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艷, 李競平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福州 350002)
?
實現中國夢的國際條件分析與對策思考
李寶艷, 李競平
(福建農林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福州 350002)
摘要:中國夢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夢,也是世界各國合作共羸的夢。全球化的深入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廣闊的國際舞臺,然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民族復興仍面臨來自外部世界的重重阻力。在合作共贏中鑄就中國夢,要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追求夢想的經驗和教訓,努力營造和平、穩定的外交環境,積極成為國際規則的重要參與者和塑造者,在合作共贏與合作競爭中謀求優勢,并在國際交流中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關鍵詞:中國夢;國際條件;對策
中國夢是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夢,也是世界各國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夢。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以全球化為時代特征的國際舞臺,也承載著來自外部世界的發展壓力。中國人民將在與世界各國的合作共贏中,鑄就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
1全球化的深入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了廣闊的國際舞臺
全球化的深入加速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提高了中國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加深了世界對中國和平崛起理念的認同。全球化進程正在重塑世界,并給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舞臺和契機。
1.1成功應對兩次金融危機,中國經驗和中國特色彰顯魅力
1997年泰國金融危機引發涉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家的東南亞金融風暴,繼而演變為亞洲金融危機。在應對危機過程中,中國積極參與對亞洲有關國家的援助,堅持人民幣不貶值,采取努力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并積極參與和推動地區和國際金融合作。而2008年從美國開始爆發的金融危機,中國在確定進一步擴大內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同時,通過加大與歐洲的貿易往來與資金投入,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回穩。在全球化時代,重大的經濟危機在造成世界金融秩序混亂的同時,往往也蘊育著新的發展機遇。成功應對兩次金融危機,中國在外匯管理和宏觀調控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增強了抵御經濟風險的能力。而成熟穩健的表現讓中國再次成為全球目光的聚集點。人們在反思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制度性弊端的同時,也越來越深切地意識到: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的崛起,中國經驗和中國特色的魅力將日益彰顯,成為更廣泛更深層影響世界經濟格局的重要力量。
1.2全球化加快中國產業結構調整,中國將成為全球經濟增長重要拉動力
中國從被動拖入全球化到主動融入全球化的過程,就是中國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過程。面對全球性的產業進步浪潮,中國傳統產業的比較優勢受到較為明顯的削弱,升級發展空間縮小,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成本上升趨勢明顯,初級產品國際競爭力逐步弱化[1]。中國深切感受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緊迫性和重要性,正在加快完善市場經濟體制,著力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以改革的紅利、內需的潛力、創新的活力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全球化為中國新一輪發展提供了契機和動力,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中國將以創新型高新技術產業、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和充裕的外匯儲備,成為亞洲經濟乃至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
1.3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中國展現負責任大國形象
全球化使各國聯系日益緊密,中國的前途命運也緊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運聯系在了一起。中國積極加大參與國際事務的力度,在國際性會議、國際性地區性熱點問題的解決、國際性區域性組織的運行中都發揮著關鍵作用。如,中國在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性組織中日趨活躍,在朝鮮核問題、打擊恐怖主義和跨國犯罪等國際熱點問題上扮演著重要角色,同時在亞太經合組織、上海合作組織等區域性合作組織中也發揮著重大作用。這些努力,為中國現代化建設贏得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是對中國人民負責;同時也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事業付出了最大努力,是對世界人民負責。負責任大國形象使中國能夠把握國家話語權,維護國家利益,增進世界對中國夢的理解與共鳴。
1.4推動公平正義新秩序的建立,中國贏得世界尊重與認同
錯綜復雜的世界格局,給中國外交以挑戰,同時又為中國贏得世界尊重與認同帶來了巨大空間。中國主張在國際關系中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堅持遵循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堅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堅持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伙伴關系。新一屆領導人繼承了中國外交的寶貴原則和經驗,同時也對中國外交方向進行了探索?!皩υ拝f商與和平談判,妥善解決矛盾分歧”“和平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 “任何外國都不要指望我們會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等等,這些表述顯示了推動公平正義新秩序的決心與信心,贏得了世界的尊重,也為中國夢贏得了更為廣泛的國際認同。
2實現中國夢的外部阻力依然較大
中國夢是和平崛起的夢。然而,在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化進程中,民族復興仍面臨來自外部世界的重重阻力。
2.1西方仍是經濟規則的制定者和意識形態的主導者
某種意義上說,全球化是西方發達國家建構的全球化。半個多世紀以來,國際經濟規則都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按照自身戰略意圖和制度模式建立起來的。因此,改變這種不公正和不合理的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的主要訴求[2]。同時,發達現代化國家的物質文明成為后發現代化國家追趕目標的同時,他們的社會思潮與文化導向也給后發國家人們的判斷和信仰帶來干擾和沖擊。作為日益崛起的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中國如何更好地適應和參與國際規則,如何有效抵御來自西方意識形態的沖擊,是實現“中國夢”必須認真對待的重要問題。
2.2美國重返亞太戰略對中國發展構成制約
亞太地區有美國的重大利益。根據2012年美國醞釀七年之久的新軍事戰略報告《維持美國的全球領導地位:21世紀國防的優先任務》,美國將大幅削減全球范圍內的軍事存在,但唯獨卻要加強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并進一步提升??哲娮鲬鹉芰?。雖然美國方面用“戰略轉向”“亞太再平衡戰略”等新說法取代了有爭議的“回歸亞太”一說,但其針對中國的實質不變[3]。追求“絕對安全”的美國始終將中國的崛起列為威脅之一。美國在亞太地區人為突出軍事安全議程,制造緊張氛圍,無疑對中國會造成沖擊。盡管美國也提出了“太平洋夢”, 并表示美國也能從“中國夢”中獲得機會,但其中暗含的對“中國夢”的競爭與挑戰,以及亞太地區對美國的重大和永久的意義,都能讓中國感受到了其中的制約與壓力。
2.3中國崛起引發“中國威脅論”反彈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有關如何應對崛起后的中國的討論不絕于耳。雖然中國以各種形式全面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思想,卻又被一些國家屢屢誤讀。誤讀的原因,一方面西方國家大多在戰爭中崛起,他們按照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文化背景來判斷中國;另一方面,中國周邊大部分國家對歷史上東亞朝貢體系心有余悸,中國崛起引發了他們的擔心[4]。因此,美國的高調重返亞太,周邊一些國家也乘機挑戰中國的海洋權益,“中國海洋擴張論”以及“中國能源威脅論”、“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軍事威脅論”等“中國威脅論”不斷變種升級,嚴重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因此,中國要盡全力去化解“中國威脅論”的影響,提高國際話語權與國家競爭力。
2.4世界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黨的十八大報告談到世界經濟形勢時客觀地指出:“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世界經濟增長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全球發展不平衡加劇?!盵5]46就最近發布的全球主要經濟數據表明,發達國家經濟復蘇勢頭顯示出疲弱跡象,新興經濟體增速普遍放緩。據一項對全球1300多家企業進行的國際調查顯示,只有37%的企業高管認為世界經濟形勢會好轉,17%的企業高管認為世界經濟活動會萎縮,這個數字超過一年前的兩倍[6]。世界經濟低迷導致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發達國家不斷對中國發起反傾銷訴訟;而發展中國家具有與中國相似的產業結構,同質競爭中我國的相對優勢也會成為與發展中國家發生貿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世界經濟形勢的錯綜復雜,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對中國經濟發展構成外部環境挑戰。
3在合作共贏中鑄就中國夢
中國夢順應了世界發展進步的潮流,展示了中國與各國在合作中競爭共贏的意愿。實現中國夢既有利于中國贏得尊嚴和尊重,也有利于推動實現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世界夢。
3.1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追求夢想的經驗和教訓
實現“中國夢”,既要總結中國近代以來歷史興衰的經驗,又要在近代世界主要大國崛起的足跡中尋求規律、得到借鑒。15世紀以來,伴隨著海上探險與資本積累,一些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崛起,探尋這些國家的興衰足跡,雖各有特點,亦共性鮮明:大國崛起都是以國家統一獨立為前提的,都經歷了思想解放的陣痛,都以經濟強盛為基礎,都是在開放的國際背景下進行。孤立于國際體系之外不可能跟上世界發展潮流,完全做體系的追隨者也難以躋身強國之列?!爸袊鴫簟本褪菍崿F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這與俄國夢、非洲夢、美國夢、韓國夢乃至世界夢都是融合相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是中國人尋夢的必由之路。
3.2努力營造和平、穩定的外交環境
隨著中國夢的提出,國際社會日益關注中國將以什么方式實現民族振興,以什么姿態處理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具備了較為雄厚物質實力的中國,必須更加努力地營造和平、穩定的外交環境:一是建立新型大國關系成為中國外交戰略的重要內容。十八大報告指出:“改善和發展同發達國家關系,拓展合作領域,深化互利合作,推動建立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新型大國關系?!盵5]48新型大國關系,意味著對傳統大國關系模式的摒棄,是國際關系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也為中國發展與其他大國關系以及其他大國之間發展關系提供了思路。二是鞏固睦鄰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營造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中國有直接接壤與隔海相望的近30個鄰國,是世界上擁有鄰國最多的國家,周邊環境的和諧穩定對中國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未來影響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的一個最重要因素,就是來自海洋的安全威脅明顯上升。如南海東海問題,現在的相對平穩不意味問題已經解決,還需中國運用綜合國力與外交智慧加以防范。三是加強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推動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是中國外交的傳統,也是中國經濟發展重要的依靠。共同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基礎。
3.3積極成為國際規則的重要參與者和塑造者
在世界快速變幻、各國競相發展的今天,中國和平發展的最大機遇來于自身。目前,中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對國際規則的適應和參與不斷增強。隨著世界格局不斷變化,全球治理的規則也會重新洗牌。中國應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參與國際事務,對于關系全人類生存的全球性問題,以及關系中國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問題,中國都應該積極參與,利用現在國際規則,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和中國自身的國家利益。同時,中國應積極成為新的國際規則體系的塑造者。如,2014年由中國提出并創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為亞洲的基礎設施發展提供了一個區域性的投資平臺,這是中國繼提出建立金磚國家開發銀行、上合組織開發銀行之后,主動在外交戰略中發揮資本在國際金融中的力量的又一舉措。通過主動參與國際政治經濟事務,提高自身的國際影響力,增加參與全球治理、建立新秩序的機會,逐步改變強加給發展中國家的不公平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并利用這種新秩序保護和發展自身利益。
3.4在合作共贏與合作競爭中謀求優勢
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發展也離不開中國。中國夢的理想與世界進步的理想是一致的。因此,合作共贏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然戰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2014年12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更是把“一帶一路”上升到戰略高度。實施21世紀“一帶一路”戰略,既維護和實現本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兼顧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共同利益,是追求“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決策,是促進中國與周邊國家包容共進、發展繁榮的必然選擇。中國致力于與世界各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確如一些國外學者感嘆的,中國正在崛起,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能在崛起的時候給世界提供這么多機會。同時,有合作必然有競爭,合作是基礎,競爭是動力。在合作競爭中謀求優勢,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而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是提高國家綜合競爭力的戰略支撐。實現中國夢,必須提高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使人力資源優勢轉變為人才資源與創新能力的優勢;必須走自主創新道路,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發揮科技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中的支撐引領作用。
3.5在國際交流中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是我國建設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7]。外界對中國復興的憂慮,很大程度上受歷史經歷與文化背景影響。因此,在實現復興的過程中,中國需要向世界傳達和平崛起的理念,而世界也需要深入了解中國、認真傾聽中國。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保持文化先進性是靈魂,文化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凝結其中的核心價值體系的力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是培育公民道德、提高國民素養、弘揚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提升文化創新是動力,把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結合起來,文化的科學性與大眾性結合起來,形成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走向世界是路徑,我們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維護國家文化安全,那么中華民族文化就必須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文化產業就必須參與國際文化市場競爭。這是提高中華文化軟實力的必然選擇,也是滿足國際日益增強的了解中華文化愿望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周東,韓君玲.基于DPG要因分析法的中國產業結構變化[J].山東大學學報,2012(4):96-103.
[2]章前明.從國際合法性視角看新興大國群體崛起對國際秩序轉型的影響[J].浙江大學學報,2013(1):9.
[3]金榮燦,劉宣佑,黃達.“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對中美關系的影響[J].東北亞論壇,2013(5):3-12.
[4]王明進.和平崛起屢被誤讀的深層原因[J].人民論壇,2012(18):26-27.
[5]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姜濤.達沃斯論壇聚焦全球經濟新局勢 樂觀情緒消散[EB/OL].[2015-01-22].http://www.cankaoxiaoxi.com/finance/2015012/636825.shtml.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85.
[8]李宏艷.不斷鞏固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的文化基礎探析[J].科學社會主義,2012(4):85-87.
[9]劉德喜.實現中國夢是對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新貢獻[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4(4):41-43.
[10]張希梅.不辱使命盡責圓夢[J].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1):87-89.
責任編輯:沈宏梅
Analysis on International Condition and Strategies of Achieving “China Dream”
LI Baoyan, LI Jingping
(College of Marxism,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China Dream” is not only a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but also a dream for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o realize win-win cooperation. Although the deep development of globalization provides a vast international arena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hina Dream,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is still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from the outer world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ization dominated b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o cast “China Dream” in the condition of win-win cooperation, China must lear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other countries, make great efforts to create a peaceful and stable diplomacy environment, be actively an important participant and shaper in international rules, seek the advantages in the win-win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and enhance the soft power of Chinese culture in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Keywords:China Dream; international condition; strategy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3907(2016)01-0075-04
作者簡介:李寶艷(1971-),女,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黨史黨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13JDSZK0025);福建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項目(2014C37)
收稿日期:201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