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森
摘 要:城鎮化是十八大提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城鎮化不僅是建設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物理空間,而且還要建設具有悠久傳統的文化空間。然而我國現在大部分的城鎮化建設的發展現狀卻不敢令人樂觀,如過度的照抄外國的建筑風格,越來越多地喪失了我們自己傳統文化的藝術風格,每個城市建設沒有各自的特點。如果不假思索地照搬外國建筑風格,對歷史性建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缺乏拯救和保護力度,那我們的城鎮化建設就真的誤入歧途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城鎮化建設并非不可協調,現在的城鎮化建設應該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上基礎上合理的吸取古典建筑藝術的營養和外來文化,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上進行現代城鎮化的設計。具有時代性但又能很好的表達出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才是城鎮化建設的合理發展方向。
關鍵詞:城鎮化建設;現代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圖分類號:F5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118-03
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我國城鎮化建設發展對我國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通過城鎮化發展能夠有效提高農村經濟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利用農村土地開展機械化管理及合作社發展模式,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大量剩余勞動力必然需要工業企業吸收,因此城鎮化建設是一項調整我國經濟結構的重要工作,是滿足人民生活需求、居住需求的關鍵性工作。”隨著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不斷深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也自然提高到了議事日程。城鎮化建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可以齊頭并進的,要探索出一條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規律的保護方法,要把城鎮化進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同步、持續、健康、協調發展。
一、城鎮化建設的現狀
(一)新型城鎮化方興未艾,城市建設蓬勃興起
8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信息產業的興起和國民經濟的調整,中國的城市建設開始出現了新的轉機,新一輪改革開放過程中,這種變化體現的更為顯著,城鎮建設事業逐漸走上健康發展的道路。城鄉建設、特區建設、旅游建設、高層建筑建設等蓬勃開展。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大,中國經濟也在以驚人的速度發展。改革開放30多年來作所周知我國的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都做出了很大調整,經濟政策以改革開放和擴大內需為主,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經濟格局,為目前的城鎮化建設提供了新的發展方向。目前中國快速城鎮化的形勢下,由于種種因素非物質文化遺產逐漸消亡。
(二)大拆大建,簡單用城市元素與風格取代傳統民居
改革開放30多年來,在全國各地的城鎮化進程中,出現了大拆大建現象,用城市元素與風格簡單地代替傳統民居和田園風光,不僅導致了鄉土特色和民俗文化流失,而且導致了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被遺棄破壞,是多么沉痛慘痛的教訓啊。城鎮化如果是僅僅體現在大拆大建、破舊立新的快速造城運動,那么就會導致城市千城一面、萬樓一貌的結果,破壞了傳統的生活方式文明集聚功能。“近年來,全國刮起了一股古城、古鎮、古村的再造風,有的耗資巨大,造出的卻是一座仿古的鷹品城,形態看似古香古色,但空間不實用、缺少文化靈魂、經濟效益低。而媒體對此的評判也多是缺乏理性的口誅筆伐,并無服人論斷。古城、古鎮、古村該造、還是不該造?該怎么造?這實際上是個科學問題,評判要有理性、講科學、多視角。”
(三)忽略中華傳統文化,盲目的崇洋媚外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有很多做法值得討論,如在城鎮化建設中不顧實際地引進外資、引進外來材料設備、引進國外設計、廣泛介紹國外建筑理論等,雖然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整體上建筑表現為仿歐仿美仿日仿俄,一切建筑盡在模仿國外建筑。拿來主義體現得淋漓盡致,走在中國的城市中好像走在外國的街道,而且城市的感覺好像都是一個樣。現代中國城市建筑整體風格不明顯,沒有突出的建筑特點,基本上是照搬西方建筑。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優秀內涵沒有繼承和發揚光大,這種現象有著深層次的原因,但歸根結底是由于我們對于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對中國傳統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也是由于現代教育崇洋媚外忽略中華傳統文化的后果。長期下去,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有喪失的危險。目前的城市建筑現狀是丟棄傳統全盤西化的路子。具有外國時尚元素的銀行、貿易大樓成了許多城市的標志性建筑,而那些象征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性建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在從我們的視線中迅速消失。這些問題的癥結所在是由于對傳統文化的不自信造成的。流傳幾千年的古老文明是最值得我們現代人無比自豪的,真正的成功現代建筑師是不會一味的崇洋媚外的。我國著名建筑師王澍在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公開表示,他對當前的城市建筑現狀非常不滿與無奈,用哀莫大于心死來形容他的心情。對于目前的亂象叢生,王澍表示只能作最悲壯的努力去改變這種情況。他認為不能一味地讓外國設計師來設計中國城市建筑,因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不是外國設計師所能夠參悟透的,要樹立中國的文化自信心。
(四)抄襲歪曲傳統文化,生硬照搬傳統建筑風格
現代城市建筑在全盤西化同時,也在采用一味地抄襲傳統建筑做法。這是不動腦筋的剽竊行為,特別是風景區或在城市的公共地帶,大都可以見到這樣的建筑。這種現象是對傳統建筑和風格地方特色的誤解,是生硬照搬傳統建筑風格。更為可笑的是,風水被當成傳統文化,作出牽強附會的解釋,如把奧運規劃中心彎曲的水看成是龍的造型;把鄭州藝術中心比作蝴蝶的樣式;甚至把武漢機場新侯機樓說成是“九頭鳥”等。人們對建筑的評價,也以“像什么”為標準。國家大劇院是浮在水面上的珍珠。北京三星旅館直接以福祿壽的旗號,沈陽方圓大廈以銅錢為標志。這些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無疑是對傳統文化的曲解與褻瀆。是以另類的做法吸引大眾的眼球,挑戰中國傳統建筑的底線,不能夠使中國建筑得以健康地發展。
二、城鎮化建設中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在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全球化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很多方面得到了保護和發展的機會,例如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功申報和上級政府部門在制定保護法律、提高保護資金等方面得到了體現,然而在另一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受到了極大的威脅。比如世界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球化的沖擊下逐漸消失了,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的傳承人也越來越少了。我們從體現中華文化的建筑中可以看出新型城鎮化的一些想法,那就是中國的建筑一定要體現中國傳統的文化,然而也絕不是古建筑的翻版,而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的高度融合。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快速進程中由于一些人急功近利,缺乏保護意識而毀于一旦。因此要在思想認識上高度重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
(二)城鎮化建設要體現出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對待中國傳統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上,我們要大力保護好傳統古建筑,一個城市最顯著的特點是它的地域性和它文化性。要在對傳統文化項目先行保護的前提下,再進行城鎮化建設的規劃。具有悠久文化性的歷史建筑是現代城市的亮點,沒有歷史性建筑的城市會使城市變得沒有歷史文化底蘊而顯得膚淺。“以地方化的文化符號作為真實感空間的重要支撐。文化是‘指從歷史沿襲下來的體現十象征符號中的意義模式,是由象征符號體系表達的概念體系,人們以此進行溝通、延存和發展他們對生活的知識和態度,……在旅游語境下,那些彰顯自我風格、地方感覺的在地化特征更能夠滿足游客對文化差異性的渴望,為此,文化實踐者一會竭力強調空間與地方風物、地方歷史、地方信仰、地方藝術等地域文化傳統的關聯,突出空間的土生土長、地方質感,”新中國成立之初政府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文物古跡和古建筑。許多地方結合文化遺跡,恢復建設了一些著名的街巷。如西安青龍寺、四川江油縣太白堂、北京古觀象臺和武漢黃鶴樓等。成街修復和新建仿古建筑如北京琉璃廠和天津古建成,保存了文化傳統、民風習俗,并豐富了城市面貌和人民文化生活。黃鶴樓在原有資料的基礎上,結合文化街年詩文中的形象進行重建,進行了再創造。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大,對古建筑的保護和恢復的力度也應該加大。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保護好具有傳統文化遺產的建筑、在建設過程中要建設體現民族傳統文化風格的當代建筑。一定要注意保護傳統的古民居、古建筑,特別要注重保護他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和物理空間。
(三)當代城鎮化的建筑風格不能完全西化,也不能完全仿古化,而是應該在汲取我國傳統文化基礎上融入中西文化的合理因素進行的當代的建筑設計
在時代性的基礎上能夠體現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要注重融入傳統文化元素,考慮結合地方特色文化,建設非物質文化遺產民俗展覽、展示博物館,保存當地歷史文化記憶。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建筑才是我們城鎮化的真正目標。對中國傳統建筑借鑒較為合理的態度是,既不能完全照搬,也不能完全背棄。一座城市該如何發展,變成了當下文化討論中最富實踐意義的話題。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不自信導致了現代城鎮化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
(四)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在對待中、西方建筑文化問題上,我們要加強我們國家的建筑歷史與建筑風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培養人們那種對中國傳統建筑風格的自豪感與自信心。對西方的建筑理念與建筑思想也不能全部摒棄。隨著世界各國經濟文化的頻繁交往,對西方的文化我們不可能無動于衷,中西方文化交流也是不可避免的,對西方建筑文化的借鑒也是正常的,但對優秀傳統建筑文化置之不理,對西方建筑形式與風格的照搬是不切實際的,也是沒有必要的。我們可以借鑒西方的一些建筑理念、建造手法,洋為中用。新型城鎮化旨在新的社會環境中保護、享用、傳承優秀傳統文化。這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進而形成文化自覺,增強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自強。
(五)體現出地方文化與地方特色
在處理好以上問題的前提下,現代城市建筑只有更好的體現出地方文化與地方特色,只有對傳統建筑風格創新才能夠更好的保持傳統建筑風格的生機與活力,才有可能在現代建筑之中合理的保留傳統的建筑風格,“目前鳥鎮景區分為2001年推出的東柵景區和2003年啟動的西柵景區。鳥鎮嚴格遵循了修舊如故,以舊修舊原則,在東柵景區進行了原真性保護與開發,不僅保留了大批歷史街區、建筑的格局風貌和自然環境,更原色保存了原住居民的生活狀態,給游客展示出一個完整、還原度。”這樣的例子較多,例如在上海的虹口公園魯迅紀念館就是以粉墻黛瓦馬頭墻等江南民居建筑風格來表現魯迅鮮明的精神。北京采取了北方民居風格的對外貿易部建筑。杭州的浙江歷史博物館則大膽運用宋代建筑特點進行施工,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城鎮化建設過程中,要在保護傳統文化建筑和場所的基礎上,為人民群眾建設更加美好的現代環境,最大限度地保持傳統文化的真實性。保留傳統文化的原始風貌,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存的土壤。盡可能在原有形態基礎上改善設施,將當地文化景觀與自然景觀有機地結合起來,增加可用于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必要設施。要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群體,盡量保留原有人際關系;要特別重視非遺項目較集中的古建筑的整體性保護。加強歷史文化街區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要與時俱進,注重現實情況下出現的新問題
在傳統建筑藝術與現代建筑的結合過程中,要做到中國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中國傳統文化在客觀上,與現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較大的矛盾。如其結構形式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藝上不能完全與現代結合。對傳統建筑中占地面積大、采光不好、通風不暢等方面的不利因素要進行技術上的革新才能克服。在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既不能把傳統文化食而不化、僵硬的再現,而要把文化遺產古為今用、靈活的運用到人們的當今日常生活,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遺產既有傳承又有了發展,從而產生不同凡響的意義。比如由于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產生使現代建筑發展步伐較為迅速。但在傳統的材料在現代如果完全運用,由于原材料的缺少以及傳統技藝的遺失而不能使用。
三、結語
在城鎮化建設中如何才能保護和發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呢?這是個非常嚴峻而又復雜的艱巨任務,新型城鎮化建設在物質空間上不僅是人們生產生活所必需的,那么在精神上更是能夠反映人們的歷史文化傳承的符號。在目前的如火如荼的城市化進程中,城鎮化建設至少要形成一種模式與傾向,那就是要保存好中國的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什么,放棄什么,發展什么是一個嚴肅的問題。村鎮市井既是人們的生產生活場所,也是文化得以存續的空間,不能說拆掉就立即拆掉,過后又立即后悔。“隨著社會整體水平的不斷向前發展,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同樣需要對我們的傳統民居建筑在文化理念、功能布局和材料結構等方面進行認真的研究學習,發掘民族的特色,傳承民族的文化,做好傳統民居的改造和保護。
參考文獻:
〔1〕李移山.我國城鎮化建設對建筑行業的影響[J].赤子,2015(1):326.
〔2〕孫竟.我國城鎮化建設的現狀及倫理困境[J].管理學家,2013(19):9.
〔3〕劉愛華.工具理性視角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困境探析[J].民族藝術,2014(5):124.
〔4〕王德剛.空間再造與文化傳承棲霞古鎮都村“非遺”保護工程實驗研究[J].民俗研究,2014(5):14.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