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星
①哈勵遜的全稱是鐵爾生·萊弗·哈勵遜,1881年1月5日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鐵爾森堡鎮,與白求恩是同省人,但比白求恩年長9歲。他的祖父是安大略省的銀行家,外祖父是安大略省鐵爾森堡鎮的創始人之子。哈勵遜少年時代家庭生活環境優越,但他擁有一個不安于現狀、永遠挑戰未知世界的靈魂。他在多倫多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即離開家鄉,以隨軍醫生身份參加美西戰爭,此后輾轉世界各地,最后到達香港、上海,在此期間曾經參加中國紅十字會。1946年1月,參加聯總在中國的戰后救濟工作。
②1946年4月,哈勵遜受聯總之命赴北平籌備醫藥物資,并結識了在北平軍調處執行部工作的中共領導人葉劍英、黃華等人。這年夏天,他負責押送280箱醫藥用品從北平啟程,奔赴邯鄲解放區。這一路盡管艱苦,但還是在9月9日安全抵達了邯鄲,受到了當時晉察冀解放區的領導人鄧小平、薄一波、楊秀峰等人的接見。
③1946年12月4日,哈勵遜再次受聯總和中國福利基金會等單位的委托,開始了第二次往解放區押送藥品的行程,這次押送40噸醫藥器械和20噸紡織品,共有3個車皮,從上海運抵邯鄲。這一次路途卻是異常艱難,原因是國共內戰在即,哈勵遜途經的地區包括南京、徐州,多是國民黨軍隊所控制的戰區,在各種阻撓、刁難之下,本來只有3天的行程,一直拖延了14天,直到1月19日才抵達開封。就是在這次押送途中,哈勵遜不幸身染重病,1947年1月10日病逝于山東張秋鎮。
④1947年2月15日的《密勒氏報》全文刊登了哈勵遜生前對這一押送歷程的記載:“在南京郊區的貨車站的側線上,莫名其妙地停留了四天”,“我們于10日早晨3時趕到徐州,在離車站一英里的側線上又等了四天”,“我們于凌晨1點離開徐州,開出后在第一個車站停下,停在側線上”,“被火車頭拋棄了”。整個路途上,哈勵遜除了不停地發電報、協調車站等工作之外,還要照看所押送的物資不被沿途饑民、流民偷竊。隆冬時節中國北方野外的嚴寒以及路途延長后食品缺乏所帶來的饑餓,使哈勵遜不幸身染重病。哈勵遜在筆記中寫道:“偷竊日日夜夜都在發生。我的一床毯子、鞋子、襯衣在睡覺時被偷了,最后帆布網球鞋也被偷了。我們的臉和手都凍腫了,裂了……有一只大腳趾已經變黑了,幾乎不能走路,非常疼。”“這兒根本沒有飲用水,只能煮溝里的水喝。這里的水又臭又臟,因為這條溝同時也是公共廁所……我沒有食品配給,全靠到各個車站上買食品,但這個地方,什么都沒有。”
⑤1947年2月7日,聯總、解總和中國福利基金會共同在上海舉行了哈勵遜逝世紀念儀式,宋慶齡出席紀念大會。解放區救濟總會駐滬代表在會上宣布,為了紀念哈勵遜醫生,將晉冀魯豫解放區的邯鄲國際和平醫院更名為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這所醫院幾經輾轉,今天坐落在河北衡水,是當地唯一的三甲醫院。在河南開封,有“夏里遜(即哈勵遜)小學”。1988年,鄧小平為紀念哈勵遜專門題詞。哈勵遜半身雕像坐落在今天的上海婦幼保健站的院內。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黃華出席了河北、河南、上海三地與加拿大共同舉辦的紀念儀式。
⑥迄今為止,哈勵遜醫生的事跡一直被河北、河南和上海等地的人民傳頌著。坐落在衡水的哈勵遜國際和平醫院還保存著70年前哈勵遜費盡千辛萬苦送來的折疊式手術臺、盲腸鏡等醫療器械。這在1946年的中國,是比黃金還珍貴的東西,它凝聚著哈勵遜醫生用生命的代價所踐行的人道主義精神,它超越了民族、政治、國別的界限。正如聯總駐中國負責人在紀念哈勵遜醫生的追悼會上所談到的,“聯總有機會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以證明世界各國為人類的福利事業和建造一個和平世界,能夠共同有效地工作”。
⑦2015年博鰲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第一次提出了“邁向命運共同體”的主張,這是基于當今世界人類共同面對各種挑戰而提出的新的世界秩序觀。而聯總醫生哈勵遜的事跡,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在70年前的最好實踐。
(選自2015年7月14日《人民日報·海外版》,有改動)
鑒賞空間
哈勵遜先生之所以被稱為“第二個白求恩”,除了他和白求恩都是加拿大人、同為醫生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有著與白求恩相似的壯舉——來到中國,完全以一個志愿者的身份,參與聯合國救濟總署在中國進行的戰后救助工作,最終在往解放區押送藥品的途中染病殉職。“一個外國人,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哈勵遜和白求恩一樣,用自己的生命踐行了“國際主義精神”,這種精神超越了民族、政治、國別的界限,激勵著當今的人們攜起手來,共同建設一個和平、安寧的21世紀。
[讀有所思]
第④段中,作者為什么要引用哈勵遜記載的押送歷程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