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娟 王建軍
【摘要】 專利審查中事實認定已成為常見的審查問題,對于同一技術方案的理解偏差,不僅阻礙標準執行一致的實現,還影響了專利權的穩定性,侵害了申請人的切身利益,造成不良的社會影響。本文試圖基于通信領域審查的實際案例,分析造成事實認定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規避事實認定問題的淺見。
【關鍵詞】 審查 事實認定 創造性
一、前言
通信技術革新日新月異,通信專利申請量連年攀升。申請人對新興技術的保護訴求對審查員提出較高的要求,通信領域表現尤甚。在日常審查中,面對同樣的技術方案,個體技術水平、所處的角度等因素的不同,直接導致不同的解讀方式。而不同的解讀方式所造成的影響則體現在了申請人和審查員,甚至不同審查員之間對現有技術與發明申請的技術特征的對比不一致,以及對于某些技術特征所產生效果的爭議。事實認定問題的產生,通常情況下是由于審查員對現有技術以及發明申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理解偏差所導致的。而審查員在成為一名“本領域技術人員”過程中,會由于對技術的理解能力、背景掌握程度等客觀因素造成對專利申請理解的偏差,而這一偏差直接導致了專利權的穩定性。
二、案例分析
以下通過一個實際案例來剖析事實認定對發明專利申請審查結論的影響。
【案例1】發明名稱:一種移動通信網絡話務數據處理方法及系統
權利要求1: 一種移動通信網絡話務數據處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
S1.數據接口模塊獲取各廠家終端的原始計數器數據并解析生成數據交換文件;
S2.計數器運算調用模塊批量快速地將數據交換文件加載到內存數據庫中,生成網優原始KPI指標數據;
S3.數據匯總運算模塊按需觸發內存數據庫中的原始KPI指標數據,匯總成各種維度的KPI指標數據進行運算,并將匯總KPI指標數據入庫到關系數據庫中,再由關系數據庫傳送到網絡優化系統中。
審查員預使用對比文件1(CN102014414A)結合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常用技術手段評述權利要求1的創造性,認為對比文件1公開了本申請的發明點,且其余特征是本領域技術人員的常用技術手段。
而質評員認為本發明的發明構思在于:分別由內存數據庫和關系數據庫實現運算和存儲KPI數據的功能,其中既考慮設備廠家的話務數據計算公式,又考慮多維度的KPI匯總規則,以達到提高數據處理速度和吞吐率的效果。
而對比文件1的發明構思在于:將網優人員的優化經驗以軟件方式實現,從而實現自動分析形成網絡優化方案。由此可見,兩者的發明構思不盡相同,本發明更側重于前端KPI數據的獲取,而對比文件1更側重于后續KPI數據的運用。具體地,從以下特征對比有所體現:
1)對比文件1中的數據庫單元僅具有存儲功能,雖然對比文件1公開了與廠家OMC操作平臺接口關聯等數據采集方式,但并未公開相應的功能模塊;
2)本領域中“內存數據庫”具有特定含義,并不是普遍意義上的數據庫,正是因為內存數據庫具有高速運算的優勢才能實現批量快速加載的技術效果;
3)根據D1公開的指標庫單元對Abis口數據指標的抽象過程可知,其是將測量的Abis口數據指標轉化為KPI指標,即生成常規的原始KPI指標數據,然而并沒有體現出“多維度匯總”這一概念;
4)后續的規則庫單元、節點哭單元和向導庫單元則屬于具體應用所述KPI數據實現網規網優的技術方案,與本申請的關聯不大。
導致事實認定偏差的原因:不同審查員面臨相同的技術方案得到了不同的結論,從審查員角度來看,其存在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兩者對現有技術的認知程度不同,二是對A22.3實踐應用的把握尺度不同。
三、問題分析和總結
從以上的案例可見,對相同的技術方案存在著不同的認識的主因在于:審查員之間所掌握的本領域技術的程度和理解能力不同;不同的審查員對本領域技術人員的認知和角色定位不同。為了減少事實認定的偏差,提升統一認知程度,從審查員角度,可以嘗試下列幾點改進:加強集中專業培訓學習,打造平臺為審查員提供統一的本領域專業知識的培訓交流,縮小領域水平認知的差異;統一審查規范促進標準執行一致;適時開展優秀案例、疑難案例宣講。
事實認定問題,審查員個體本身的差異是一方面原因,不同部門的審查導向也是誘因。事實認定問題既關系到發明審查部門作出的審查結論在社會上的公信力,更關聯著公眾和申請人的切身利益,以及公眾發明創造的推動。本文基于審查實踐中的實際案例,嘗試分析造成事實認定問題的主因,并提出關于減少審查員事實認定偏差的淺見,以期促進對事實認定的認知,從而助力審查標準執行一致的實施。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專利審查指南》.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
[2]尹新天.《中國專利法詳解》.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