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云慧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167-01
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以后,知識增長速度大大加快。這促使許多教育家逐步認識到科學教育應從以原來的知識為中心轉向以科學方法為中心,因為對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來講,科學方法比科學知識的適用性更廣、持久性更長,也更具有生命力。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科學方法教育呢?我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講授生物知識,滲透唯物辯證法的教育
生物體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作為物質運動反映的意識形態領域的知識——唯物辯證法也一定體現在生物學知識中。因此,中學生物教師在向中學生講授生物學知識的同時要滲透唯物辯證法的教育。如(1)世界的物質性:通過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生物第一冊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的學習,我們可以知道組成生物體的是各種化學元素和化合物且沒有一種是生物體所特有的,這就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都是由物質組成的。這就說明了世界的物質性。(2)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與非生物之間以及生物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之間通過物質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建立聯系。這就說明了事物是普遍聯系的。(3)對立統一:我們知道新陳代謝過程包括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兩個方面。異化作用所分解的物質是同化作用所積累的,而同化作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異化作用過程釋放的。可見,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是既對立又統一的等等。
2.加強實驗教學,訓練生物學科的特殊方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做每一個實驗前,教師要要求學生預習好實驗內容,明確實驗過程。只有讓每個學生弄清了每個實驗的內容、操作步驟、注意事項、實驗目的和實驗的全過程,這樣學生才能做到心中有數,進入實驗室才能有條不紊地進行實驗操作。同時對于難度較大的實驗,教師要事先進行實驗難點和要點的講解,以使學生掌握要領,使實驗達到預期目的。如在練習使用顯微鏡時,就要特別強調其使用方法和操作要領。如順時針調節粗調節輪時,使鏡筒緩慢向下,這時頭應向左側偏下,眼光與裝片在同一水平面上,眼要特別注意物鏡下降的位置,當物鏡靠近裝片時停止。這時用左眼從目鏡觀察,同時右眼也要睜開,用右手逆時針方向轉動調節輪,使鏡筒慢慢上升,直到對準焦點,看清物像為止。再轉動細準焦螺旋,來回調節,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千萬不能違反操作規程,下降鏡筒時,一定要從旁注視物鏡,防止物鏡碰到蓋玻上,損壞玻片標本和物鏡。教師也可以用兩臺顯微鏡示范,一臺是已經對好光了的,另一臺則是已找到標本清晰圖像的,讓學生觀察后做模仿。
通過教師的精心組織、輔導和同學們的反復實驗,學生就能熟練掌握顯微鏡的使用等生物學科的特殊方法。
3.指導探究學習,講明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1)組織學生研討生物科學史
科學方法與生物科學史緊密地融合在一起,使科學方法的教育更具有操作性。例如,結合細胞的發現史,可系統地培養學生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基本方法,包括顯微鏡觀察法、臨時裝片制作法、細胞的染色法、生物構圖法。應該講,生物學史上的每次重大進展、發現都離不開巧妙、嚴謹的科學方法。科學方法教育在教學中的這種結合方式,可以使學生既了解科學家是怎么做的,也學會了如何去做,并且由于學生扮演了科學研究者的角色,更能體會到成功的自豪感,從而提升他們自覺掌握科學方法的積極行為。
(2)培養學生分析前人實驗程序
一個較為復雜的實驗過程是設計人員長期辛勤勞動的結晶,它往往是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反復摸索。所以,學生實驗中,不能單純地用實驗指導進行“按方抓藥”出現結果就行了。而要指導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驟的作用,每一個處理意義以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系,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研究事物的方法。
(3)指導學生做好探究性實驗
在探究性實驗的指導上,重視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就拿(研究性課題——設計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育的影響),這一實驗來說,根據教學進度,在做實驗的前幾天,就要把做的實驗布置給學生,要求學生弄清楚實驗的目的要求,認真研究假設和提示。制定的方案本著可行性原則既要簡便易行,又要便于觀察,鼓勵學生創新思維,在實驗前上交設計方案,教師認真閱讀,對個別有問題的方案加以指導;對一些思路較正確但還不完善的方案,讓學生自己在實驗中完善、修改,真正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完成實驗。
總之,我們要將科學方法教育融于知識的講授過程中,這樣可以避免科學方法教育的空洞、蒼白,有利于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還要將科學方法教育融于具體的活動中,這樣學生就能在運用科學方法的實踐中體驗和領悟科學方法,這些科學方法知識也才能動態地存儲在學生的意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