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學中材建設有限公司(100176)
?
水泥廠發電機事故期間的生產與運營分析
王志學
中材建設有限公司(100176)
摘要:該公司依據業主的生產數據、索賠的計算依據,在設計能力、標定參數、實際發電量與產能等的對應關系,以及生產實施方案與工程施工的基本原則等方面,進行了詳實而合理的技術論證,全面推翻了業主的索賠依據,并最終得到了業主的認可。
關鍵詞:索賠;計算依據;論證分析
某公司在國外總承包了一條3 200 tpd水泥熟料生產線,并同時建有1#、2#、3#三臺發電機組。生產中,2#發電機組在發生故障,停機4個月。業主據此對該公司提出了因減產而造成損失的索賠要求。
1.1性能測試期間的兩項產品指標
熟料:3 200 tpd,實際生產3 450 tpd。
產品一:92.5%熟料+5.0%石膏+2.5%石灰石,比面積3 600 cm2/g,兩臺磨機的總產能200 tph。
產品二:95%熟料+5%石膏,比面積3 600 cm2/ g,兩臺磨機的總產能185 tph。
業主實際生產以及索賠計算時,水泥中熟料摻加量為79%(以下同),比面積3 600 cm2/g,兩臺磨機的合計產量超過220 tph。
1.2水泥廠性能測試電耗
熟料電耗:64.5 kwh/t熟料。
產品一:37 kwh/t水泥,綜合電耗98.5 kwh/t水泥。
產品二:35.5 kwh/t水泥,綜合電耗95.5 kwh/t水泥。
可見,隨著磨機小時產量的增高,水泥的綜合電耗將下降。因此,當水泥中熟料摻加79%時,水泥的綜合電耗指標將低于95.5 kwh/t。
1.3發電廠發電能力
每臺發電機組的凈輸出能力為8.0 MW,輔機耗電量最高為總耗電量的3%,單臺發電機組每月的總輸出:8 000×24×30×(1-3%)=5 600 MWh。
業主根據“事故前、后各三個月產量的平均值”得出:事故期間預計月平均熟料產量:71 500 t。同時,每月按照增加熟料庫存10 000 t核算,用于第二年3月份燒成系統大修期間生產水泥之用。
事故期間預計水泥月均產量:(71 500-10 000)/ 0.79=77 848 t。事故期間實際水泥月度平均產量僅為36 835 t。因此業主要求該公司按照每月(77 848-36 835)t的水泥產量,賠償其4個月應得的全部利潤。
3.1基本原則
該公司認為,業主的這個計算基數的選擇,與設計、生產及建筑市場的施工原則相違背。
發電機事故發生在2013年11、12月,2014年1、2月,當地的最低溫度均在-8~-10℃,不適合建筑工地的混凝土施工(環境溫度在-5℃以下不宜于混凝土施工)。這樣,市場消費的水泥量就會大幅降低,隨之而來的必然就是水泥行業的水泥產量的大幅降低。
該水泥廠的生產報表顯示:工廠2013年的1、2月(非事故期間)水泥生產量僅分別為40 000 t、33 300 t;2014年的1、2月(事故期間)的總產量分別為52 000 t、22 000 t。水泥總產量基本相當,并均遠低于4~10月的水泥產量。
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每年的4~10月是建筑工地施工的最佳季節,工廠的實際月度產量,均隨之上升,基本都在80 000~10 000 t。
事故發生在11、12月,以及第二年1、2月,正處于水泥銷售淡季。業主的索賠計算中,所采用的“事故前、后三個月”,分別為8、9、10月和3、4、5月,均處于水泥銷售的旺季。借用旺季期間的水泥產量,推算淡季期間的水泥產量,顯然是不合理的,也是不正確的。
3.2事故期間月度發電能力與實際消耗電量的對比
業主提供的生產數據,見表1。
從表1中的數據可以看出:
1)在事故期間,實際所輸出的總電量,遠大于生產中消耗的總電量。
表1業主提供的生產數據
2)在2013年11月及2014年的2月,實際總輸出電量很低,僅為滿負荷發電能力的52%左右,見表2。
表2事故期間,發電機發電量與實際輸出電量
從表2可以看出,事故期間,發電廠實際輸出的總電量,只有發電機實際發電能力的50%~66%;水泥廠實際消耗的總電量,只有總實際發電能力的32%~47%。
2017年建立馬鈴薯種植綜合標準化示范區135.38 hm2,標準覆蓋率100%,涉及農戶852戶,實現總產量444.65×104kg(單產32844kghm-2),總產值449.24萬元;新增產量68.0×104kg,新增產值97.98萬元,農戶年增收入1150.0元。輻射示范1200hm2,涉及農戶7800戶;常規種植區馬鈴薯單產25308.75kghm-2。通過示范區建設及輻射,增加了農民標準化生產意識,激發了農民種植馬鈴薯標準化生產積極性,提高了馬鈴薯生產標準化水平。
因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工廠在2#大電機故障期間,根本不需要發電廠輸出過多的電量。
3.3事故期間的生產能力與實際產量的對比
熟料綜合電耗64.5 kwh/t,每月按照30 d計算,每月生產熟料最大總耗電量為:64.5×3 200×30=6 192 MWh。
從上文1.2.2中已經知道,水泥磨單機平均產量為110 tph時,電耗不會高于35.5 kwh/t。按照每月30 d計算,單臺磨機月度總耗電量不會超過:110× 35.5×24×30=2 812 MWh。
每臺發電機最大月度發電能力約為5 600 MWh,三臺即為:3×5 600 MWh=16 800 MWh,大于工廠所有系統同時運行所需要的月消耗量:6 192+ 2×2 812=11 816 MWh。兩臺發電機同時工作時的總發電量為11 200 MWh(事故期間),雖然無法滿足工廠所有系統同時運行,但依然可以滿足以下生產方案:
方案一:熟料系統+一臺水泥磨系統運行。月度最大總耗電量為:6 192+2 812=9 004 MWh,為兩臺發電機的最大發電能力的80.4%。
熟料系統:可以連續運行75%的時間,月度的最大熟料產量為(按每月30 d計算):3 200 tpd×30 d×75%=72 000 t
水泥粉磨:一臺磨機按照100%時間運行,另一臺磨機按25%時間運行,月度最大水泥生產能力為: 110 tph×24 h×30 d×(100%+25%) =99 000 t。
按照兩臺發電機的發電能力,以及工廠現有的生產能力,工廠在事故期間的4個月內,只要需要,就完全可以生產出:
熟料:4×72 000=288 000 t,大于業主索賠計算中所要求的286 000 t。
水泥:4×99 000=396 000 t,大于業主索賠計算中所要求的362 025 t。
但實際上,事故期間,熟料實際產量只有生產能力的62.0%,水泥產量只有生產能力的44.7%,均遠低于工廠實際的、事故期間的生產能力。
水泥不同于其他產品,它的產能不但受制于儲存場地的大小,也將受到儲存時間的限制(質量將可能降低),所以,水泥行業的生產模式都是以銷定產:市場需求降低時,熟料與水泥的產量均將隨之大幅降低。
1)結合水泥行業以銷定產、冬季銷售量大幅降低,以及事故期間的發電機組遠未達到滿負荷運行等綜合狀況,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2013年11、12月及2014年1、2月的熟料、水泥的實際產量,是能滿足工廠銷售需求的。也就是說,發電機組的故障期間,所引起的發電廠的發電輸出能力的降低,并未對水泥廠同期的生產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2)工程設計階段,尤其是國外的項目設計,必須對項目進行全方位的核算、對比,涵蓋所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并做好性能保證部分文件的梳理與描述。這樣才可以在問題出現時,做到有備無患。生產運行階段,生產與技術人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相關部署,發揮出各個系統的最大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