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文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在新常態下實現轉型發展,對整個國民經濟具有基礎性、關鍵性作用。如何適應新常態,準確把握新特征,推動縣域經濟實現更有質量、更有效益的發展,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
當前,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標志著我國由此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經濟新常態,表面上看是經濟增長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實質上是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發展方式的轉變。新常態下,縣域經濟必須牢牢把握這一根本,搞好頂層設計,激活發展動力,努力打造縣域經濟“升級版”。
一、全面把握經濟政策與縣域經濟發展的關系
政策制定與縣域經濟發展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精準、科學的政策可以發揮“乘法效應”,推動縣域經濟大變革、大發展;而失誤、錯誤的政策則具有“殺傷力”,給縣域經濟發展帶來損失甚至嚴重破壞。
(一)政策目標決定縣域經濟發展方向
所謂政策目標,就是制定政策時所提出的經濟發展所應達到的目的和指標要求。它具有鮮明的指向性,一旦設定了預期目標,就說明一個時期內經濟朝著一個什么樣的方向、以什么樣的速度往前發展。縱觀一些地方經濟發展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大都是不科學的政策目標所致。有的過于追求“數字政績”,片面追求GDP增長,公共預算收入動輒“翻幾番、過幾億”;有的“新瓶裝舊酒”,仍熱衷提大口號、上大項目,搞大招商。這種不切實際的目標違背經濟發展規律,忽視速度和效益的統一,忽視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統一,因而與新常態背道而馳。
(二)政策手段決定縣域經濟發展質量
政策手段作為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往往體現出政府發展引導什么、鼓勵什么、限制什么,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具有決定性作用。比如,制定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鼓勵性政策,大力發展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的企業,就能促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相反,如果為了短期利益,通過優惠政策不惜引進、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那么,一個時期內經濟指標雖然上去了,但經濟質量卻毫無疑問會垮下來。
(三)政策評價決定縣域經濟發展實效
政策評價是在政策實施過程中為了解政策實施效果,利用相關技術手段,對政策的實施過程、實施效果、未來走向作出判斷,以便順利達到政策預期目的而進行的評價。政策評價過程,是政策制定者進一步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不斷對政策進行校正完善的過程。如果政策評價準確,那么,一方面可以為審視、調整、修正政策和制定新政策提供科學依據;另一方面則可以有效防止政策在執行過程中產生偏差、偏離軌道,從而保障縣域經濟長效發展。
二、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的路徑選擇
當前,一些地方對新常態仍存在著困惑或不適應,比如老方法不能用,新方法不會用,找不到著眼點和突破口等等,顯然這種狀況不利于縣域經濟的轉型升級。因此,縣委、縣行政以及鄉(鎮)村各級領導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開闊思路,積極作為,努力走出一條縣域經濟轉型升級之路。
(一)思想上盡快“轉”,樹立新理念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新常態之新,意味著我國經濟增長要保持中高速,產業結構要邁向中高端,發展轉向創新驅動。新常態之常,意味著經濟發展速度必須相對穩定,這種穩定是更高質量效益基礎上的平緩。因而我們應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摒棄過去等政策、等項目、等資金的慣性思維,在指導思想、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自覺圍繞新常態要求走,貼著新常態要求做。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提質增效為中心,在發展中優化結構、在發展中提升質量。
(二)結構上盡快“調”,探索新方式
新常態,說到底就是結構調整之路,發展方式轉變之路。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由以“量”的增長為主向以“質”的提高為主轉變,不再像過去那樣依賴投資、工業和外需,而要逐步轉向以消費、服務業為主,更多依靠內需。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優先發展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高端成長型產業,使第三產業逐步成為產業結構的主體。
(三)動力上盡快“換”,形成新引擎
隨著傳統產業趨于飽和,農業富余勞動力逐漸減少,人口紅利逐步消失,縣域經濟增長只能依靠創新驅動。因此我們應堅持走自主創新和內生增長之路,千方百計激發激活企業內在創新動力,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要積極尋求新的消費熱點和增長點,推動消費的擴大和升級,使消費需求逐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三、新常態下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需求
隨著新常態下縣域經濟在發展速度、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等方面的變化,縣域經濟政策在目標、手段、評價方面也應緊緊圍繞這些變化作出調整和優化,提高精準性。
(一)政策目標上,由單純注重經濟增長轉向注重綜合效益
把穩增長作為主旋律,確保縣域經濟“調速”而“不失速”。為此,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模式,我們不僅要考慮“跑得快”,更要注重“跑得好、跑得遠”,要立足本地實際,對標先進,找準短板。制定發展目標要統籌考慮經濟增長速度、資源分配及利用、居民收入與增長、空間結構、生態環境保護等,使政策目標既科學合理、切實可行,又符合新常態要求。
(二)政策手段上,由強調政府主導轉向政府引導和服務
大力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建設服務型政府,提高領導經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發揮好政策的引領、激勵和約束作用。在這一作用過程中,政府該穩的一定要穩,該活的一定要活,該托底的一定要托底。切實把是否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是否有利于調整產業結構,是否有利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制定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同時,應大力推進簡政放權,公開權力清單、責任清單、負面清單,把不該管的事堅決放給市場、交給社會,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
(三)政策評價上,由以GDP論英雄轉向全面考核
改進評價方式,豐富評價內容,強化結果運用,更好地發揮考核的“指揮棒”“風向標”功能。為此,應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生態效益、科技創新等方面指標的考核權重,更加注重教育文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的考核,引導各級領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一張藍圖抓到底”的境界,做出經得起實踐和歷史檢驗的政績。
[參考文獻]
[1]劉 華.經濟轉型中的政府職能轉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汪碧瀛.當代中國區域經濟政策研究[M].西安: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
[3]凌耀初.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戰略[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4]張可云.區域經濟政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5]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反思經濟發展與政策的理論框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張占斌,周躍輝.關于中國經濟新常態若干問題的解析與思考[J].經濟體制改革,2015.
[責任編輯:肖偲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