大業的當務之急。

農業生產穩定發展的前提,是要有大型灌溉工程作為基礎支撐。公元前602-前593年間,孫叔敖擔任楚國令尹,他積極輔佐楚莊王發展生產、整頓內政,集中權力、改革軍事,組織人民在楚國境內興水利,大大改善了當地的農業灌溉條件,顯著提高了糧食生產能力,為楚莊王稱雄列國提供了物質保障。芍陂是其主持修建的最重要水利工程。

作為一項陂塘蓄水灌溉工程,芍陂充分利用了地形地勢和當地水源條件,選址科學、設計巧妙、布局合理,完美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融入自然的建造理念。芍陂所在的淮南地區位于大別山北麓余脈,東南西三面地勢較高、北面地勢低洼。由于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且降水量分布不均勻,芍陂未修筑之前,這里夏秋雨季極易因暴雨引發洪澇災害,雨季過后又經常發生大面積旱災。孫叔敖順應自然法則,因勢利導,將東面積石山、東南面龍池山以及西南面龍穴山的山溪水匯集起來,選定淠河之東、瓦埠湖之西、賢古墩之北、古安豐縣城南一大片地帶,利用地勢落差圍埂筑塘,蓄水積而為湖用于農業灌溉,達到了變水患為水利的效果。為保障充足的灌溉水源,他還在陂塘西南開鑿子午渠,引淠水入塘。因芍陂的地理位置南高北低,陂塘的西、北、東三面還分別開鑿5個閘門,以控制水量作灌溉、泄洪之用,“水漲則開門以疏水,水消則閉門以蓄之” 。由此,芍陂“輪廣一百余里,灌田數萬余頃”,開始了2 600多年的灌溉歷史。

2 芍陂灌溉工程體系

關于芍陂灌溉工程的具體情況,最早的記載是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寫到“陂有五門,吐納川流,西北為香門陂”的記錄,提到了最初五座水門的基本情況。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編修的《壽州志》,記載了芍陂三十六門的具體名稱和流經地點。清代夏尚忠《芍陂紀事》曾記載芍陂“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賢姑墩入塘,極北至安豐縣,折而東至老廟集,折而南至阜口,又南合于墩,周圍凡一百余里,此孫公當日之全塘也。”可見芍陂在當時具體的地理位置,南至賢姑墩,北至安豐縣,東至老廟集。

芍陂在歷史上是一座引、蓄、灌、排較為完整的陂塘灌溉工程,反映出古代蓄水工程因地制宜的規劃智能,通過工程合理布局,在增加蓄水量同時,為農業生產提供盡可能多的耕地,達成了區域人水關系的協調。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中具有重要影響,在區域發展史中具有里程碑意義,也是我國水利工程可持續利用的經典范例。芍陂主要由引水渠、陂堤、灌溉口門、泄洪閘壩、灌溉渠道等組成,目前基本保留著19世紀工程格局和運行方式。

(1)引水渠道。芍陂的引水渠道,全部是自然河道,主要引水渠道是山源河和淠源河(圖1)。山源河古稱澗水,源于江淮分水嶺小華山以東,龍穴山以西的一線山坡地,由南向北, 匯集細流于大橋畈,北至雙橋集(古名朱灰革)至兩河口匯淠源河水,再北流經眾興集、雙門鋪至瓦店廟入芍陂。從源頭至兩河口名為山源河,全長36 km。兩河口以下舊稱塘河,長32 km。1958年,淠史杭灌區工程興建后,改變了山源河舊有河道,現在山源河為淠東干渠上的一段河道,至兩河口與淠東干渠相匯,仍至瓦廟店流入芍陂。塘河歷代經過整修,目前也是淠東干渠的一段。

圖1 清代芍陂圖(據清光緒《壽州志》改繪)

淠源河最早起源于春秋時期,孫叔敖為確保芍陂的水源,在芍陂的西南面開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這就是淠源河。淠源河極易淤積,歷史上多次有記載淠源河疏通的記載。東漢王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劉馥和鄧艾、南朝劉義欣先后都疏通過這條引水渠道。宋明道中期(約1033年)安豐張旨曾疏浚淠河三十里,并疏泄支流,注入芍陂。南宋時期,淠源河因為屢經戰火而湮廢。明代戶部尚書鄺埜,從蒙城、霍山征調2萬民工,對淠源河等引水渠道進行了大規模的疏浚。明清以后,地主豪強經常在引水渠道筑壩斷源,芍陂遭到巨大破壞,雖然歷經多次維修,但是占墾現象日益嚴峻,到清末民初,淠源河嚴重淤積,失去引水作用。

民國24年5月(1935),導淮委員會編制了《安豐塘灌溉工程計劃書》,確定按照灌溉1.33萬hm2的要求疏浚淠源河。民國25年3月(1936年),導淮委員會成立了整理安豐塘工程事務所,主辦淠源河疏浚工程,第二年8月竣工。民國35年(1946年),安徽水利工程處經過查勘后,建議將民國25年疏浚淠源河后在鮑興集興建的進水口,改在靠近六安城的右岸下龍爪處,并建防洪閘,后工程也未能實施。1949年,淠源河已經淤塞。1953年,壽縣人民政府組織6 000人工,疏浚渠道18 km,恢復了淠源河的引水功能,1958年,淠史杭灌區開始興建,1962年,淠東干渠建成通水,取代淠源河成為安豐塘引水渠道。從此,淠源河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2)陂堤。陂堤是芍陂的主體工程,芍陂初建時,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筑堤蓄水成陂塘,因此元代以前南部無堤,只有西部、北部有堤。明朝中期為阻止墾占開有界溝。現有史籍僅有塘周長和塘徑的考察,沒有塘堤長度和斷面的記載。由于史籍諸多,各朝代記載的塘周長也大有懸殊,一般認為北魏《水經·肥水注》里提到的“陂周百二十許里”較為權威。民國24年(1935年),導淮委員會勘測安豐塘測得塘堤長25.889 km,1958年,淠史杭灌區興建時,對原塘堤進行了修建和培修,并在塘南部筑有新堤,塘堤總長25 km。

(3)灌溉口門。最初孫叔敖創建芍陂時,只有五個門,但是關于這五個門一直沒有詳細的記載,到《水經·肥水注》里才提到“陂有五門,吐納川流” ,“西北為香門陂”。根據描述,這五個口門一是五門亭南的進水口,是如溪水和澗水相匯后通過此門入陂處,估計在此進水口設有泄洪設施,多余的水量可泄入沘水。因為如無工程控制蓄泄,則不需要設置口門。二是位于東北角的井門,溝通芍陂與肥水,“更相通注”。三是位于塘北孫叔敖祠下的芍陂瀆口門,泄陂水入芍陂瀆,瀆向北流,分為二水,東去一支為黎漿水入肥水,北去一支經壽春城,供壽春用水,再注于肥水。四是位于塘西北的羊頭溪水口門,泄陂水人羊頭溪,北注于肥水。五是位于西北角的香門,積而為香門陂。五座口門中,五門亭口門是芍陂的主要進水口門,其余四門為灌溉口門,井門與羊頭溪水口門兼有泄洪功能。

魏正始年間,鄧艾曾經在芍陂北堤開過大香水門,疑為后來三十六門的大香門之一。隋朝趙軌于公元590年左右,增開了“三十六門”。這三十六門的詳細情況,在隋代很少有記述,宋代《壽州風俗記》中有芍陂“竇堤為三十六門,均出與入,各有后先”的簡要記載,到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壽州志》中才有三十六門的具體名稱和灌溉范圍,其中的井字門、大香門可能是《水經·肥水注》中的“井門、香陂門”的延續。清康熙年間,壽州州佐顏伯珣將36門改為28門,到清代光緒年間,原36門已有10座廢棄。民國25年(1936年),經過整修,將28座口門增至29座。民國33年(1944年),安徽省水利工程處查勘發現,29座口門大部分損壞,近于失效狀態。1955年,壽縣對安豐塘工程進行修復和擴建,將18座口門翻修后合并為14座,對另10座口門填土夯實,對內部剝蝕用水泥砂漿抹縫,接長洞身,加做翼墻護坦。1955年,24座口門修建完成,1958年,又調整為20座,現在口門為21座。

(4)泄洪閘壩。到明代開始,芍陂開始有減水閘的記載,這與明代開始越來越瘋狂的地主土豪占陂為田有關系,雨季水旺時,地主土豪怕水淹了自家田地,便隨意盜決陂堤。建置減水閘,就是為了防止盜決的舉措。《芍陂紀事》中明代金銑《明按院魏公重修芍陂記》中提到“隋趙軌更開三十六門,今則有減水閘四座。”這篇碑記寫于明成化十九年(1483),此中并無閘名和興建年代。嘉靖《壽州志》也有“殺水閘四”的記錄。乾隆《壽州志》中清代顏伯珣《重修安豐塘碑記》曾提到“皂口閘、文運閘、鳳凰閘、龍王廟,凡四閘”的具體名稱。光緒《壽州志》時曾經提到:“舊四閘,今惟鳳凰閘、皂口閘存,其文運閘、龍王廟閘并廢。”

文運閘和龍王廟閘。最早見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顏伯珣修治芍陂的碑記中,興建年代不詳。清雍正九年(1731年)以后,再無記載,閘廢何時不詳。據《芍陂紀事》記載,文運閘為芍陂減水閘,在塘北戈家店北巷內,出水道為文運河。文運河承芍陂泄水東流匯皂口河入東淝河達于淮河。閘廢之后,文運河淤,逐漸被開墾,得田4.4 hm2,成為孫公祠辦祭祀的資金。

鳳凰閘。鳳凰石閘在芍陂的西北部,距離眾興滾水壩大約五十余里,“以泄塘身過旺之水”,這是對芍陂中流之水的控制,此水由酒流橋入淠河,北流至正陽關入淮河。興建年代無考。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壽縣知州鄭基等修治鳳凰皂口二閘,“修鳳凰閘,深六丈二尺,削中而外射,中廣三丈三尺,外四丈二尺,梁其上,以便行者。”自明成化十九年至清朝末年,代有修治。民國時期無人修治,日漸毀壞。1952年,壽縣人民政府進行整修,恢復了工程效能。1954年,翼墻、護坦等遭受洪水破壞,修復工程量大,加之汛期淮河水位高,正陽涵關閉,鳳凰閘泄水不能入淮河,致閘下2 667 hm2農田受澇成災,故于汛后廢棄。

皂口閘。鳳凰閘往北二里,再往東十余里折而往南五里,即芍陂東北老廟集南3 km處,是皂口石閘,以泄全塘盛旺之水,這是芍陂的末流,泄水出閘東北流,經和尚橋至綿陽湖折而東,至東陡澗河入東淝河北流入淮河。其前身為皂口河進水口,閘為溢流堰型式,“水平則蓄之,滿則泄之”。興建年代無考。明嘉清二十七年(1548年)修治。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均進行過維修。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鄭公重修芍陂閘壩記》中記載:“皂口閘廣四丈,趾齊水而迤下。溢則流,否則止。兩壁隆起如坵,高尋一尺”。清嘉慶七年(1802年),皂口閘漸壞,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皂口閘護坦。清光緒八年(1882年),官府撥款維修。1952年,壽縣人民政府組織沿塘人民,對皂口閘等工程進行整修,恢復了工程效能。1954年以后,皂口閘的閘基和閘身遭到洪水破壞。此后皂口閘廢。

眾興滾水壩(見圖2)。眾興滾水壩位于眾興集南0.5 km處,距離賢姑墩五里,以削減上流南河驟來洪水,泄水西流至迎河集入淠河北流入淮河。清雍正九年(1731年),知州饒荷禧帶領環塘人民在芍陂南部新倉決口處修建眾興滾壩,工未竣被洪水沖決而停建5 a,乾隆二年(1737年)重建并竣工。《芍陂紀事》載“壩廣四丈,高尋一尺,兩壁隆起,中址迤下,溢則流,否則止”,為石灰漿砌條石結構。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環塘人民按畝捐款補修滾壩。嘉慶七年(1802年),滾水壩傾塌,道光八年(1828年)重修。同治四年(1865年)九月,按畝征集民工進行大修。施工中熔米汁灌縫,次疊以磚,磚上覆以條石,條石以鐵碇聯結,隙縫密實,次年4月工竣,規模如舊。民國23年(1934年),安徽省水利工程處勘測,眾興滾水壩12 m,1931年最高洪水位時,壩頂水頭1.34 m,流量62 m3/s。1952年壽縣人民政府對滾水壩進行整修。1954年滾水壩翼墻被洪水沖毀,汛后用混凝土及漿砌條石整修沖毀部位,結構型式未變。1958年12月,因在淠東干渠上建楊仙節制閘,由楊西分干渠分洪入淠河,眾興滾水壩廢棄。

圖2 清代芍陂水門圖(此圖引自清代夏尚忠《芍陂紀事》)

(5)灌溉渠道。古時芍陂灌區內的渠道,史載記載簡約。三國鄧艾屯田期間,曾有“北臨淮甸,南盡芍陂,淤者疏之,滯者導之”、“堰山谷之水,旁為小陂五十余所”的記載,形成了以芍陂為首,通過放水口門下的渠道,與灌區內塘堰相聯結的工程格局(見圖2)。隋代開三十六門,放水口門以下渠道總長為390 km,最長的渠道多達30 km。嘉靖年間,36門灌溉渠道累計總長為391.5 km,其中最長者達30余km,最短者為3.5 km;乾隆年間28門,灌溉渠道總長委142 km,其中最長者僅7.5 km,最短者為2 km。民國33年(1944年)夏,安徽省水利工程處提出調整涵門,加寬并增開放水溝渠,退還陂占墾的塘堰復為蓄水之所的意見,但因當時處于抗日戰爭而未能實施。1949-1988年,經過40 a建設,安豐塘灌區各級渠道總長達651.7 km,在各級渠道興建的配套建筑物共855座,形成了較為完整科學的灌溉和排水體系。

3 芍陂灌溉工程的文化遺存

芍陂之所以在歷史上綿延不斷,成為我國歷史上水利工程體系可持續利用的典范,除了工程本身的科學規劃以外,還有很多文化遺存傳承至今,包括管理制度、祭祀廟宇、水神祭祀、碑刻等,它們見證了芍陂的歷史,與工程本身共同構成了灌區特有的文化景觀。

(1)管理制度。芍陂水利管理采用官方和民間結合的管理模式,在其歷史發展過程中,芍陂管理的相關歲修制度、用水管理、經費管理等規章制度逐步完善,有的延續保留至今,是灌溉工程可持續管理的典范。公元前2世紀,政府在這里設管理陂塘機構。考古挖掘出了東漢時期都水官的鐵權,象征著地方政府行使芍陂管理的權威。當時著名的水利家王景治理芍陂,制定了歲修制度,并立碑公告。三國時期芍陂已經有了穩定的歲修制度。鄧艾時在芍陂屯田,歲修由屯軍進行。到西晉太康后期,每年要動用數萬人進行歲修。清代康熙年間,對芍陂進行了連續7年的修治,為穩定塘制奠定了基礎,民間管理組織逐漸形成,塘規民約日趨完善。

(2)孫公祠及水神崇拜。芍陂的祭祀地點主要在孫公祠,孫公祠主要為紀念創建者孫叔敖而創建,至少已經存在1 400余年。清代以前少有孫公祠的詳細記錄,清代嘉慶年間夏尚忠在《芍陂紀事》中提到,孫公祠在明清兩代有七次比較明確的修葺記載,這里每年春秋二季的季月仲丁日,都要在孫公祠舉行祭祀儀式,由州司馬行禮。祭祀的人物主要包括芍陂治水有功的官員、衿士和義民,正殿奉芍陂創建者楚令尹孫叔敖,感恩其千秋萬代的功績;東配明代壽州知州黃克纘,為紀念其驅逐占墾奸民的勇氣和耿直;西配清代壽州知州顏伯珣,紀念其歷時七年對芍陂兢兢業業的修治。東西廡還配祭漢代至清代治陂有功之48人,并以祭文儀注附在后面“木主”之后。在這個儀式上世代相傳的用水制度被強調,管水的官員與用水戶得到溝通,傳承著芍陂特有的管理文化。

(3)碑刻。芍陂2 600多年的發展歷史,遺留下來豐富的碑刻,這些碑文記載,是研究芍陂歷史、區域發展史及中國水利史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記載了各個歷史時期,芍陂的源流變遷,修治規模、內容、方法和治理后的效益,以及主治者的勞績。從不同角度,反映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狀況,以及芍陂的興衰梗概。芍陂關于碑文的記載,最早應是東漢王景修治芍陂后所立的“銘石刻誓,令民知場禁”碑,因年代久遠,惜已失傳。現存最早的碑記,是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明按院魏公重修芍陂記》。成化至清末,遺存下來的碑文較多,大多保存在孫叔敖祠內,現存有19方碑刻。

4 價值分析

芍陂創建2 600年來,作為重要的灌溉工程類水利遺產,至今仍在發揮著重要的水利功效。芍陂的價值應從科學技術、文化、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全面認知。

4.1 科技價值

首先,選址科學、設計巧妙、布局合理。芍陂巧妙地利用南高北低的地形和當地水源條件布置陂塘,體現了尊重自然、順應自然、融入自然的建造理念。芍陂選擇肥水、淠水中間的一塊凹地做陂址,科學而合理:一方面只需截斷原有溝澗筑壩,在低處修堤,灌溉排水可利用老的河溝并適當加修,施工比較方便,并可大大節省工程量。更主要的是上游可引淠水、澗水,水量充足,下游泄水入肥、淠達淮,容泄區寬廣,陂塘利用天然凹地蓄水容量大。

芍陂工程體系完備。芍陂由塘堤、口門、引水渠和排水溝等工程設施組成,可潴蓄水、調節水和引排水,由此構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工程體系。閘壩水門蓄泄兼顧。芍陂最初的5座水門以致到后來36座水門的布局,都與芍陂的地形有關,利用地形的傾斜,便于排灌。

4.2 文化價值

芍陂之所以歷時兩千余載、數經興廢而不湮廢,不僅在于芍陂灌溉工程體系的科學性,更在于管理制度的合理、周密性。芍陂自西漢以來就開始由官辦、官管,到清代形成了在政府主持下、民間力量多方參與的管理系統。從西漢的陂官到東漢的都水官,再到官府扶持下的董事、塘長、門夫組成的陂塘管理機構,體現了芍陂管理體系的逐步完善和健全,從用水制度、歲修制度到勞動力征集、經費管理等方面都有具體的規定。芍陂還有重要的水神崇拜建筑孫公祠,并且有固定的祭祀儀式。孫公祠碑廳內外墻上,嵌有近年自祠之內集中起來的碑刻19方,有歷史上重修安豐塘碑記、禁止侵塘為田的積水界石記、安豐塘圖、孫叔敖石刻線像及其傳略、重修孫公祠碑記等。此外,遺存下來的有關芍陂的詩詞、書籍、磚雕、拓片以及出土的文物,都是研究芍陂乃至中國水利史的珍貴資料,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狀況。

4.3 景觀價值

芍陂作為陂塘水利工程,除了灌溉作用之外,還具有一定的生態和景觀價值。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壽州知州周光鄰的《芍陂楚相祠》中這樣描述芍陂的景象:“楚相祠堂柏蔭清,芍陂晴藻碧煙橫。欲知遺澤流長處,三十六門秋水聲。廉吏可為終可為,衣冠今古式威儀。野人欲采塘花獻,剛及西風稻熟時。”芍陂還曾有古代八景之說:“五里迷霧、老廟木塔、沙澗荷露、洪丼晚霞、鳳凰觀日出、皂口看夕陽、石馬望古塘、利澤賞明月”,都是在芍陂的一些特定地方能欣賞到的不可多見的優美景觀。芍陂這種利用自然地形構筑陂塘實現灌溉和蓄泄作用,并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相互映襯,具有重要的生態景觀價值,這是許多現當代的水利工程是不可比擬的。

由此,芍陂灌溉工程遺產的價值體現在3個方面(圖3),既具有一定的科學技術價值,選址科學、布局合理,工程體系完備,閘壩水門蓄泄兼顧,還具備深厚的文化價值,水管理制度及文物、工程紀事碑及檔案、詩詞、拓片、藝文都反映了芍陂2 600余年的發展脈絡以及歷史文化特征,此外,芍陂的興衰沿革還塑造了其周邊的生態環境景觀,這也是其重要的價值所在。

圖3 芍陂灌溉工程遺產價值評價圖

[1] 譚徐明.水文化遺產的定義、特點、類型與價值闡釋[J].中國水利,2012,(21):1-4.

[2] 陳懷荃.楚在江淮地區的發展和孫叔敖開芍陂[C]∥芍陂水利史論文集,1986:118.

[3] 陶立明.清末民國時期芍陂治理中的水利規約[J].淮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1):14.

[4] 李 松.明清時期芍陂的占墾問題與社會應對[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 72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在线精品17p|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一区|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啊嗯不日本网站|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一级爆乳无码av| a级毛片免费网站| 成人综合网址| 国产视频欧美| 亚洲无码精品在线播放| 日韩黄色在线|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2021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亚洲一区网站| 国产啪在线|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男男| 性69交片免费看| 色婷婷成人| 亚洲色图欧美|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电影 | 国产99视频在线| 曰韩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毛片一区二区在线看|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老师啪l|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久久超级碰| 国产精品综合色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桃花岛av在线| 91在线精品麻豆欧美在线| 69av免费视频| 国产高清在线观看91精品| 精品日韩亚洲欧美高清a| 狼友视频国产精品首页| 国产精品19p| 亚洲精品无码在线播放网站| 亚洲人成网站18禁动漫无码| 狠狠综合久久| 久久午夜夜伦鲁鲁片无码免费| 亚洲无线视频| 久久鸭综合久久国产|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久久毛片网| 成人午夜免费观看| 亚洲欧美成人影院| 丁香亚洲综合五月天婷婷| 手机看片1024久久精品你懂的|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宅男噜噜噜66国产在线观看|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国产美女91呻吟求|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av天堂最新版在线| 曰AV在线无码| 国产美女久久久久不卡|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中日韩欧亚无码视频| 国产欧美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在线看|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观看| 香蕉久久永久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不卡| 国产精品永久不卡免费视频| 久热99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色婷婷啪啪|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久久99热这里只有精品免费看| 久久中文字幕不卡一二区| 亚洲男女在线| 重口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精品欧美视频| 99视频全部免费| 成年人国产视频|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青青草国产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