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波
【摘要】本文從土建專業的科目設置和專業特點出發,闡述了土建類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和就業方向,分析了土木專業各院校實習基地的現狀,指出了建立實習基地的目的,給出了建設并有效地管理實習基地的方法和具體措施。
【關鍵詞】土建專業 土建實習 基地建設
【中圖分類號】TU20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2-0221-02
一、土建類專業特點
1.土建專業
土建專業是工科學科的一個分支。土建類專業涵蓋建筑、規劃、土木、管理、給排水與供熱通風、建筑電氣等六個專業。這些專業可再細化為:建筑學、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城市規劃、室內空間設計、景觀建筑設計、工業與民用建筑工程、道路橋梁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環境工程、建筑環境與設備工程、建筑節能技術、歷史建筑保護工程、水務工程、農業建筑工程、建筑設施智能技術、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建筑電氣與智能化、風景園林、渡河工程、工程管理及材料工程等專業。
2.土建專業的特點
土建類專業是以基本理論為基礎,結合專業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技術規程的應用型專業。該專業強調,要扎實的掌握相關學科理論知識、同時具有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解決工程項目的設計、施工、維護、使用過程中的專業技術問題。
二、土建類專業畢業生的社會需求
1.地域的影響
由于地方經濟發展不均衡,各地域要求的分支專業和人才類型不盡相同。但培養和造就理論基礎堅實、實踐能力扎實、思想作風樸實,具有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是整個社會的需求。
2.畢業生在不同領域的就業狀況
土建類畢業生畢業后的去向,基本有:政府職能部門、管理部門、服務部門,房地產、施工、技術管理、建筑經濟服務、設計等企業,專業院校等領域。所從事的職業有:公務員、企事業單位的專業管理人員、施工企業的技術管理人員、設計企業的技術人員、專業院校的教育工作者等。
3.土建專業面臨的機遇
我國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區域經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已成為國家重大的戰略部署。西部大開發指導方針的貫徹,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全面振興,東北亞區域國際合作的蓬勃開展,一帶一路國家發展規劃的全面推行,都為土木專業畢業生參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歷史機遇。
4.土建專業在我國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城鎮化建設已成為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重大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引擎,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推進,必然掀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熱潮,促進房地產、建材、化工等行業的加快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及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的強勁需求,使得土木專業畢業生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大有作為。
5.土木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高等教育法》明確提出了“ 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靠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及實踐環節的技術輔導人員共同努力,在一定的物質、環境基礎上,通過引導、啟發、體驗、實踐、思考、拓展來逐步培養出的一種精神和能力。可見,土木專業實踐基地的建設,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必備條件。
三、土木專業各院校實習基地的現狀
1.對土木專業實踐重要性達成共識
各土木類院校,非常重視學校教育與注冊工程師執業資格教育的結合,知識掌握、能力培養與品德養成教育的結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以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滿足社會發展需要。要求學生不僅要完成知識的學習和掌握,還要訓練知識的應用和技能拓展,具備解決生產實際中的具體技術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出理論基礎堅實、實踐能力扎實,能在生產第一線或工作現場從事工程設計、項目管理、技術應用、經營決策、生產服務等工作的人才。
2.校內實習基地的欠缺
國內各院校由于實踐教學條件建設投入不足,實習教學經費投入不夠,使校內的實習基地變為認識和實訓基地,存在數量上的不足和質量上的混亂。這些實訓基地僅停留在基本認識和手工操作技能訓練的層面,且嚴重的留于形式。有些院校將試驗室充當實習基地,但教學試驗是教師操作,學生認識、觀察,不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沒起到實踐教學的作用。
3.校外實習基地的現狀
各院校校外實習基地數量不足,且與大中型企業聯合建設的實習基地數量較少,同時容納學生進行實習教學的能力有限,校外實習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多數校外實習基地只接受學生參觀式實習,學生不能真正參與實際工作,給予學生實際動手和實戰的機會少,大多偏向于認知實習,形成了實習形式化的局面。企業普遍存在“重掛牌、輕建設”的現象。
四、建立實習基地的目的
1.加強學生對土木專業的認識
通過實習基地的建設,強化實踐性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從事應用型研究,使學生對土木專業有深入的了解。
2.引導學生思考,發掘創意思維,啟發創新意識
實習基地結合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和相關課外實踐基地,營造良好的軟硬件服務環境,聯合專業教師,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訓。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和創業實踐。
3.使學生提前體會畢業后的工作狀態,學以致用,增強求知欲
通過不同的實習基地,營造各種工作環境,讓學生進入實戰狀態,提前了解不同工作崗位對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需求。按照基本技能、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訓練,三位一體的培養模式,合理安排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等教學環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學生的求知欲。
4.增強學生各專業知識融合,提高互聯網應用能力endprint
學生通過在實習基地的培訓,可以接觸到相關其它專業知識,了解本專業領域的現狀和前沿科技。激發有目的有意義的創新思維,從而拓展思路,提高創新能力,將互聯網與傳統企業和成熟技術相結合,開拓新興的應用領域。
5.提高青年教師工程實踐能力,鍛煉教師隊伍
通過和企業密切接觸,教師參與企業的合作項目,增強了實踐能力。教師到企業和地方參加培訓,全面掌握行業發展新動態,及時更新知識結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培養的需求,為教育教學培養一批雙師型人才。
6.提高企業效益,發揮學生實習過程中的社會的作用
(1)試行“訂單式”人才培養,使學生能快速適應企業文化和管理模式。(2)基于學生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前沿技術理論的掌握,為企業管理和技術改革作出貢獻,解決企業新技術的應用,提高企業效益和知名度。(3)建立學校和實習基地的合作創新體系及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4)充分發揮學校科技和人才優勢,促進地方經濟發展。
五、如何建設并有效地管理實習基地,使之成為常態化模式
1.對建設實習基地必要性的認識
實習基地的設立,可以加強就業意識和就業方向的引導,強化學生教學質量的平衡,有利于學校對卓越工程師和執業工程師的培養。
2.采取的具體措施
(1)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意識,了解用人單位對學生的評價 以吉林建筑大學為例,2012-2014共回收畢業生調查問卷3458份,主要事項統計結果如下:
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工作態度和工作能力的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畢業生態度積極63.91 %;態度比較積極34.02%;態度一般2.07 %;工作能力強53.78 %;工作能力較強 38.98 %;工作能力一般7.24 %。
可見,要重視在校學習階段的實習,讓學生盡快適應社會需要,并打造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向上的工作態度,培養學生的工作能力。
(2)增加實踐環節的學分制和考核制度
加強課內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通過增加考核制度和實踐環節的學分份額來強化實踐教學活動。
(3)增強領導意識,加強組織保障,有效利用校內實習基地
加大對實習基地建設的投入。充分利用校內的科研和產業條件,建立以校辦企業為代表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轉變校辦企業職能,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校內實習場所,緩解校外實習基地不足的現狀。
(4)加強各專業的融合,讓學生學會專業間配合
通過基本技能訓練、專業素養訓練和綜合能力訓練,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成立教研項目組,加強建筑、結構、水暖、電氣、管理、建材等各專業的融合,實現專業間無障礙溝通。
(5)建立導師制度,成立教授工作室
具有良好社會聲譽的教授,根據其專業優勢,建立教授工作室,強化本科教育的系統性和專業性。導師從學生認識實習開始,貫穿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環節,不間斷地跟蹤整個教育環節。
(6)成立實踐教研團隊,做到以老帶新,優勢互補
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老教師,基本實現了生產實踐的鍛煉,能夠對青年教師起到積極的傳幫帶作用。青年教師逐步參與并承擔生產實習、專業實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工作,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提升實踐教學能力。
(7)加大軟件投入力度
投入足夠資金,購買各專業的通用、專業正版設計軟件,使學生對專業知識有敬畏感,增強版權的法律意識。同時,在校期間可以利用專業的設計軟件模擬實際工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
(8)充分利用現有的實踐教學設施
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實驗室,積極推進實驗室開放工作,提高利用率,加大開放力度,擴大開放范圍和延長開放時間。充分利用現有的實驗室,充當教學實踐基地。
(9)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立
通過開展深層次的產、學、研合作,提高院校對實習基地企業的貢獻,促進企業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責任感,提高企業對教學實習基地建設的積極性。
通過對企業技術人員進行理論培訓和教師到企業生產一線進行實踐鍛煉的方式,共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實習指導教師隊伍。雙方共同制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實習教學方案,完善實習教學體系,保障實習質量。
3.檢驗實習基地是否成功的標準
學生對指導與服務的評價,及實習單位的評價,是檢驗一個實習基地是否建設得成功的唯一標準。
六、結語
實習基地的建設不是簡單的實習基地建筑物的建設或實習環境的提供。它是一個多環節,多層次,多影響因素的系統工程。本文從土木專業的特點出發,分析了實習基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闡述了建設實習基地的目的,給出了建立實習基地的方法和具體措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