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雁凌

摘 要:本文針對菲律賓高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進行分析,基于Hot-fit理論的教學質量監控主要是人、組織、技術三位一體的聯動,三位一體模式更加明顯提高了教學質量,任課教師的質量意識增強,教學各環節得到更好的規范,可供國內新建本科院校借鑒。
關鍵詞:教學質量監控;人;組織;技術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11-0263-03
一、引言
高校辦學目標的實現必須首先體現出以教學為中心。教學質量監控是指監控組織通過一系列科學有效的活動,收集信息,分析整理可能存在的質量問題,以達到穩定和提高教學質量的過程。建立科學系統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目的是使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處于受控狀態,規范教學質量管理的科學化,提升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保障學校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目標的順利實現。
國內外關于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成果非常豐富,劉艷娥、史祥平提出教學質量分段監控的思想:前期監控、過程監控和后期監控;朱禮龍從FUZZY-AHP的角度評價了高校雙語教學質量,他認為影響雙語教學的因素有:教學模式、師資、學生、教材與課程體系;許秀英認為應從學校的關心與支持、科學設置雙語課程、培養優秀的師資隊伍和營造雙語學習環境等全方位構建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國內各高校教學質量的保障體系和監控體系基本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定誤區,有的認為這是任課教師的責任,有的把責任推到學校管理部門,而有的缺乏相應的技術支持。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源于全面管理理論、系統科學論和教育評價理論,20世紀60年代,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首先提出知識管理的概念,此后美國學者托馬斯.H.達文波特、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瑞典企業家卡爾.艾里克.斯維爾等不斷豐富發展知識管理理論。HOT-fit是指基于人(human)、組織(organization)、技術(technology)適配的知識管理視角,已經應用于研究和企業管理領域。
本文對菲律賓圣卡洛斯大學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進行剖析,它是把知識管理的HOT適配理論運用到教學質量監控,從人(human)、組織(organization)、技術(technology)適配的知識管理視角開展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
二、圣卡洛斯大學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實證分析
菲律賓圣卡洛斯大學是有著400多年辦學歷史的高校,已經形成的這套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相當完善,具體來講:
人(human)主要指教學管理人員、教師和學生,他們分別是教學實施的組織者、教學主體和教學對象。
教學管理人員作為教學實施的組織者,負責對教學實施的檢查和督促,包括教學大綱、教案、課件、學生作業和試卷等所有教學環節。
教師是教學的實施主體,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教學環節,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授課水平,不斷學習增強授課能力,提高教學的技巧和藝術,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學生是教學的實施對象,不僅通過英語媒介語來學習專業知識,還要提升國際視野以及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質,為今后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所有新教師進校必須符合學校教師準入條件。新進教師上課,應履行試講報批手續,確定其是否具備任課能力。其程序是,由擔任課程的系提出用人意見,逐級上報到二級學院和教務處。由教務處牽頭會同人力資源等有關部門審批。不同學科要求不同,學歷、職稱和相關行業背景,比如經管學院教師要求必須具備高校以外的實踐(從商或者創業)經歷。
根據相應的教師考核管理辦法,每位教師的教學情況都會被逐項考評,評定出等次。因為菲律賓的教師分為full time(全職)和part time(兼職),此考評等級作為是否繼續聘任的主要依據。
教師應根據學校要求帶齊教學資源和學生點名冊進課堂;上課穿著得體,對于師生著裝的要求是:每周一三五必須穿校服,門衛有權阻止著裝不合要求者進入學校大門。周二可以穿休閑裝,周四穿正裝。課堂講授應努力做到闡述概念準確,層次分明,邏輯性強,穿插進本學科發展的前言研究成果,重難點適當突出,注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法,倡導自主學習的研究型學習方法,增加信息量,教師講授時間有限,一般是要求學生做課堂展示(presentation)。改革傳統教學手段,所有的教室都是多媒體設備,白板配記號筆,早已擺脫了黑板加粉筆的傳統課堂。但是,全校師生員工必須始終堅持一條:上課下課都要向上帝禱告,因為這是教會大學的傳統。
組織(organization)是指學校,具體來講是教學質量監控的三級體系:教務處-二級學院-系(教研室),三級體系負責制定相關規章制度,如:領導聽課以及同行專家聽課、評課制度,督促檢查要靠組織的制度保障,制度保障是關鍵。
教務處是學校教學管理的核心所在,在監控體系中主要承擔職責范圍為:對教學質量監控工作進行全面設計,建立健全全校性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分解監控體系所需的各種評估方案及評估指標體系及實施細則;在開學初、期中和期末實施各項教學常規檢查,包括對實踐教學基地的檢查;負責處理質量監控信息及結果發布;負責撰寫教學質量監控年度工作報告,建立和完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檔案管理工作,如:開展經常性的教學質量調查研究與檢查,組織質量監控工作會議、座談會、問卷調查等,做好教學信息匯總、統計、分析、備案、總結等工作;檢查、指導各二級學院教學質量監控及評估工作的。通過制定系列規章制度,約束和激勵廣大教師開展教學工作,負責組織同行專家、教學管理人員以及學校聘請的其他人員,對全校教學工作各個環節進行質量檢查、監控,實施質量評估。
二級學院(school or college)是三位一體模式的中心所在,具體實施以下職責:根據學校要求制定本學院的教學質量標準指標體系;每學期末對本學院的教學質量工作進行自評;負責對本學院教師教學質量的監控,初步評定每一位任課教師的教學質量等級;結合社會需要,對教師進行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的師資培訓,一般采取seminar(研討會)的形式;負責組織對學生學習狀態與效果的評估;每學期召開一次staff assembly(教師大會),對本學院在實施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制定相應的整改措施,真正幫助每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成長。
各系(department,相當于國內的教研室)是學校教育教學實施的最基層單位,是中樞及骨干力量,起疏通、組織、調整、反饋作用。在質量監控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系主任(chairman)負責全面檢查,通過抽查教師教學情況,互相聽課等形式,了解各授課教師的每一個教學環節從教案、教學進度、教學計劃執行情況、課堂授課、遵守教學紀律到實習(實訓)教學、作業批改情況、課外輔導、教學效果等。各系要按學校要求組織教研活動,每學期組織一次集體備課,對同一專業教學中的共性問題進行專項探討,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常規教學管理,主要檢查教學材料的規范性,教師教學計劃的執行和完成情況。總體來說,教學檢查覆蓋教師教學的備課、課堂講授、作業批改、實驗實習、輔導答疑、考試、閱卷、試卷分析、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等教學全過程。組織做好教師教學質量自評和同行互評工作。
技術(technology)是指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技術保障,包括全方位實現多媒體授課、無線網絡覆蓋校園、網上評價教學系統等。
多媒體教室授課對教師備課的信息量要求高,而且多媒體設備是自備電腦,教授們的筆記本電腦由學校統一配發,其他教師可以借用系里的公共資源也可以自備。
圣卡洛斯大學由4個校區組成,雖然這四個校區分布在宿務市不同區域,wifi覆蓋每個校園的每個角落,全部做到無線網絡全覆蓋,學生們只要在入學辦理學生證時,領取一個校園通證件號碼和密碼,使用無線網絡、圖書館借閱圖書等不同場所,都可以使用直至畢業離校。大大方便了學生的課外閱讀和查找參考資料,以及師生課外的網絡互動。
學生網上評價教學系統:菲律賓高校實行3學期制,新學年第一學期開始是每年的6-9月份,第二學期是10月-次年2月份,第三學期是3-5月份。在每學期結束都會組織學生對任課教師的教學情況,按照監控體系指標的要求,進行評教打分,評出相應的等級,和國內一些高校的做法類似,學生必須人人參與評教。同時還采取個別訪談與召開座談會相結合的方式,聽取學生的意見,及時反饋到相關部門和老師,并報二級學院備案,作為是否繼續聘任教師的重要依據。
基于Hot-fit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通過高校內部人、組織、技術的聯動,促進學校教學質量在現有的辦學條件下達到最佳的狀態。
要做到人、組織、技術三位一體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有效實現,首先要從制度層面保障學校三級組織、教師、學生等有效參與與配合。具體措施比如:建立健全規章制度;激發任課教師對于教學質量提高的積極性;細化各有關教學各環節的評判標準;使學生評教的反饋更好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從教務處、二級學院到各系,層層都制定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相關規章制度,制度不僅停留在文字上,還有監督和落實的舉措。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教師的角色發生轉變,傳統意義的教學中,教師承擔“傳道 授業 解惑”的責任,而在Hot-fit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中,教師的角色發生變化,不再是單純的傳遞知識,而是設計者、指導者、促進者、管理者和研究者,甚至做學生學術平等的伙伴關系。
通過三位一體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多年的運行和不斷改革,使圣卡洛斯大學的教學質量得到了保證,并不斷提高。此監控體系的正常運行,使各項教學工作非常規范,教師的教學質量意識增強,教風和學風明顯改善,提高了教學質量和整個學校的社會聲譽。
三、主要結論與建議
教學質量監控體系是復雜的、動態的發展過程,菲律賓圣卡洛斯大學基于400多年的辦學經驗,探索出的Hot-fit教學質量監控體系不僅在本校得到很好實施,還大大影響帶到其他教會高校。對于我們國內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有一定的啟示作用,建議如下:
首先,建構一種新型教學質量監控理念非常重要,HOT-fit角度開展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國內目前還無高校涉足。
其次,構建基于人、組織、技術的三位一體教學質量監控模式,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學質量,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再次,將學校的組織、教師的主動、學生的參與有機結合,具有很強的現實性,對于加強高校教師開展教學質量監控的意識和能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具有直接現實意義,可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在國內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推廣使用。
最后,適應高校改革發展的需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質量觀,樹立教師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力量、學生在教學中占主體地位的觀念,體現“以人為本,全員參與,科學管理,強化教學過程控制”的理念,真正發揮此體系在教學質量提高過程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基于HOT-fit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能夠全方位、多層次保障教學質量,對于新建本科地方院校教學質量的提高, 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對國內新建地方本科高校具有重要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江.基于教學評價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江蘇教育,2011(18).
〔2〕陳玉君.高校教學質量評價與監控的創新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0(03).
〔3〕劉爽,李碩.論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評價體系的科學構建[J].現代教育科學,2011(07).
〔4〕陳玉坤.高等教育保障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施小光.西方高等教育質量全面管理體系及對我國的啟示[J].比較教育研究,2002(03).
〔6〕古廣靈.本科院校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與運行探索[J].高教探索,2007(01).
〔7〕凌明亮.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J].高教發展與評估,2006(03).
〔8〕高天麗.新建本科院校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09.
(責任編輯 徐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