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奇 袁小鵬
克服應試教育的反教育性以及素質教育實踐中的某些不合目的性行為,是推進素質教育實踐進程中應該予以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要堅持素質教育的合目的性原則,努力形成引領素質教育發展的科學的教育目的觀。
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中,堅持正確、科學的教育目的觀的指導和引領,是一個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反思我國素質教育的實踐,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這樣一個現實,即素質教育作為人們用以抵制、消解應試教育行為弊端的一種新的教育行為和模式,在實踐、實施的過程中其自身的合目的性問題通常被人們所遺忘,一些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所進行的教育改革及其探索實踐,其合理性或合目的性同樣受到人們的質疑。概而言之,教育主體在教育目的觀上的模糊與偏誤,是導致素質教育推進滯緩甚至出現偏差的一個重要的主觀因素,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必須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解決好教育主體的教育目的觀問題。
一、 對素質教育合目的性的認識與反思
素質教育,自從這一概念的提出一直到它作為一種教育政策、目標、理念的貫徹實施,就一直飽受爭議。時至今日,人們依然還在圍繞著“什么是素質教育”這一基本問題展開深入討論①。在關于素質教育的本質特征的研究方面,應該說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基本的共識,即素質教育是針對應試教育的痼疾和弊端而提出、設計的一種新的教育政策、理念和實踐體系。但是,應試教育作為主導、影響中國基礎教育幾十年的一種負面的教育行為傾向,其根本問題和主要弊端究竟是什么呢?有人說應試教育的弊端在于全國統一的高考指揮棒,也有人說應試教育的弊端在于其片面的知識教育、功利主義教育和淘汰式、選拔式教育。然而,這些說法終究還是沒有抓住應試教育的根本要害。一方面,片面、過度地追求知識教育、功利主義教育和淘汰式、選拔式教育固然有失偏頗,但無論如何,知識教育和淘汰式、選拔式的教育都是為教育和社會所必要、必需的;另一方面,全國統一的高考制度固然是在給應試教育推波助瀾,但這些年高考制度改革的種種探索實踐表明,高考制度和模式的變換,并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消解彌漫在我國社會各階層的愈演愈烈的高考競爭態勢。
那么,應試教育的根本弊端究竟在哪里呢?筆者以為,應試教育作為一種影響極為廣泛的教育實踐行為模式,其根本弊端即在于它的反教育目的性,亦即應試教育與教育的根本宗旨、目的的悖反。學者在分析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廢止的時代動因時指出:“當中國社會進入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時期, 科舉制恰恰成了新舊經濟、政治、文化三對矛盾的焦點, 因而成了社會轉型的一個綜合性障礙。”[1]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傳統的科舉制度與近代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宗旨相違背、相沖突,是這一教育及人才選拔制度最終走向覆滅的根本原因。至于說,科舉制度對讀書人身心的桎梏和戕害,人們更是進行了多層面的揭露、剖析。如果我們把教育的目的和功能理解為是為社會和個體的人的發展服務,那么,科舉制度則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應然的目的和宗旨。惟其如此,這種教育制度的廢止終究是不可避免的。當下中國的應試教育與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固然不是同一類型和層次的教育現象,但二者卻有著許多共同、相通之處,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二者都從根本上背離了教育應然的宗旨和目標,具有明顯的反教育目的性。在上文中我們提及,應試教育的根本弊端并不在于它對知識教育、功利主義教育和淘汰式、選拔式教育的追求,因為這樣一些教育的傾向和行為都在一定意義上具有合目的性。而應試教育的本質,則是把有效的應試作為一切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教育原本應該追求、遵循的一些目標理念統統拋至腦后,并因此使得現實的教育實踐活動成為一種異化了的教育行為;這種應試教育的行為及其后果與教育者、受教育者,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的目的、訴求相背離、相沖突,這才是應試教育為人們所詬病的根本原因。
毫無疑問,素質教育作為對應試教育的一種實踐批判,它應高舉教育合目的性的旗幟,努力使素質教育的探索與實踐契合于教育的應然的目標與宗旨。原國家教委主任朱開軒同志指出:“素質教育從本質上說,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注重開發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生動活潑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2]這一論述的重要意義,就在于它從根本上闡明、強調了實施推進素質教育的目的、宗旨。然而,反思我國素質教育的實踐進程,人們通常只是把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模式和方法來進行研究,并因此而忽視了這一教育改革實驗背后的應然的目的和動因。研究者指出:“進一步提高素質教育改革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必須克服以下四種錯誤認識:其一,把素質教育理解成為一種取消考試的教育;其二,把素質教育理解成為一種以技能培養取向為主的才藝教育;其三,把素質教育理解成為一種急功近利的工具性教育;其四,把素質教育理解成為一種無約束的自由教育。”[3]這些關于素質教育認識的偏誤,其實也是當下素質教育實踐的偏差;而素質教育認識與實踐中的這些偏差、偏誤,皆源于人們對素質教育目的、宗旨理解和認識的局限與偏誤。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切入點和重要抓手,這是因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理念從根本上契合了素質教育的理念和原則,同時基礎教育課程也使素質教育的目標理念有了一個推進實施的載體和路徑。但是,綜觀近年來各地關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驗,包括一些被人們推崇為“模式”“典型”的試驗樣板,大多都只是在學校教學的相關環節上進行的方法、花樣的翻新,與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宗旨、原則毫無關系,甚至是漸行漸遠。人們這樣對課程改革進行評說:“課改就是‘改課嗎?也許課改包括了改課,但兩者在內涵與外延上卻不能畫上等號。我們期待著那些有能力真正站在育人高度、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立意課改、規劃課改、踐行課改,真正把‘為了一切學生,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這句富有深意的口號落到實處的課改。對于課改的成功與否,不應讓考試作為評價的分量回歸本位,而應讓育人的評價分量得到彰顯,也許這才是‘典型課改的應有之意。” [4] 這樣的論述可謂一語中的。
概而言之,針對應試教育反教育目的的根本性弊端以及素質教育實踐的局限和偏差,素質教育的推進實施必須自覺地堅持教育合目的性原則,自覺地堅持以教育的終極目標作為衡量和評價各種教育探索實踐的價值標準和原則,惟其如此,才有可能把素質教育引入正確、健康的發展軌道。
二、 踐行科學教育目的觀,推動素質教育健康發展
當下,在素質教育的實踐中堅持合目的性的原則,需要注意研究和解決好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要注意素質教育多重目的、目標之間的張力與和諧,防止多元教育目的、功能之間的相互沖突與僭越,防止素質教育實踐的片面性;第二,各個層次和類別的教育,要從教育的整體目標、功能以及自身特有的屬性和功能出發,積極探索、不斷明確自身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任務及其特征和規律,以增強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和有效性。
考察那些素質教育出現偏差的實踐案例,有時似乎還難以僅用合目的性的原則加以評價、考量;這是因為當下的教育目的和功能越來越具有多元化的屬性和特征,而一些有失偏頗的教育實踐案例其根本要害,則在于它們僅僅只是凸顯了教育的某一個方面的宗旨、目的和功能,教育實踐及其效果具有極大的片面性。這里需要人們面對和思考的一個問題是,素質教育的推進實施如何適應當下教育多元價值目標的要求,努力實現教育實踐體系內在價值的張力與均衡。筆者在討論教育民生論問題時曾經強調,教育民生論有別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教育目的觀和教育價值觀,但也絕不等同于我們通常所說的教育促進個體的人的發展的教育目的和價值理論。這是因為,第一,教育民生論重點關注的是與普通民眾特別是下層民眾的日常生計相關的教育問題,而不是在一般意義上討論、研究人的發展。第二,教育民生論所關注和研究的問題雖然最終也要落腳在作為個體的學生教育發展問題上,但是,這一理論研究的著眼點則關涉到普通民眾特別是下層民眾的家庭生計。換言之,教育民生論是從普通民眾特別是下層民眾的生計問題著眼去研究教育的一種理論和觀念。這就意味著對于當代中國教育,還需要從民生論的教育價值觀角度進行考量、權衡。
當代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多元化特征和趨勢日益凸顯,同時教育的多元價值目標又是一個富有張力的結構體系,多元價值目標之間既相互作用、影響,又相互沖突、掣肘,因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積極地加以應對,努力建構起一個能夠全面、和諧地反映教育多元價值目標的教育實踐體系。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是對當代教育實踐的一個新的重要挑戰;各級各類教育只有面對并努力適應教育多元價值目標要求,才能真正建立起科學、和諧的教育觀念體系和實踐體系。反思近年來素質教育實踐,人們經常偏執地為教育的某一個方面的價值、功能所驅,進而使得這種素質教育的實踐探索走向一種偏狹的境地,造成許多理論與實踐的誤區,這正是當下教育目的多元化趨勢對素質教育新的挑戰的具體體現。為此,推進實施素質教育,首先必須建立起與教育的多元目的和價值相適應的觀念體系和目標體系。適應教育目的多元化的趨勢,素質教育的目標理念必須建立在教育多元目的和價值的基礎之上,這是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教育理論工作者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如果說“什么是素質教育”依然是素質教育理論和實踐所面臨的首要問題,那么,我們必須在面對教育的多元價值目標的基礎上,重新建構素質教育的概念與內涵。同時,各級各類學校教育及其教育工作者要把適應教育目的多元化的要求,作為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理念和原則,努力創設一種有效踐行、充分體現多元價值目標的全面、和諧的教育實踐體系和環境。
當代教育多元價值目標是一個由多重目標要素構成的結構體系,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從整體上加以把握,并在實踐中加以踐行,使之得以充分體現。但是,教育作為一種社會建制,其內部有著明確的職能分工;對于各種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教育形態而言,實現、踐行教育多元價值目標,應該充分體現自身的職能和特質。換言之,教育的多元價值目標需要通過各種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教育以多種不同的教育形式和內涵加以體現、實踐;而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教育踐行素質教育理念,反映、體現教育多元價值目標的要求,則應當基于各自的職能和特質,努力形成既充分契合教育的終極目標,又鮮明地體現了自身教育職能與特質的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和實踐模式。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是當今教育的基本形態,這些不同層次、類型的教育在實現教育的目的和功能,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方面所面臨的矛盾、困難和問題不盡相同,如何努力形成與自身教育職能相吻合的教育目標、理念和實踐模式,這是當下素質教育實踐中的又一個重要的現實課題。一方面,基于踐行和實現教育多元價值目標的需要,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教育形態在推進實施素質教育方面肩負的任務以及面臨的矛盾和困難不盡相同,各級各類學校推進實施素質教育必須結合自身的實際,不斷明確、清晰自身教育改革發展的目標任務和主攻方向。另一方面,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教育要從自身的教育屬性和功能出發,積極探索契合教育多元目的和功能,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實踐路徑。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的多元價值目標、素質教育的目標理念以及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教育自身的屬性和功能,是引導和推進素質教育實踐的三個重要的認識維度,惟有堅持從這樣的思想理念和認識維度出發,才有可能為素質教育的健康發展提供正確的思想認識保障。
[參考文獻]
[1]徐 輝.廢除科舉制與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2]朱開軒.全面貫徹教育方針 積極推進素質教育——在全國中小學素質教育經驗交流會上的講話[J].人民教育,1997,(10).
[3]蘇君陽.素質教育認識論的誤區及其超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4]站在課程改革應有的高度——探尋北京市十一學校初中部課程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1-04
-08.
[責任編輯:馬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