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副總裁彭菲莉:公關要挺到最后一口氣
公關人最不想在危機中獨自面對央視
在剩最后一口氣時挺住
公關最簡單也是最難的就是誠實

危機公關專家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危機是企業的常態。但是像大眾汽車那樣一個漩渦接一個巨浪的危機頻率,讓最有經驗的公關專家都眼花繚亂,聽了大眾汽車中國副總裁彭菲莉的故事,你還想不想把職業生涯的目標設定為做一個大企業的公關老大?
2013年,彭菲莉Catherine剛剛加入大眾汽車中國,遇上那次著名的3·15危機,早上正在開管理層會議,部下報告說央視記者在門口了,要采訪。彭菲莉跟老板說要出去一下,跟記者簡單交流,對方告知要問的問題。彭菲莉說,給我十分鐘準備一下,她將公司的關鍵信息迅速理了一下,有的有答案,有的沒說法,可是沒有退路,她去衛生間理了下頭發,出來面對央視二套的攝像機接受采訪。
那不是一次普通的危機,央視3·15晚會報道大眾汽車“直接換擋變速器”(DSG)存在安全隱患,之后,大眾汽車決定在中國召回部分有缺陷汽車38萬輛,這是當時中國市場汽車產品召回規模最大的一次,相關的新聞報道、網絡熱議,專家爭論,充斥所有媒體。
那時,彭菲莉加入大眾汽車剛剛三個月,那個央視的采訪,朋友看到了告訴她在上海的父母,老人家說,這個工作這么難做,要么就別做了。
我問彭菲莉,采訪感覺如何?她說,這種事情我們都知道,(采訪)開始以后,問的問題不一定是事先說好的,不一定是你有準備的,好在沒有說錯話。

在危機中面對電視媒體,是對公關人能力和應變水平的最高考驗,其實那個時候,不僅是她的父母在擔心,所有朋友都為她捏把汗。
大眾汽車這幾年連續不斷的危機,包括2015年爆出的排放造假事件的全球影響,對一個企業的管理層、公關部,仿佛是一種終極考驗,邁過這一步,可以浴火重生,也可能永遠一蹶不振。
我問彭菲莉,你聽到這樣的消息是什么反應?她說震驚,開始不信,然后是極度的痛心,但相信這不是系統的組織行為,是某些人的愚蠢。
對公司新聞發言人的考驗,首先是原則和道德,其次才是技巧,彭菲莉一直強調,公關從業人員要有自己的底線,美國公關協會有“公關從業人員道德準則”,可是在中國這方面講得很少。她說:“誠實、專業、正直、接地氣,是我們這一代公關從業者集體創造的財富,在充滿急劇變化的互聯網時代應當傳承下去。”
我們??吹竭@樣的“危機公關”,中層經理在媒體上發表個人觀點觸犯眾怒,矛盾各方在網上互掐,自陷危機不解決真正問題卻放任網絡水軍泛濫。新媒體時代的危機公關需要新的套路,但是你看為什么那么多企業,還是要用恪守原則的“老式”公關團隊把住自己聲譽的底線。
公關人最怕的就是危機,也正是危機讓公關人最快成長,如同個人遇到的挫折一樣,在危機中所有微小的、宏大的、友好的和致命的因素同時閃現,令人應接不暇,挑戰你的判斷力和承受力,危機幫你了解自己和周圍復雜而多彩的世界,危機幫助公關人走向新的職業和人生高度。
危機對公關人的難處在于你如何權衡企業的利益和個人價值,彭菲莉認為,公關人的職業精神要求你必須為企業服務,但是保持個人價值觀的底線也是必須的。她喜歡韓國總統樸槿惠說的一段話:“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應失去自己,捫心自問,如果確定不違背良知,就會坦然自若。暴風雨不會永遠持續,總有一天會過去的?!?/p>

Catherine和她的大眾汽車中國團隊

Catherine當年和她的博世中國團隊
作為一代老公關人,彭菲莉堅持原則甚至有點“軸”,在業界有“彭外星”的綽號。在她曾經工作的一個大公司,剛上任的時候為CEO安排媒體采訪,部下給她一個文件,說這是給媒體埋的問題,到時候安排他們問這些。彭菲莉一下子跳起來,說怎么能這樣?采訪怎么能安排記者問什么問題,這種作假不能接受。部下委屈地說以前也這么做過呀。

Catherine工作照
作為公關界同仁,我也勸她別那么認真,有時候靈活一點,埋個題媒體也不會有意見,可是彭菲莉認為這是原則問題不能退讓。
公關界到處是追求完美的人,我問她,你追求完美嗎?她說,我做了20年活動,純粹的完美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有盡力做得最好。有一次要決定一個對外媒體聲明稿,大家意見不同,最后爭執到英文的某一個介詞應該怎么用,我說限你們10分鐘,媒體都在等著,中文定稿我要馬上發。
再有像車展這樣的活動,合作伙伴講話的時間多了30秒,演練中發現,是個問題嗎?我說不是問題,這個不用完美。
彭菲莉不是傳播的科班出身,她上的大學是中國民用航空大學,第一份工作是東方航空公司的值機員,就是我們換登機牌時,坐在柜臺后面,我們要說“請給我前排走道位置”的。

Catherine和大眾汽車的伙伴們
做了一年后,覺得挑戰不夠,當時是1993年,上海浦東開發,她加入香港太古集團做零售管理,負責開店,管理專賣店。后來又在雷朋太陽眼鏡公司賣了三個月的太陽鏡,公司找營銷人員,她跟領導說要么別找了,我試試吧,于是就做了五年的營銷。1999年她去英國讀MBA,畢業時好幾家獵頭來找,最后加入了米其林。
彭菲莉是米其林中國第一個本土的公關,那時她還不清楚公關做什么。第一個PR活動是新聞發布會,全球CEO愛德華·米其林訪華,來自加拿大的PR老板專門飛到北京帶著她做那次活動,她說我那個時候第一次知道還要給CEO做briefing(簡報),還要看他上臺前的著裝和頭發,還要看媒體剪報,還要做企業品牌戰役。
在米其林10年,彭菲莉幫助公司完成了企業品牌的定位傳播,米其林輪胎人形象傳播,她還為公司贊助一級方程式賽車帶二三十名汽車媒體去開賽車,想想說自己怎么能忽悠那么一大群媒體大腕兒,坐經濟艙跟她出國。
2007年,彭菲莉轉到米其林亞太業務部,后來又轉做地圖和旅游指南,在很多人看來,跟那些米其林三星餐廳、神秘的餐廳考察食客混在一起,是多么愜意的事情,可是她還是喜歡公關這個本行,2010年她離開米其林加入博世公司,2013年進入大眾汽車中國。
我們看到的是專業、直率,對行業永遠充滿激情,不知疲倦的彭菲莉。我記著她那句看似無意中說的那句話:剩最后一口氣的時候,也要堅持。這是對我們整個行業的共勉。
問:什么樣的精神讓你和公司度過這些危機,你自己特別擅長的是什么?
彭菲莉:我覺得主要是勤奮,沒有捷徑。我常給人一種錯像,人家以為我很聰明,做事很容易,其實我一直認為我不聰明。笨鳥先飛,我就是花大量時間學習,公司的、專業的知識。特別是遇到問題,難的時候,愿意花比別人多很多的時間思考和規劃,犧牲很多自己的時間,把事情處理好,包括周末,來大眾汽車處理第一個危機,有三個月我每天工作15個小時。

Catherine
問:每天15個小時,3個月,中間想沒想過放棄?
彭菲莉:堅持,剩最后一口氣,也要堅持。有太多這樣的感受,只要內心松下來,事情就做不成了,最艱難的那個瞬間挺過去。還要勇敢:敢想,敢做,犯錯誤也沒啥。天塌下來有老板頂呢。
問:遇到危機,不是把你這樣的新聞發言人先拋出去嗎?
彭菲莉:這是我們的責任,不能把責任甩給別人,雖然我覺得每次都會犯錯誤,講錯話。
問:好像我們公關界也習慣了,一看你出境,感覺又出事了。
彭菲莉:不至于吧,我還是在很多場合講正面的事情呢。
問:真正讓你激動的狀態是什么?你職業中追求的感覺是什么?
彭菲莉:用心溝通,做傳播,與人溝通,我希望對工作始終充滿激情,我不能容忍無趣狀態,工作沒意思,我會換。
問:剛剛入行的公關人有什么建議,怎么能更有效地學習,有什么建議,讀什么書?
彭菲莉:誠實、勤奮、堅持、勇敢。最重要的是誠實,任何情況保持底線。讀點公關行業點經典文獻,一些基本的,比如《卡耐基說話技巧與人際交往》,讀書很重要;上一些課,培訓,充電;交一些行業大佬朋友。學點心理學和哲學,我們是做溝通的,讀些哲學,讓自己成熟和堅強。找積極的哲學書。
問:煩的時候怎么克服不佳狀態?靠讀書嗎?旅游?
彭菲莉:讀書?NO,需要有一兩個朋友,跟你在一個精神世界的,你說的聽得懂,成熟,有思想,有怪論。旅游也是逃避,朋友最好,朋友是思緒的整理,也可以分享苦惱。
跟彭菲莉以前的下屬聊,他們是這么評價老板的:
“遇到任何事情她都那么平靜。她認為個人與他在企業擔當的角色是分開的,她不會在乎公眾對她個人的評價如何,平時把自己隱藏在后面,遇到棘手的問題就沖在前面。”
“她沒有那么文藝,就是堅信付出是有回報的,真誠終會打動人。”
“她現在經歷的事情多了,更強硬了,敢罵人了,但是內心的溫暖還在,越來越深,很多老同事懷念跟她一起共事的日子。”
我常想,對公關人,你永遠會有看不到的那一面。
(文章來源:李國威(姐夫李) 金領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