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薛 麗 李 亞
中國夢 和之夢
文/本刊記者 薛 麗 李 亞
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創造靠的是中國人和的品質,和的精神,和的信念以及對“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奮勇前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夢想。這不僅讓“中國夢”更加具體,也更通俗地詮釋了“中國夢”即是中華兒女千百年來追逐的和諧社會。
萬和宮的建成在弘揚、傳播和諧文化的同時,也承載了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的使命。今天,我們有幸來到了萬和宮,并見到了萬和宮的創建者王殿明會長,一起探尋一下萬和宮背后的故事。
記 者:王會長,您好,非常榮幸在萬和宮見到您。
王殿明:您好,歡迎來到萬和宮。
記 者:萬和宮始建至今已經整整十年。期間,您一直致力于“和”文化的研究、建設與探索,并為中華傳統“和”文化的傳承、創新、發展與弘揚做了很多工作。作為創建者,2006年您用企業盈利在自己的故鄉——河北省臨西縣萬莊村,在一個廢棄的沙坑上建起了萬和宮。您當初是出于怎樣的考慮?
王殿明:我是一名有著三十年軍齡的共產黨員,黨和國家培養了我多年,我始終想著回報社會。退休之后,我二次創業,創辦了河北青華苑高校服務有限公司,積極投身教育,籌資興建大學園區,與河北師范大學合作創辦了河北師范大學匯華學院等院校,為國家培養人才。掙錢之后,我為家鄉鋪路、打井,資助貧困學生,幫助鰥寡老人。我漸漸發現,我所做的這一切努力對于改變社會上功利至上、信仰危機、生態破壞、不敬不孝的現象沒有太大的作用。基于此,我才想到要通過用文化去改變人們的思想和理念,通過文化去惠及更多的人。于是,我開始投資興建萬和宮,讓人們在萬和宮接受洗禮、凈化靈魂。
記 者:萬和宮東瞻岱岳,西倚太行,北通京津,南達殷墟,是在孔子講學途經之地、盛唐佛寺留存遺址的古老大地上孕育誕生的,沐浴著黃河文化與運河文化的光輝,折射著燕趙文化與齊魯文化的智慧。2007年建成開放以來,累計接待游客數百萬人,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可與好評,被譽為“中國首座和諧文化宮”。
如今,這里已經成為了弘揚中華傳統“和”文化,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題文化景區,請王會長給我們介紹一下萬和宮的規劃理念?

王殿明:萬和宮建設初期,是根據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調整好的五大關系為基本思路,不斷充實展示內容的,以“和”為精髓,包含了上下五千年、縱橫東西方的多元文化形態,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文化支撐。為了進一步拓展以和文化為核心的旅游景區建設,萬和宮還作了一個占地十平方公里的中華尚和園建設規劃。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旅游發展中心協助做出了《臨西縣旅游發展總體規劃》《萬莊村旅游發展詳細規劃》《中華尚和園旅游發展詳細規劃》。把中華尚和園作為一個和諧社會實驗區來規劃建設,是對黨中央提出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所作的積極的實踐探索。

萬和宮位于全國勞動模范呂玉蘭的故鄉,緊接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大地之氣。按照黨中央關于加強三農建設的偉大號召,萬和宮以建設文化農村、發展文化農業、培養文化農民,以及旅游興農、文化惠農的基本思路,以景區建設為基礎,開始著力打造華夏和諧文化第一村。相繼開發建設了文化站、講和堂、新民居、敬老院、農貿集市、特色關愛教育等項目,擴大了文化旅游景區,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使萬莊村從一個傳統的農業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明星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形成了集文化產業、觀光旅游、教育基地、生態農業為一體的新農村。
記 者:萬和宮對“和”文化的提倡和推廣,使萬莊村成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范。自2009年開始,每年舉行的“和文化節”,不僅使萬莊的村容村貌和村風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也使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莊成為名揚海內外的“華夏和諧文化第一村”。上海社科院蔡豐明博士甚至把這種“文化立村,文化惠農”的現象總結為“萬莊模式”。
為了推進萬莊村的建設,十年來,萬和宮與時俱進,不斷發展創新,請問王會長,十八大召開后,萬和宮的建設增加了哪些新的內容?


王殿明:黨的十八大召開后,萬和宮的建設定位又做了進一步調整,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以“和”文化為核心,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文化支撐。圍繞這一定位,萬和宮相繼開發建設了以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為主要展示內容的景點。如古二十四孝群雕、新二十四孝事跡、十二德碑、四美公園等,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農村大地的宣示教育。
記 者:百善孝為先,孝文化也是萬和宮的八大文化區之一。我們了解到,為了更好的弘揚孝文化,2008年,您創辦了全國首家和諧文化研究機構——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并出任會長。次年,您聯合新浪網等單位共同舉辦“中華新二十四孝”的評選表彰活動,收到了包括香港、臺灣在內的全國各省市地區推薦的一萬多份案例。 最終,將評選出來的孝子孝女的感人故事編輯成《中華新二十四孝》,在萬和宮內辟出一片空地為他們建造塑像,取名為“中華孝道園”。請王會長給我們講講您對“孝”的理解。
王殿明:“孝”是“和”文化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精神支撐,是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生活和美的重要因素。我投資兩百多萬元,歷時一年多舉辦了“中華新二十四孝”大評選活動。
此次活動歷時一年多,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同志、專家學者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支持。期間,評選組委會共收到來自包括臺灣、香港在內的全國各地30余省市、地區各民族人物事跡數萬件。經組委會核實并篩選,最終確認了24名獲獎者和24名提名獎獲得者,于2010年11日12日在北京人民日報社舉行了盛大的命名、頒獎典禮。


為弘揚“中華新二十四孝”的孝行與孝心,我投資兩千多萬元興建了中華孝道園,用來收藏“中華新二十四孝”的孝道事跡,展示他們的行孝場面,宣傳他們的孝道思想,傳播新時代的孝道觀。又在“中華新二十四孝”大評選的基礎上編輯、出版、發行了《中華新二十四孝》。全國政協原副主席王文元親筆題寫書名,民政部原副部長、全國老齡委主任李寶庫欣然為書題詞。還聘請著名美術大師,根據“中華新二十四孝”的行孝事跡,繪編原創了《中華新二十四孝》行孝圖,生動、豐富的展現了他們行孝的生活情境。現珍藏在中華孝道園孝文化博物館。
記 者:萬和宮占地2萬余平方米,建筑1萬余平方米,內有古今中外先賢名人雕像數百尊,中外精美畫品千余幅,經史典籍箴言篆刻數萬字,不僅是中國和諧文化的具體體現,更是理論研究得以實踐與升華的良好平臺。
十年來,您不僅建設了萬和宮,還成立了河北省和諧文化研究會,組織研究會編輯出版了一系列和學領域的重要文獻,為“和”文化的推廣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績。那么,王會長,您的終極目標是什么?
王殿明:不忘初心,矢志不移,萬和宮從創意建設到今天,已經整整十年。十年來,萬和宮在一步步影響著萬莊、影響著社會、影響著中國。萬和宮從無名到盛名,從起步到跨越,從粗淺到厚重,走過了一條艱難、誤解、波折的艱辛之路,浸透著無盡心血和汗水,凝聚著多少個不眠之夜的冥思苦想。十多年來,萬和宮已經在學派林立的文化重圍中成功突圍,開啟了和學的新時代,構筑了文化領域內厚重的一個分子。讓“和”成為一門學問,為社會服務,便是終極的追求。

后記:付出必有回報。十年來,《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中國新聞報》《中國改革報》《中國文化報》等報紙,《環球人物》《中國新聞》《共產黨員》等雜志,人民網、新華網、新浪網、鳳凰網等網站,中央電視臺、陽光衛視、旅游衛視等電視臺對萬和宮做了多角度,多層次,多方位的報道。萬和宮還成為河北師范大學、石家莊市和平東路小學等學校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基地。
求“和”是中國人的品質,縱觀歷史,和文化已經伴隨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新時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提出,更需要“和”精神的延續以及全民的參與,而作為“和”文化的傳承、發展與創新之地,萬和宮正逢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