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俏
摘 要:隨著社會教育對于音樂鑒賞的重視,各大高校均陸續開設了一系列的音樂學習基礎課程,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便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兩門課程。西方音樂史是給學生普及音樂基礎知識的基礎性課程,音樂欣賞課程則是從實踐的角度教會同學們學會聆聽、感受、運用音樂。目前高校的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的教學過程中,雖然日漸規范,但是兩門課程之間的整合程度還不高,教學形式及教學效果還有待改善。本文將從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概述入手,分析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教學主要采取的模式,進而提出促進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整合教學的對策建議,以期為高校的音樂教育貢獻綿薄力量。
關鍵詞:西方音樂史;音樂欣賞;整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266-02
隨著國家教育部門對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對于教學過程也給予了眾多的改革要求,如教學部下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等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求高校及時進行教育模式及教育方式的變革。由于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在授課中屬于不同的課程,但是兩者又有著密切的聯系,長期以來關于這兩門課程之間的授課方式、整合方式都存著這諸多的爭論,但是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兩者之間的整合教學、融合授課是大勢所趨,如何做好兩者之間的有益整合,是一項值得深思的課題和難題。
一、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概述
西方音樂史是立足于西方的文化史、藝術史的時代大背景之下,深刻闡述西方的音樂的發展歷程的一門基礎性學科。它主要概述了古希臘、古羅馬時期的音樂風格,介紹多種音樂流派及其代表性的人物和曲目,使讀者在認識音樂歷史的同時,可以一睹音樂大家的風采,更能了解不同時期的西方音樂的風格走向及流派變革,是一門普及音樂基礎知識的深入淺出的有益書籍。
音樂欣賞多是作為高校的公共基礎課程教材使用,同時也是廣大的音樂愛好者接近音樂的必讀書籍。它主要講述了各類音樂的欣賞、領悟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及欣賞能力,使學生在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潛移默化的提升審美水平和素質,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音樂的美好情愫。
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都是具有非常強的系統性的音樂基礎理論課程,而且其學習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重要學科,在高校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均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在教學中常采用的模式
傳統的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授課模式多是采用集體公開課的方式進行,教師進行授課、學生聽講,隨著網絡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普及,這種授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及求知欲望,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過程也要適時創新。就目前來看,各大高校的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的授課模式多采用以下兩種模式:
(一)順序遞接的教學模式
這種模式是將西方音樂史課程與音樂欣賞課程采取上下學期分別開設的方式進行,即是上學期學習西方音樂史進行音樂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下學期進行西方音樂欣賞課程的教授,以欣賞音樂教學為主。這種教學模式也在很多高校得以實施,支持者多是認為中國人從小便對中國音樂耳濡目染,對中國的音樂史也是多少知道一些,但是西方與我國距離深遠,學生對于西方音樂的歷史背景、文化背景等方面也較為陌生,只有先進行西方音樂史的學習才能使學生盡快了解西方音樂史的發展脈絡,才能使學生以最快的速度掌握西方音樂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征及音樂風格。在此基礎之上再進行音樂欣賞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才能事半功倍。
(二)同步進行的教學模式
除了第一種教學模式之外,還有許多高校采取的是西方音樂史與西方音樂欣賞課程同時、交叉進行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之下在教學年度內同時進行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授課,這樣一門課程往往需要兩個學期才能學完,就要求教師將西方音樂史進行時期劃分,或是將浪漫主義時期作為分界,或是將其他時期你作為分界,進行上下學期的學習內容的分配。這種教學模式的支持者多是認為若是將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割裂開來進行生硬的授課,就會出現音樂理論知識與實踐脫軌現象,導致學生不能在學習相關的音樂發展階段的時候不能進行相應的代表曲目的欣賞,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而且若采用順序遞接的教學模式將會出現上學期一直在學習西方音樂史的理論知識,較為枯燥,教學效果不佳。
三、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之間的聯系及整合教學的必要性
在深化改革的大潮之下,教育體制改革、教學模式改革的呼聲愈來愈大,進行相關課程的整合同步教學已經成為大勢所趨。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之間也具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進行兩者之間的課程整合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必要性。
(一)西方音樂史課程中融合著音樂作品的體驗與欣賞部分
西方音樂史作為一門介紹音樂歷史的課程,它與一般的思想史、文化史、社會史等學科都具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和不同,主要表現在西方音樂史的課程內容是在理論知識之中蘊含著西方音樂史上各個時期的優秀的音樂家與其優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說西方音樂史是以音樂作曲家及優秀音樂作品構成的,學習這些內容不可避免的要接觸到藝術的欣賞與審美體驗,這才是西方音樂史學習的最終目標。在西方音樂史的教學與授課過程中,音樂史與音樂欣賞也是很難割裂開來的,在音樂史的課程開展過程中,涉及到許多風格、體裁迥異的作品,要想掌握這些重要知識,就必須在對作品進行充分欣賞、賞析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將理論知識與欣賞實踐結合起來。
(二)音樂欣賞課程中也滲透著西方音樂史的內涵
音樂這門藝術的形成和發展是與人類的發展和進步有著密切聯系的,與音樂家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在某種程度上說每一個偉大藝術家的背后都有著其生存特定歷史時期的背景和內涵,音樂的形成不可能完全不受社會與歷史時期的影響。一部音樂作品往往是作曲家在特定的環境、特定的時期而對生活產生一定的感悟和體會,進而付諸藝術創作實踐的成果。要想更好的欣賞一首音樂,就必須首先要了解音樂的來源、產生背景,知曉作曲者在創作音樂的時期的特定的心境和思想狀態。在音樂欣賞的課程當中,教師在分析作品欣賞技巧的過程中,也會附帶介紹一些音樂史方面的基礎知識,便于學生準確定位音樂的特質,才能給予學生準確的音樂體驗。除此之外,音樂的欣賞體會與感悟也根據欣賞者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而這種體會和感悟對于作品的重要影響就是它給人們帶來的影響不同,也就形成了作品的風格,在音樂欣賞的課堂之上,這種不同的風格的歷史內涵,往往可以提高學生的欣賞能力,激發學生的音樂欣賞興趣,也給西方音樂史的授課打好興趣基礎。
四、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之間的整合建議
雖然各大高校開設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已有一段時期,兩門課程的授課模式也逐步形成,但是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化,社會對于素質教育的呼聲逐漸強烈,再加之兩門課程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系,進行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整合教學已經到了非常必要的時期。如何做好兩門課程的整合教學,提出建議如下:
(一)要充分把握課程教育的特點和靈活性
在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學過程中,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分設兩科,傳統的授課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素質教育的高要求和高標準。新時期,進行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授課時,要在不影響課程整體授課的前提下,適當根據課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在教學的內容及時間安排上進行靈活調度。同時,要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而適當調整教學效果要求,靈活采用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交叉、互補的授課方式,在保證教學質量的基礎上,切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要合理選取課程結合點及教學主線
教學主線是課程授課的主要脈絡,是課程設計的基礎。在進行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整合授課時,要在充分研究課程內容及重點的基礎上,合理選擇課程結合點,既要不失偏頗,又要生動活潑,充分將音樂史這一音樂課程的骨架與音樂欣賞這一音樂課程的血肉緊密融合,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要適當將時間脈絡、流派脈絡、體裁脈絡融合使用,實現3條脈絡的互為補充、互為交叉的教學模式,不死板進行教學內容的劃分,而是從史學、美學等方面進行宏觀融合,從音樂的時代背景、個性風格等方面進行微觀的把控,加深學生對不同的音樂的直覺體會,順利完成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和學習。
(三)要充分使用信息化多媒體技術,展現靈活教學方法
新時期對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提出了教學方法和教學技能的新要求,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重視信息化的教學工具的使用,多運用多媒體設施,通過信息化技術將授課過程中需要的體裁及作品用更加視覺化、聽覺化的方式呈現,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要積極將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習相結合,利用信息化的技術啟發學生開展主動向的學習,利用現代化的技術實現課程之間的滲透和互補,擴大學習范圍,豐富學習形式,幫助學生養成新型的學習方式,從根本上提高學習質量,實現素質教育。
五、總結
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是高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公共基礎課程。如何做好兩門課程的授課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豐富學生音樂欣賞視野具有重要的作用。綜合來看,要進行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課程的整合教學,就要充分靈活教學安排,合理選取教學內容結合點與承接點,并充分使用多媒體等信息化新技術,才能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基礎上,才能充分提高教學效果,進行教育創新和變革,實現教育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吳安.淺談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教學的整合.科技資訊,2012-08-03.
〔2〕董云.生態觀視野下的音樂教育[D].南京師范大學,2012.
〔3〕陳孝余.中小學音樂欣賞有效聆聽教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4.
〔4〕徐菁菁.文化視域中的中美音樂教師教育課程比較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4.
〔5〕趙娟.中國社會音樂教育鋼琴課程之文化闡釋與建構[D].湖南師范大學,2013.
〔6〕楊丹.音樂教學法教材之歷史研究(1901-1976)[D].湖南師范大學,2013.
〔7〕褚震.談高職高專音樂專業中西方音樂史與音樂欣賞的綜合教學[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6).
〔8〕柳良.《西方音樂史與音樂賞析》課程改革探索[J].四川戲劇,2011.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