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軍 孫啟江 武聰敏 白 璐中航工業西航基建技改部(710021)
?
如何有效控制建設工程投資費用
趙建軍孫啟江武聰敏白璐
中航工業西航基建技改部(710021)
摘要:針對某新建廠房在實施過程中的變更和簽證問題,從施工圖設計、審查和現場材料替換等方面進行全面分析,采取細化施工圖設計、細化節點大樣、嚴格審核施工圖、規范材料替換管理程序等措施,提升設計質量,控制材料替換,減少簽證的數量,以達到控制建設工程投資費用的目的。
關鍵詞:細化設計;施工圖審查;材料替換
近年來,建設工程項目決算費用屢屢超標,個別項目超過合同價的15%,甚至更多。從表1可以看出,設計變更的簽證數量最多,材料替換的簽證數量最少,但最大單筆和簽證總金額最大。因此,提升建設工程施工圖的設計質量、規范現場材料替換是控制建設工程投資費用的關鍵,而材料替換則是核心。

表1某工程項目變更簽證分析表
設計方面,加強各相關專業之間的溝通與協調,增加施工圖的設計深度,避免設計漏項、描述不準確等質量缺陷,從而減少設計變更。由于建設工程涉及的門類多、專業性強,對于某些專業的變更,項目經理很難確定其費用的增減,通過規范施工方材料替換工序,建立“先算后干”的工作制度,可有效控制工程變更簽證的數量。
由于各專業之間提供的技術條件不完善,特別是建設單位指定的特種工藝生產線設備招標滯后,設備的安裝技術條件不能及時準確地反饋給設計院。在土建施工階段,特種工藝設備安裝單位的技術員又不在現場配合,導致預留洞、預埋件等設計漏項。
1.1細化施工圖設計
施工圖的設計主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加以控制:
1.1.1建筑平面圖
1)經常受水浸濕或可能積水的地面,應按照防水地面設計,地面坡向積水點的坡度不得小于1%,地面下應做300~500 mm厚的灰土墊層。
2)有特殊要求的房間,其門、窗、地面、燈具、插座、開關以及配套設施應作特殊處理。
3)安裝在地坑內的設備,設備基礎頂面與坑底地面的高度應考慮工人安裝和維修的操作高度。
1.1.2樓梯間
1)樓梯間休息平臺與外玻璃幕墻之間應設置防護欄桿、防水翻檐和防火封板。
2)屋面安裝有冷卻塔、空調等設備,該區間的樓梯應通至屋面,方便檢修通行。
3)進入地下室的樓梯在室內的出入口處應考慮外部防盜、內部防灌水等措施。
1.1.3變電站
1)電纜溝上動力柜周邊的間隙應采用鋼蓋板封閉。
2)±0.00以下穿墻預埋管道應做防水套管。穿墻管道的防水做法:金屬止水環與管道滿焊,管與管的間距大于300 mm,穿墻管線較多時,宜相對集中,采用穿墻盒方法[1]。
1.1.4結構部分
1)新建建筑物的基礎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礎時,兩基礎之間應保持一定的凈距△H/l=0.5~1。當不滿足上述條件時,應采取分段施工,設臨時加固支撐,或加固原有建筑物的地基,并保護原有基礎不被暴曬或雨淋。
通常使用的墊層材料,其壓力擴散角均小于30°。因此,新舊基礎之間的凈距不滿足上述條件但上部荷載不大時,對于老黃土、硬塑粉質黏土和黏土,如果基坑開挖深度不大于5 m,最陡坡度可取1∶(0.25~0.50)。在基坑開挖后應抓緊施工,并盡快回填。
2)廠房空調末端機組的支撐鋼架、綜合管線支架應有施工詳圖。此部分為設施專業設備支座,非結構范疇,易被漏項。
1.1.5電氣方面
電氣專業處于建筑、給排水、采暖與通風等相關專業的下游,必須由上游專業提供技術條件方可設計。上游專業未提供技術條件必然會導致電氣專業的漏項,從而增加設計變更。因此,電氣技術員要主動向上游客戶索取技術需求,確保施工圖的完整。
1.2完善節點大樣
技術員業務技能、校審把關不嚴等問題,容易使施工圖細部構造設計不詳,達不到施工要求。結合近年來施工現場遇到的問題,應從以下六個方面嚴格管理。
1.2.1建筑平面圖
1)明確室內填充墻體的厚度、定位尺寸以及材料類型、標號、踢腳做法。
2)房屋外墻與內隔墻、邊柱之間的間隙應采取防盜、防窺視等措施。
3)廠房大門坡道不應大于8%[2],以免車輛出入時所載物體滑移。行人出入口臺階的高度、寬度尺寸不應少于3級[3]。
4)重點房間進戶門應安裝防盜門,窗戶應安裝防護欄桿,并應配置安防監控、消防報警等設施。
5)配套設備基礎定位尺寸和外形尺寸應標注完整、準確。與水有關的設備基礎周圍應設置導流溝,上鋪格柵板。
1.2.2屋面平面圖
1)屋面保溫層上應設置水泥砂漿找平層,確保防水層下部的基層表面平整,黏結牢靠,踩踏時不易破碎。
2)上人屋面應設置保護層,女兒墻的高度應符合規范要求。
1.2.3剖面圖
1)屋面天窗窗扇上、下部位的保溫、防水應有細部做法,泛水高度不小于250 mm。
2)陽臺欄桿高度要滿足“強規”最低高度要求。
1.2.4鋼筋混凝土結構
1)廠房附樓樓層結構標高與建筑標高之間的關系,應考慮預埋管道的墊層厚度。現澆樓梯段第一階踏步的結構高度應為踏步的建筑高度加上墊層的厚度,最后一階踏步的結構高度為踏步的建筑高度減去墊層的厚度。
2)現澆板上開洞:當洞口寬度或直徑不大于300 mm時,受力鋼筋可彎繞通過,不必截斷,不得事后鑿洞;當300<b/ d≤1 000,且孔洞周邊無集中荷載時,應在孔洞每側設置2Φ8~2Φ12的附加鋼筋;當b(d)>300,且孔洞周邊有集中荷載時,或b (d)>1 000時,應在孔洞邊加設邊梁。
1.2.5鋼結構
1)圍護結構應與鋼結構要有可靠的連接和抗震延性,并應防止“熱橋”。
2)內隔墻應與鋼結構有可靠的連接和抗震延性。錨筋的規格、數量、間距和錨固長度應描述準確、完整。
3)節點板外形尺寸、板間距、不等肢鋼件邊界至中和軸兩側的尺寸應標注完整。
4)金屬板墻面在女兒墻天溝板檐口上部150 mm處應設置一道墻檁,用以固定內墻板。
1.2.6電氣方面
施工圖設計深度不足,只給出原理圖,說明用詞含糊不清,實際操作性不強。如:某廠房配電系統的遠程監控系統,施工圖僅給出示意圖,沒有平面圖,導致清單描述不準確,最終造成漏項。
2.1建筑部分
1)檢查屋面平面圖中不同標高處各屋面之間應設置豎向攀登的爬梯。
2)防爆間窗扇玻璃選用安全玻璃,門應選用防火門。
3)檢查屋面通風排煙設施或空調新風管道外皮與天窗窗扇之間的距離是否滿足窗扇的開啟的要求。
2.2地基開挖換填平面圖
1)明確廠房獨立柱基礎的開挖方式,便于機械化施工。
2)后砌磚隔墻基礎宜從原基槽灰土頂面直接砌筑。后砌隔墻直接砌筑在地下室的頂板上,另一段直接砌筑在灰土墊層上。檢查是否采取防止墻體不均勻沉降的有效措施。
2.3鋼筋混凝土結構
1)鋼筋混凝土排架結構:檢查鋼筋混凝土柱柱身的預埋件、預埋位置。柱頂、柱腳以及牛腿處,用以安裝系桿、金屬墻板檁條、女兒墻短柱、吊車梁和上下柱柱間支撐。
2)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框架外柱,當窗下是柱間墻時,柱箍筋應全高加密。
3)當砌體女兒墻的高度大于0.5 m時,構造柱、壓頂圈梁應按照抗震規范構造要求設置。
4)懸臂梁跨度大于2 m、梁跨度大于8 m或者承受設備、隔墻等較大荷載的梁,拆模強度應控制在100%。
2.4鋼結構
1)檢查山墻上門式鋼架鋼柱預埋螺栓的定位軸線是否在同一條線上。
2)核算基礎錨栓保護層的厚度,確保它與基礎受力主筋的間距不小于30 mm。
3)檢查屋面、墻面檁條上的斜拉條起始位置:應從廠房屋架或鋼架、廠房柱或墻架柱起頭。
4)檢查天窗上口應有固定天窗窗框的角鋼。
5)檢查屋面天溝:當采用鋼制內天溝時,邊檁應盡量靠近天溝;當采用鋼筋混凝土天溝時,可取消端檁,以天溝板兼作端檁。
6)對于主廠房內的輕質隔墻,檢查隔墻內部是否設置鋼柱及其基礎、鋼梁,鋼柱柱頂與屋面體系的連接,確保隔墻結構牢靠、整體平面穩定。
2.5電氣方面
1)施工圖設計系統與廠內系統不兼容,如安防、消防、電話、信息網絡等。弱電專業的相關職能部門施工圖評審不仔細,后期驗收時提出本系統與現有系統不兼容,導致變更。
2)職能部門提出的管理功能不完善,如變配電站動力柜正面操作通道上鋪設絕緣地毯等問題。
建設單位規范施工方材料替換工作程序,細化過程控制,建立“先算后干”的工作制度,避免施工企業個別材料采取低價投標,通過替換材料的手段套取資金。
1)在施工方申請材料替換時,專業技術員審核其方案的可行性、可靠性。
2)在技術員確認后再送審核算費用的增減量,主管領導根據核算結果評定其經濟適用性,決定是否采取。
3)如材料在市場上購買不到,施工方以大替小、以現場加工代替成品等,應明確費用不增加。
通過細化材料替換管理程序,提高員工的防范意識,可有效地減少工程簽證,避免相互之間扯皮,確保建設單位利益不受損失。
4.1簽證內容
某新建廠房原設計主廠房1.20 m以上外墻選用雙層壓型鋼板復合保溫墻體,保溫材料為40 kg/ m3的玻璃棉,內、外板采用厚度為0.6 mm的鍍鋁鋅彩色壓型鋼板。考慮彩板厚度偏小,現申請將內、外墻板厚度改為0.8 mm鍍鋁鋅板,增加盒狀保溫板。
4.2原因分析
直接原因:施工方外墻板的投標報價為164.39 元/m2,價格偏低。
間接原因:施工方會同業主、監理先后考察已安裝完成的外墻板、盒狀板,導致業主提出要更換外墻板。
預防與控制措施:業主與設計院溝通,設計院回復內、外墻板強度不存在任何問題;施工方對投標報價負有全部責任,不同意替換材料。
4.3處理結果
不同意將內、外墻板厚度改為0.8 mm鍍鋁鋅板。預算費用每平方米增加約98元,該廠房外墻壓型鋼板面積合計8 521.66 m2,避免發生費用約83.5萬元。
通過對建設工程項目施工圖設計、審查和現場材料替換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變更簽證的數量和費用得到有效控制,避免了各部門之間相互扯皮,以確保建設工程項目高質量、高效益地運行,從而達到控制工程投資費用的目的,也對今后建設工程提升施工圖的設計質量奠定了基礎,為完善變更簽證的管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參考文獻:
[1]雷志梁.地下工程防水技術規范[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38.
[2]趙冠謙.全國民用建筑工程設計技術措施規劃·建筑[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3:10~16.
[3]工程建設標準強制性條文房屋建筑部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