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輝朱志永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450003) 武漢平煤武鋼聯合焦化公司(43008)
?
建筑現象學影響下的當代建筑的發展與現狀
金輝1朱志永2
1河南建筑職業技術學院(450003)2武漢平煤武鋼聯合焦化公司(430082)
摘要:在后現代主義建筑中,由于現象學的引入導致了建筑設計方法論的新的探討和思考。面對各種哲學流派和建筑流派,現象學對于建筑設計的運用究竟該怎么樣能正確認識和把握,是值得現在正在進行大量建設和發展中的我國建筑師和學生進行思考的途徑和方法。以現象學思想和方法為指導的建筑研究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初期。此后逐步引起了各方面廣泛的關注和參與,并且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關鍵詞:建筑理論;現象學;現代建筑;建筑模式
1951年,在一次名為“筑·居·思”中,海德格爾通過對古高地德語的詞源學考證,進一步把存在論帶回到居家建筑。在那篇演講中,海德格爾說道:“筑造,即buan,也就是我們德語中的‘是’,我是,你是。……‘我是’、‘你是’意味著‘我居住’、‘你居住’。我是和你是的方式,即我們人在大地上存在的方式,乃是Buan,即居住[1]。所謂人存在,也就是作為終有一死者在大地上存在,也就是意味著:居住。古詞bauen表示:就人居住而言,人存在。但這個詞同時也意味著愛護和保養,諸如耕種田地、種植葡萄。這種筑造只是守護著植物從自身中結出果實的生長[2]。在這里,海德格爾豈不是已經向我們表明:建筑、倫理、現象學是比存在論更為根本的東西。在存在論與倫理學于一體的思想中,我們看到一種本原意義上的居家建筑現象學的可能方向。這種居家建筑現象學之本原性是如此之甚,以至于有必要在“第一哲學”的意義上予以根本的考察。如此一來,我們的探討也許就不得不在某些方面嘗試著超出海德格爾曾經思想過的范圍。
以“建筑現象學”這個名稱命名的思想,無論對于建筑來說,還是對于現象學和美學來說,至多不過是一種極為邊緣的和細節的考察罷了。“將現象學的方法應用于建筑物的觀察”,這是人們對于“建筑現象學”的第一印象。但是,如果在這里作為思想主題的乃是“作為第一哲學的建筑現象學”,那么,一方面,現象學對于思想來說就絕不僅僅停留在一種可以隨便應用于任何觀察對象之上的“方法”,另一方面,建筑也絕不是在任何一種對象的意義上被加以“現象學的”或者其他方式的觀察。在建筑現象學中,無論“建筑”還是“現象學”都還不是現成的,或者說,都還是有待“建筑”的。這將隱隱地提示著:建筑現象學,無論偏重“物質方面”還是“理智方面”,都是一種筑造。顯而易見,建筑作為人類生活的基本現象、基本能力和基本習性,無疑為現象學這樣一種智性的構造活動提供了生活世界的基礎。
現象學也許是人類理性的建筑技藝,而且是專事奠基的建筑技藝,這是否意味著我們必須展開和進入一個全新的問題領域,與傳統現象學的考察方向截然相反的提問方向,即在對“建筑”進行“現象學”考察之前,我們是否應該反過來提問,如果不是從建筑、倫理出發的話,那么由這個問題所提示出來的廣闊領域或許可以被稱為“建筑學考察”。這個考察的嚴格性在于,在建筑現象學里,首先不是建筑,而是現象學本身——連同其全部的方法、興趣和價值預設——都要接受嚴格的審查。因此,我們可以說,在“作為第一哲學的建筑現象學”的提法中,所謂“第一”將體現在:這個名稱中的“建筑”一詞,“建筑”在現象學考察中不僅僅作為被動的、靜止的對象因素,而是作為能動的、解釋的一方,參與到建筑現象學的思想探索中來。以此,建筑現象學才是現象學之前的現象學,是建筑現象學的現象學,是第一哲學。
當代我們對建筑現象最為直觀的了解和印象就是我們所居住的社區。“社區”一詞最出現于1887年德國社會學家騰尼斯撰寫的《社區與社會》著作中,是指一種由親族血緣關系而結成的“社會聯合”。在這個社會聯合中,情感及自然意志占據優勢、個人意志被集體共同意志所抑制,不同于“社會”(由理性意志及契約等所結成的聯合關系)概念。
眾所周知,哲學家研究人的存在及其意義,探討人與世界、空間的基本關系;地理學家關注地點的地理特征,從經歷和意義角度探討自然環境與人造環境之間的關系及其屬性;文化人類學家關注人在具體環境中的行為方式,從社會和文化角度揭示人的心理和行為環境因素及意義;社會學家研究人的個性與社會屬性的形成及發展、人與特定空間環境形式的關系;心理學家和環境心理學家研究人們認識空間環境的基本模式,分析人們評價環境質量的基本因素,并探討人們的意識、行為與空間環境的相互作用及意義;建筑學家借助和結合相關領域的知識和研究成果,探討建筑環境形式與創造特定活動氣氛之間的關系,研究人們在不同建筑環境中所獲得的經歷感受、生活意義與建筑環境之間的復雜關系。這些研究更整體、更全面地揭示了人與世界、人與建筑之間的多重聯系,進而揭示了人的存在與建筑空間創造的本質聯系。
20世紀70年代,諾伯格·舒爾茲(挪威)在《存在·空間·建筑》論著中,通過分析人們頭腦中空間形成的機制,提出空間圖示要素概念,即中心與地點、方向與路徑、地區與領域等相關內容;在《場所精神》中運用現象學方法,研究人與環境的關系及其意義,提出人們對領域的認知取決于人們對領域特性、領域活動的認知,如人們對家園的識別總是由家園的出入口、道路、邊界、中心等依次展開,對家園的記憶總是與家庭生活、鄰里關系、社區環境等因素有關[3]。
在此基礎上,凱文·林奇(美)在《城市意象》中提出環境形象構成要素及建構條件等理論。環境形象構成要素包括路徑、區域、邊界、節點、地標五要素。環境形象建構條件即識別性、結構、意義三個基本條件。
舒爾茲提出的“存在空間”、“場所精神”、“環境認知要素或空間圖示要素”,以及林奇提出的“環境形象要素”等概念不局限于城市環境,可以擴大到世界范圍,也可縮小到建筑空間,對于揭示人與環境的關系及其存在價值和意義,拓展建筑理論家的研究內容及方向,拓寬建筑師、規劃師的思想意識及工作途徑,表現空間環境的形象及建構空間環境的秩序等,具有重要指示作用。
20世紀30年代,我國的社會學者將英文“社區”(community,即公社、團體、社會、公眾等概念)翻譯為中文“社會共同體”。美國匹茨堡大學社會學教授楊慶堃統計,社區有140多種定義。社會學者普遍認為,社區是由生活在一定地域環境中、具有近似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人們所組成的“生活共同體”,是由某種社會規范及制度建立起來的“生活實體”和“基層組織”。
我們所熟知的社區有三種分類方式:
1)以社會關系分類,如騰尼斯提出的“通體社區”和“聯體社區”、法國學者迪爾凱姆提出的“機械團結社區(具有傳統社會特征)”和“有機團結社區(具有現代社會特征)”。
2)以人口密度及社會活動分類,如城市社區、城鎮社區和農村社區。
3)以社會職能分類,如工業區、商業區、行政區、居住區、文化區等。
社區還可按照生活主體(人)、發展演變(時間)、地理分布(地點)、空間結構(形態)等進行分類。
社會學觀點認為,群體生活是人類的一種基本屬性,社會群體是由一定互動關系結成的生活共同體,社區組織包含社區成員、機構及管理制度等內容。社會學者將社區成員劃分為首屬群體和次屬群體。首屬群體指由個人、家庭、鄰里建立起來的人際關系,對于滿足個人及社會生活需要、促進社區及社會穩定等具有重要作用。次屬群體指為預防或解決社會問題,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質量,開展社會服務及管理工作而建立起來的社區組織。社區組織有正式組織(指社區文教、生產經營等自治組織及其規章制度)和非正式組織(指社區俱樂部、民間團體等組織及社區成員之間的約定俗成)。二者對于維持社區運作、制定并執行社區規章制度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現代社區的集合形態有單一型社區和復合型社區兩種。單一型社區分為數字住區(Digital)、信息住區(Electronic)、學院住區(Education)和運動住區(Sport)城市人口集中造成地價差異、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問題,促使城市人口向郊區、村鎮轉移,改善城鄉公共設施及資源配套狀況。數字住區(Digital)、信息住區(Electronic)的出現是電話、計算機、電子智能化技術等普及推廣的結果,可緩解城市交通壓力,降低城市居民出行時間與交通成本,縮小時空距離。學院住區(Education)、運動住區(Sport)的出現來源于對后工業時代“批判日常生活”、“人類異化”、“人性解放”等思想的思考,實質上是對現代主義“功能區劃”思想及方法的修正。
復合型社區有中央商務區(CBD)和中央生活區(CLD)。其中中央商務區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概念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美國地理學家伯吉斯以芝加哥為研究藍本,概括城市空間發展模式——“同心圓圈層模式”;將城市空間劃分為商務區、商務與住宅轉換區、職工住宅區、高級住宅區、城市與城市轉換區5個圈層;核心商務區設置百貨零售、行政管理、公共娛樂等功能設施。此后,一個地區的CBD設置商務貿易、金融銀行、法律服務三大職能機構[4]。至今,CBD的功能及形式在不斷變化,如中央生活區CLD(Central Living District)即為集商務、娛樂及居住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社區。CBD與CLD中有單身公寓(Apartment)和商住樓SOHO(Small Office and House Office)兩種居住模式。SOHO住戶所追求的是商務與居住功能的混合狀態——復合空間中的臥室等私密空間布置于高層,辦公室、會議室等交往空間布置于底樓。
信息社會中,建筑意義的形成依賴于對共生文化的挖掘和引導、建筑符號系統及關系的建構、建筑意義及環境氛圍的自我表現。由此可見,現象學對我們思想和方法的啟迪意義深遠。
綜上所述,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建筑藝術風格方面,發生過激烈爭論,在建筑設計理論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在建筑現象學的指引下,現代建筑設計有了較大的發展,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以及行為科學、環境科學等滲入建筑領域,孕育著建筑學新的突破。現代建筑所取得的進步,無論在建筑科學技術方面,還是在建筑設計和建筑藝術方面,建筑現象學的貢獻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海德格爾:“關于人道主義的書信”.見孫周興編海德格爾選集[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6:400.
[2]海德格爾:“筑·居·思”.海德格爾選集[M].1996:1190.
[3]馬丁·海德格爾.陳嘉映,王慶節譯.存在與時間[M].1996, 72節.
[4]劉先覺.現代建筑理論[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