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鳳岐,楊勁松
(1.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外語系,廣東 珠海 519041;
2.廣東醫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
教師話語語用修辭策略探索
常鳳岐1,楊勁松2
(1.吉林大學珠海學院 外語系,廣東 珠海 519041;
2.廣東醫學院 外國語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摘要:文章以師生對話為語料,比較、分析后指出,打破常規地違反格賴斯(Grice)會話合作原則,在一定語境下能激發受話人的發散性思維,從而產生會話含義。在師生交流中,教師通過對合作原則中質的準則、量的準則、相關準則和方式準則的違反,使得辭里與辭面產生偏離,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在語境要素的作用下,挖掘出話語的辭里含義,從而藝術性地傳達了修辭意圖,創造出積極的修辭效果。
關鍵詞:教師話語;合作原則;會話含義;語用修辭
在日常語言使用中,語言表達可以是感性思維上的字面意義,也可以是發散性思維上的含蓄意義。在雙方會話過程中,發話方的編碼與受話方的解碼總會存在一定的信息差,這就為言外之意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格賴斯(Grice)認為,在正常的交流中,人們往往要遵守合作原則。即:質的準則,不說自己認為是不真實的話,不說沒有根據的話;量的準則,所說的話要包含足夠的信息,但也不要包含過量的信息,要符合交流的需要;相關準則,說話要與談話主題相關;方式準則,所說的話要清晰明了,避免語言晦澀,避免模棱兩可,言語簡潔而有序[1]。但在一定的語境下,也可以通過違背合作原則產生會話含義,從而創造具有積極修辭效果的語言藝術。合作原則雖然解釋了話語字面信息(message)和它的交際意圖(speaker intention)之間的關系,解釋了會話含義是怎么樣產生和理解的,但沒有解釋人們為什么要違反會話原則以含蓄間接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意圖。
本文認為,在一定的語境下,人們之所以可以通過違背合作原則來創造積極的修辭效果,是因為在語言使用過程中,辭里和辭面之間存在偏離,人是喜歡通過否定來認知事物的,違背合作原則,則容易產生出奇的效果。違背合作原則作為一種心理活動的表達策略,借助受話人的思維,尤其是發散性思維,激發受話人在原有事物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挖掘出意味深長的深層含義。
在課堂教學語境下,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學習者的情緒、態度、學習動力等諸多因素,往往決定了我們教學活動的成功與否。一個學生對一門課程的態度,往往取決于他和任課教師之間情感的親疏。所以,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要課講得好,而且還應掌握言語技巧,以生動活潑、幽默詼諧、妙趣橫生的語言,使其課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Grice的違反合作原則產生會話含義的理論,為言語技巧分析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基礎,為教師更好地把握言語技巧、提高會話藝術水平提供了理論指導。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收集了不少課堂用語方面的語料,這些課堂用語的使用明顯違反了合作原則中的各項準則,通過間接、含蓄以及委婉的表達方式,使得本來生硬、尖刻的語言“變得”悅耳起來,保全了交際雙方的面子,使交際得以順利進行,充分體現了語言使用的策略與技巧以及修辭格的巨大作用。本文擬解讀語料是如何通過違反合作原則來創造積極的修辭效果的,并從語言與思維的關系分析其中的理據。
1違反合作原則的語用修辭策略解讀
在一定的語境下,有意地違反合作原則,不但沒有造成交際障礙,反而促進了言語雙方的理解與共識。現以違反4項合作準則為理論框架,對師生對話語用策略進行分析,以此說明教師話語藝術是如何創造積極的修辭效果的,進而成功地教化育人。
1.1語用修辭策略違反質的準則所產生的效應
違反質的準則是指說話人提供的信息不真實,或者是故意說一些沒有道理的、缺乏證據的話。有時,比喻、夸張、諷刺等修辭手法都可以包含違反質的準則的內容。
1.1.1反諷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1】
在課堂上,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教師和學生之間會有這樣的對話:
Teacher:Have all of you done your homework for last week?
Student: No, I haven’t because I went on a trip with my friends to another place.
Teacher: Well done!
在此例句中,老師問學生是否完成了上周的作業,一個學生答道,他沒完成,因為他和朋友去外地玩了。然后老師說“干得好!”從字面上看,似乎老師是在表揚學生做得對,實際上老師是在說反話,故意違反會話原則中質的準則,說了一句聽起來與自己意圖相反的假話,實則諷刺學生貪玩而忘記做作業的行為。對這句話,大家都聽得出老師的真正含義是批評學生,而不是表揚學生,其效果比直言更有諷刺效果,對學生起到了更好的批評作用。
1.1.2比喻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2】
Teacher(supervising an exam): Be seated in your own place.
Student: I am sitting in my own place.
Teacher: While taking an exam, your head should not bethrusted at an angle larger than obliquity of the ecliptic.
在地理課考試中,老師巧妙地使用了一個地理概念,提醒學生頭的偏轉角度不能過大,警告他不能看別人的試卷打小抄。在此會話中,老師故意違反會話原則中的質的準則,用夸張的比喻告誡學生不要把頭的角度扭得過大。雖然老師的話語違反了質的準則,顯得夸張而不真實,卻激發了受眾的發散性思維,使其聯想到天文學概念“黃赤交角”,意識到自己頭的偏離角度過大這一事實,從而收到對學生予以警示的交際效果。
1.1.3夸張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3】
Teacher: “The few students at the back of the classroom are becoming ghosts with their souls wandering outside their bodies again. What a fine role I play, being the guardian of your souls, helping to recall them for you at any moment!
在此例句中,老師發現后面的幾個同學上課走神,于是說道:“坐最后排的幾名同學又都真魂出竅了是吧?我都被你們變成法師了,既要為你們守魂,又要隨時為你們收魂。”老師利用夸張的修辭手段,故意違反質的準則,宣布幾個學生的靈魂已經游離到身體之外,亦即學生走神,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聽講,而不是真的在講學生是真魂出竅了。通過故意違反會話原則中質的準則,老師幽默地使用語言,達到了良好的交際效果,遠遠勝于直言提醒學生不要走神,注意聽講。
1.1.4借喻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4】
Student:I’m bored stiff with compositions!
Teacher: The pen has more influence than the sword.
在此例句中,學生說:“我最討厭寫作文!”老師沒有正面回應學生的話,而是用了一句“筆桿子比刀劍更有影響力”的借喻,貌似與學生的話題有沖突,其實巧妙地運用了借喻的修辭手段對學生進行教導,使學生領會到文字的力量,從而達到了更好的教化效果。
1.2語用修辭策略違反量的準則所產生的效應
所謂違反量的準則,是指會話一方提供了不足信息或過量信息,從而顯得說話人的意圖表達不充分或過于夸張。
1.2.1比喻、夸張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5】
Student:Mary has taken four courses this semester and she can still manage to volunteer at the charity club!
Teacher:Mary is head and shoulders above the rest of the class. She is one in a million!
在這個例子中,一位同學稱贊瑪麗很能干,本學期修了4門課,還有時間去慈善俱樂部做義工。老師回答說,瑪麗比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出類拔萃,她真是萬里挑一。在該例句中,老師使用夸張的語言,違反量的準則,夸獎瑪麗出類拔萃,優于班上的其他同學。雖然老師的話從字面上看違反量的準則(瑪麗身高可能不及其他同學,而且也并非百萬人之中才有一個),但受眾均能領會老師的真實意圖,此話夸張而不過分,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
1.2.2冗余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6】
Student:I’d like to see a movie today. Can I put off handing in the English homework to tomorrow?
Teacher: You can hand it in at 8 o’clock, 35 minutes, 5 seconds.
在此例句中,學生想去看電影,問老師是否可以推遲到明天再交英語作業,老師一字一句非常詳細而具體地答道:“你可以明天早上8點35分05秒交。”時間精確到秒。一般情況下,除了上體育課或科學實驗課等,老師不必把時間精確到秒,顯然老師是故意違反量的準則,采用了冗余的修辭手段,給出了過于詳細的時間,從而產生了不同尋常的交際效果,表達了教師的不滿情緒。
1.3語用修辭策略違反相關準則所產生的效應
所謂違反相關準則,是指會話一方所說的話與聽話人所需要的信息無關,顯得話語不著邊際。
1.3.1擬人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7】
Student: What is your new year’s resolution, Mr. Thompson?
Teacher: My only concern was that January would find you failing in the final exam again.
在此例句中,學生問老師新年的愿望是什么,老師沒有正面回答,卻說擔心1月份學生會再次考試不及格。教師的話聽起來與學生的提問沒有關聯,實際他是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段,故意違反關系準則,利用學生想和他聊天的機會善意地表達了對學生考試結果的擔憂。
1.3.2夸張、比喻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8】
Student:“It is no use memorizing the text material. It will be soon forgotten!”
Teacher:“If a pig ear will grow on your head right after you have eaten one, no one will have the guts to eat a pig tail.”
有同學抱怨背過的書很快就忘, 沒有用, 老師立即反應道:“要是你吃個豬耳朵就能馬上長出個豬耳朵,豬尾巴就更沒有人敢吃了。”老師故意用這種驢唇不對馬嘴的回答,使用了超乎想象的夸張手段,反駁學生對背書的態度。聽上去老師是在惡意調侃學生,說話不著邊際,與學生的話題無關,但他實則使用了夸張的比喻,向學生強行灌輸背書的重要性。
1.3.3引用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9】
Student:Sir,will tomorrow be OK?
Teacher: 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在此例句中,學生問老師,“明天學可以嗎?”老師引用一句諺語“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時不我待”)回答學生。老師的回答表面上似乎與學生的問題不相關,稍一分析便發現,老師巧妙地違反關系準則,明確地否決了學生的問題,達到了期望的交際目的。
1.3.4類比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10】
At the 20thanniversary reunion of my class, I suddenly put a question to the former head teacher of my class: “Why did you seat me in the front row since I was not short?”
My former teacher smiled and said: “Such was the thing. I ever was a fruit seller, liking putting the big and choice (上等的) fruits in the front of the stall. ”
在這個故事中,老師有意或無意地違反關系準則,用了類比的修辭手段,把漂亮的學生比喻成好看的水果,解釋說,自己把她安排在第一排座位上,是沿用賣水果的習慣,把好看的水果擺在最前面。這一貌似違背會話原則的比喻,能激發受眾的想象力,使當事人聽后心里竊喜,他人也會贊嘆當年的老師語言之精妙,會對他佩服有加,收到幽默輕松的交際效果。
1.4語用修辭策略違反方式準則所產生的效應
前面所描述的3個語用準則均涉及會話人所提供信息的內容,而方式準則涉及到如何傳遞信息,即傳遞信息的方式。違反方式準則是指會話一方所說的話含糊不清、模棱兩可,或語言晦澀、語無倫次、條理混亂等等。
1.4.1重復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11】
Student: My mother is my grandmother’s eldest daughter. Tomorrow is my grandmother’s birthday. Can she be excused from the parents’ meeting tomorrow?
Teacher: Your mother may be absent from tomorrow’s meeting, but your grandmother’s eldest daughter’s husband’s wife must come.
在該例句中,學生向老師替媽媽請假并講明原因。而老師故意仿照學生的說話方式,用“你的外婆的大女兒的老公的老婆”來代替“你的媽媽”,以重復的修辭手段表達了不準請假的意思。表面上語言顯得啰嗦,聽起來有點像繞口令,其實老師是故意使用重復的修辭策略,違反方式準則,徹底否決了學生替媽媽請假。
1.4.2冗余的語用修辭策略
【例12】
Teacher:My fellow students, don’t you think the revision is well done?
Students: well done
Teacher: I think it is not well done. It is more than well done!”
在該例句中,老師問:“同學們,你們說改得好不好?”同學們回答:“改得好。”接下來,老師本可以言簡意賅地陳述自己的觀點,但她卻故意多用一詞,違反量的準則,使用了冗余的修辭方法,強調不是改得“好”,而是改得“很好”。
2違反合作原則的語用修辭理據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通過語言間接地反映外部世界。柏拉圖認為,思想是自己對自己說的無聲的話語[2];沃森(Watson)認為,言語是大聲的思維,思維是無聲的語言習慣[3]。沒有語言,思想的內容難以傳播,思維借助語言得以表征,但語言與思維之間不是一一映射的關系。
我們知道,思維主要包括感性思維、理性思維和發散性思維。感性思維又包括直觀思維和表象思維。直觀思維如幼兒園的小朋友掰著手指數數;表象思維是客觀事物形象在頭腦中的再現,比如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幼兒園小朋友可以不掰著手指就能算出3+2=5。
理性思維則是指通過對客觀世界的觀察,運用分析、判斷和推理等復雜的邏輯形式來完成對客觀世界的映射活動。在分析、判斷和推理的過程中,總是因人而異,言語雙方存在著很大的信息差。
發散性思維主要是指間接反映客觀現實的綜合的能動的認知活動。是感情、意志、美感和多種思維活動的統一。比如中國學生讀英語中“Like begets like”這一習語,就會聯想到“龍生龍、鳳生鳳”的中國文化習語,這是發散性思維的結果。
毫無疑問,理性思維活動離不開語言符號的幫助,比如我們表達某個概念時,就需要用某個或某些詞語來表征,當我們對某事作判斷,則需要借助句子才能層層推理,作出論證。比如我們作簡單的數學運算,也是用大于號、小于號、等號、乘號、平方根號等符號把表示數值關系的數字符號聯系起來,通過邏輯推理和計算,得出結果,然后再借助語言表達結果。因此,理性思維作為一種內部語言必須借助語言符號才能進行思維活動。王培基認為,修辭是最有效地使用語言來更好地表達感情的手段[4]。無論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表達,還是對美好事物的感受,抑或是文化意識的傳達,主要依賴語言文字的運用來實現,或者說要在語言文字中得到反映。在師生交往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發散性思維創造的積極效果,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與情感交流。交流是一方對另一方表達自己意圖的途徑,交流的基礎是雙方的相互理解與配合,因此格賴斯提出了合作原則。但語言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語言符號具有多義性的特點,語言的意義是符號與語境相互作用產生的意義,同一個語言符號在不同的語境下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比如:當老師對一個優秀的學生說“你太牛了”,在這里,“牛”是指優秀的意思;如果老師對一個差生說這句話,那么“牛”則是嘲諷的貶義詞了。所以,語境對符號意義的建構有著積極的作用。那么在一定的語境下,依賴具體的語境要素,違背合作原則能夠更好地突顯說話人的修辭意圖。我們以老師提醒學生“不要浪費寶貴的時間”為例, 可以有不同的語詞來對其表征。
(1)Don’t waste your time.
(2)Time is money.
(3)Time stays not the fool's leisure.
(4)Tomorrow never comes.
句(1)是命令式語氣的直接表達。而句(2)將時間與金錢聯系起來,句(3)將浪費時間與傻瓜聯系起來,句(4)將時間一去不復返的意思表達了出來,句(2)(3)(4)激發了受眾者的發散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的根本特性就是以某一信息引出更多新信息,激發交際主體更豐富的情感聯想。因此,句(2)比句(1)更能誘發“珍惜時間”的動機。
彼得斯(Peeters)認為,語用修辭是一種“心靈的自由活動”。“通過違反合作原則而產生的含蓄的語言,往往表達了不便于直言的用意,化解了尷尬的氣氛,是一種有效的語用策略,為雙方成功交際架起了一道橋梁。”[5]作為教師,應靈活地運用語用修辭策略,實現與學生的心靈感應。上述12個例子,在一定的語境下,教師通過違反合作原則的語用修辭策略,打破了學生的慣性思維,收到了出奇制勝的修辭效果。
3結語
“言語則是個人言語行為的產物,不同的言語者在不同的場合會有不同的表達方式。”[6]作為教師,更要掌握好語言這門藝術,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半句六月寒”,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學生的態度,影響教學的效果。教師對學生批評過重,不留情面,很可能會挫傷學生的自尊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積極意義的批評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思維的多維性與無限性與語言表達的線性、有限性產生了不可避免的沖突。”[7]由于違反合作原則產生了間接含蓄的語言,從而表達了不便直言的意圖,其作用可以打破尷尬的局面、消除嫌疑,堪稱一種具有奇效的語用策略,為雙方的順利交際掃除障礙。違反語用會話合作原則的語用策略分析,為語言使用技巧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框架,也為教師提高課堂用語的使用技巧提供了一定的技術指導,也為教師提高會話藝術水平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何兆熊.現代語言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154.
[2]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554.
[3]王鐵民. 語言運用與思維美學[M].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7:233.
[4]王培基. 修辭學專題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8.
[5]寧靜,楊勁松.論語用偏離的修辭控效[J].長春大學學報,2011(3):48.
[6]楊勁松. 論語言博弈:零度偏離的轉化[J]. 長春大學學報,2014(9):1226.
[7]楊勁松.語言的突圍:論偏離的理據[J].中國外語,2012(1):31.
[8]唐清.英語委婉語認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3(4):154-156.
[9]周詠梅.英語語義修辭格辨析之我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4(6):220-223.
責任編輯:柳克
On Pragmatic Rhetoric of Teachers′ Speech
CHANG Fengqi1,YANG Jinsong2
(1.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Zhuhai 519041, China;
2.Foreign Languages College,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Dongguan 523808, China)
Abstract: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teacher-student conversation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demonstrate that the breach of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of Conversation in violation of routine practice may prompt divergent thinking of the hearer in certain contexts, hence resulting in unexpect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In the teacher-student exchange, the teacher′s arts of pragmatic rhetorical strategies by violating the maxim of quality, the maxim of quantity, the maxim of relevance and the maxim of manner may produce positive rhetorical effects. Due to the deviation between the deep meaning and surface meaning of the utterance, this violation not only takes the notice of students, but activates the implication from the deep meaning and thereby conveys the teacher′s rhetorical intention and makes a positive effect in the teacher-student communication.
Keywords:teacher speech; cooperative principle; conversational implication; pragmatic rhetoric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1-0041-05
作者簡介:常鳳岐(1964-),男,吉林長春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用學研究。通信作者:楊勁松(1970-),女,江西上饒人,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修辭與寫作、英語課程論研究。
基金項目:2014年廣東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類項目(4CX14108G);2014年廣東省教育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預立項目(2014GDB04);2015-2016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外語教育科學發展規劃項目(GXSLXM-15-06)
收稿日期:201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