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集人文性與工具性于一身的學科,它的重要性及意義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語文教學又是培養學生情感的最好方式。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學卻遭遇到重重困難,我們面臨的是漫漫征程。我們所尋求的是對語文教學僵局的突破,在教學中突破的路徑旨在于把聽說讀寫四種基礎形式貫穿好,從聽中悟情,從說中釋情,以讀怡情、以寫傳情。這樣教學中不僅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同時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人。
【關鍵詞】語文教學 聽、說、讀、寫 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060-02
語文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為主要任務的。但是,所謂“文以載道”,語文學科所具有的社會性,尤其是其思想性又決定了語文教學過程中必須注重“育人”、實施德育,這就是“教書育人”的原則。1804年,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提出了“教育的唯一工作與全部工作可以總結在這一概念中——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了語文教學的德育目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的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些都已指出了語文教學的方向,它已經不再是單純的傳授知識,育人與其并駕齊驅。特級教師于漪說,她力圖把語文課“教到學生心上”。蘇霍姆林斯基也一再強調說:“在中學各科,特別是人文學科的課堂教學中,直接打動人的心靈、意識和良心是教育藝術的核心”。
在我們的生活中,語文可以說是無處不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重要的不見得就能被重視的。想讓語文在生活中起重大的作用,就要讓人們認可語文的重要,就要在教學中滲透生活的細節,給人以生活的真實,以此來陶冶性情,感悟人間真情。
要想讓語文課堂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卻非易事,我個人認為在教學中我們可以把作為學習形式的讀、寫、聽、說融為一體,讓學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讀、寫、聽、說的活動中實現成長,實現完美的自我。那么我們應該怎樣把語文教學的四種基礎形式更好地貫徹到課堂教學當中呢?又該怎樣恰當靈活的引導學生進行這四個方面的訓練學習呢?以下將從四個環節進行論述。
一、從“聽”中悟情
在語文教學中,可以通過學生的“聽”來陶冶心靈,感悟真情。
第一,在授課前,教師給學生講述文本作者的時代背景,并利用多媒體配上圖畫與音樂,以這種方式來熏陶學生的性情,來沖擊學生的心靈。例如,學習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一課時,教師可先展示抗戰時中國國土和人民慘遭蹂躪的圖片,再配以沉重的音樂,同時以電影獨白的形式對寫作背景加以解釋,這樣可以起到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及背景理解的作用。又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不忘歷史、不忘自己所擔負的責任。
第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布置學生一些“聽”的作業,比如,每人設立一本“每天新聞摘要本”,讓學生把每天聽到的新聞作簡要記錄,讓他明確自己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自己的命運是與國家息息相關的,這種“國事關心”可以讓學生面向未來,放眼世界,心胸廣闊,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二、從“說”中釋情
俗話說,“話是開心鎖”,人都有交流表達的欲望,學生也是一樣的。學生如果在課堂上想說的內心話壓得太多,就會出現壓抑、苦悶、失望、暴躁、不滿等種種不良情緒,這既不利于學生學習,不能達到說話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給學生設置一個大膽說、大膽問、喜說樂說的平臺,讓他們把心中的情盡情傾訴。
在教學過程中,啟發學生主動回答和質疑問題,不斷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信心。在學生解題的時候,教師絕不能用標準答案來衡量和扼殺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熱情,而應讓學生大膽地說,大膽地想象,這樣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學習《月亮上的足跡》這一課時,很多學生在擁有了自己表現的空間時,便說要上月球,當時我并沒有制止他在課堂上的隨意發揮,而是讓大家說說上月球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有個學生說,第一件事是拔掉美國國旗,插上中國國旗——多么純樸天真的想法,從這里我就自然而然的引入了愛國主義教育以及個人奮斗的人生觀教育,教學目標在學生的主動參與中實現了。
三、以“讀”怡情
英國著名學者培根說:“讀書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正所謂“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語文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多讀書,會讀書。怎樣讀呢?
一是多讀。讀文學書,優秀的文學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性格,對于讀者性格起著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如:前蘇聯著名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可以讓人讀后更堅強、誠實、有理想。讀歷史書,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古人留給我們的是豐富的珍貴遺產。朝代的興起與衰亡,人物的崛起與沉浮無一不是歷史為我們所點燃的引路明燈——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他們的雄韜偉略,高瞻遠矚令我們欽佩,但這些成功的背后也蘊含了很多艱辛拼搏,可以說一個人便是一本書,一個王朝便閃現著一個時代。在項羽身上,我們看到了勇猛與剛強,又看到了自負、優柔寡斷;看龐涓,我們知道了嫉妒人才的危險。因此每一個歷史人物和事件都是我們一面可借鑒的鏡子,而這些又可以健全學生的心理。
二是會讀,怎樣才是會讀?那是指要讀出文本的“情” ,使文本的情移為“己情”。在我們教材的文本中,朗讀是把無聲的語言變為有聲的語言,是讀者對文本信息的再創作。在語文教學的授課時,教師要有表情、有語調、有節奏、全身心地投入去讀,用情引其思,牽其神,激其情,蕩其氣,在情的引召下,鑄造學生美好的靈魂。
同時也要讓學生朗朗地讀,以此啟發學生明辨事理,感悟人生,使師生間達到思想交流,產生感情共鳴,既能推心置腹,又不失文雅含蓄,這不失為一種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起空洞的說教更有效。例如,學習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在老師范讀的基礎上,學生自己品味再讀,在反復朗讀中品味作者所描繪的自由美好的夜景,同時結合背景領悟到那種理想的可貴,學生對詩文的思想內涵理解了,他們也深深地愛上了詩歌,這對詩歌教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以“寫”傳情
中國自古有“文以載道,書為心聲”的說法。寫作是以上三種能力的集中體現,怎樣把握好“寫”這個環節,用寫作來表情達意,對于每一個教學工作者來說,都至關重要。寫作是抒發人心理情感的通道之一,這對那些不喜歡和人交流的人尤其重要。人不喜歡交流,就會導致人的心理不健康,這種不健康大都表現在抑郁、沉悶、自卑、內向、孤僻、不愿與他人溝通等不正常心理,有的人常常把自己封閉起來,一旦遇到不順,便發生心理偏差,以至走向不法之途,如震驚全國的馬加爵事件,就是心理壓抑造成的不良后果。而文章又是人內心思想的另一種表達方式,所以我們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寫”的方法,把學生的“心靈”釋放出來,用筆把情感吐露出來。
真實的寫作屬母語的二次習得,它以真實的閱讀為前提,讓學生在大量、持續的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或以交際實用為中心的寫作實踐中發展寫作能力,同時學生的認知、思維、情感等綜合語文素質也會得到提高。用語言學習理論術語說就是寫作者與讀者之間存在信息差,寫作中負載有真實的信息或有真實情感輸出,寫作者主要關注寫作內容而不是形式。有的研究者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類似的看法:“問題意識,內部的表達欲望是表達(也包括作文)能力形成的出發點,在確保內部表達欲望的、自由的寫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將深化,認識將發展,表達能力才得以真正形成。”
從聽中悟情,從說中釋情,以讀怡情、以寫傳情,這四個方面的教育,能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感受美,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在性情上得到陶冶,在理智上心悅誠服,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情感,而且學習了語文知識、感受了語文魅力,可謂相得益彰!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語文教學和中國國民的素質提高一樣,不能一蹴而就,關鍵在于我們這些普普通通的語文教師點點滴滴的努力。我相信,在我們的努力之下,我們的學科會有大的發展,我們的學生也會因此得到素質上的提高。為著理想的明天,讓我們攜手走好漫漫征程的每一步。
參考文獻:
[1]蘭保民.《語文課堂教學的境界》,《語文教學通訊·初中刊》2006年第一期
[2]李輝.《應注重學生的獨特體驗》,《語文建設》2004年第三期
[3]李易君.《真實的寫作:作文教學改革的根本出路》,《語文學習》1997年第2期
[4]《新課標新教材教師備課方略(初中語文)》,張克理主編 ,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作者簡介:
趙巖(1977—),女,內蒙古包頭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現任教于內蒙古包頭市北重一中。研究方向:初中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