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李招弟
當前取消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不是削弱職業資格、降低職業標準,反而是為了更好地規范職業資格制度,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國家職業資格體系和更加科學規范的職業資格制度。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取消一批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決定》,再次公布取消61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從2014年到今年1月,國務院先后5次發文,共取消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272項。
據2015年職業分類大典統計,我國現有1400多個職業。雖然并不是每一個職業都會有職業資格證,但據不完全統計,在2013年以前,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就達到了1100多項,其中國務院各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560多項,地方自行設置的職業資格有570多項。為什么要取消如此之多的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現行的“雙證書”制度是否會受到影響?學校和行業將如何應對?
取消職業資格證是為更好規范職業資格制度
“我國長期以來各個部門都是歸國家管,因為最早各個產業部門都是國家建立的,這其中的歷史原因就是我國是自上而下的工業化,對職業資格證書的管理也是自上而下。而社會發展到今天,產業已經市場化,同時勞動力也要靠市場進行調解。進一步市場化的好處就是可以調動民間的力量,而民間力量本身有一種自我發展的沖動。現在放給民間管,團體更大,上進心也強,并且很多人對市場很敏感,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市場通過競爭發展會更快。勞動力市場也會放低門檻,過去的勞動規范未見得會適應未來產業的發展。”中國就業促進協會副會長陳宇認為,“縱觀整個職業認證體系,服務行業與制造行業是過去職業資格證書最多的,然而隨著智能機器與數控技術的發展,很多證書已經被取締了,這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規律。但是新的工業革命之后還是會需要一些現代產業中的高級技術技能人才,比如現在是數控機床,那么機器操作的編程人員就很重要了。這些人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掌握更多的理論技術。”
關于為什么取消這么多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湖南省株洲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何文明認為,這主要是基于我國現行職業資格制度不夠健全的現實。職業資格本來是行業、企業的入職標準,員工上崗操作的基本技術規范,本著“誰用人誰認證”的原則,職業資格標準主要應該由行業、企業制定和認定,但是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職業資格證是由政府部門制定和認定的,越俎代庖,搶了行業、企業的飯碗。
在這眾多的職業資格證中,有的與行業設置的重復,有的將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當作準入類職業資格。“一些部門甚至將職業資格認證當作經濟創收的重要手段,造成職業資格認證水分多,學生花很大精力考了一摞職業資格證,結果取得的職業資格證與實際知識、技能和能力水平不相符,到用人單位就業得不到認可。”在何文明看來,當前取消部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不是削弱職業資格、降低職業標準,反而是為了更好地規范職業資格制度,建立起更加完善的國家職業資格體系和更加科學規范的職業資格制度。
中高級工比例過低勿陷職業院校教育誤區
目前我國正在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推行學生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雙證書”制度,打通職業教育學生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建設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取消部分職業資格證,表面上看來會給“雙證書”制度造成一定影響。但何文明認為,國家取消的一些職業資格證恰恰是含金量低、水分多、部門和行業重復設置的職業資格認證。職業教育教學標準更多的是依據國家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企業標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在課程內容上應該更多地引進和對接國家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及時反映企業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技能的現代企業標準。在他看來,在取消職業資格的同時,國家需要做的工作是盡快完善各類職業標準,職業院校需要更加緊密推進校企合作,提高培養適應現代企業標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現在有一種誤區,一說到中高級工比例過低,仿佛都是職業院校的問題。譬如,有數據說我國制造業高級技工短缺,在7000萬產業工人中,只有1/3是技術工人,其中初級工占到了60%,中級工35%,高級工僅為5%,而德國高級工的比例為35%~40%。技術工人比例不高,確實說明職業教育還大有潛力可挖。但是說到中高級工比例太低,其實并不完全是職業院校的培養問題。中高級工是一種職業技能等級水平體現,是要在工作實踐中提高的,不是直接在短短的三年制學歷教育體系的職業院校中獲得的。”何文明舉例說道,“如申報中級車工需要取得本職業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后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3年以上,并經本職業中級正規培訓達規定標準學時數,且取得畢(結)業證書;或者取得本職業初級職業資格證書后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5年以上,或者連續從事本職業工作7年以上。如果申報高級車工需要的工作時間更長。”很多人以為不經過一定工作時間、獲得工作經驗和工作能力就可以在職業院校直接考取中高級工甚至技師或高級技師,這是對技術職業資格的一種誤解,放大了職業院校的培養作用。如果說我國目前高級技工短缺,更多的是說明高級工職業培訓認證體系還不夠完善,或者說職業院校的高級工培訓認定職能還不健全。
更多發揮行業協會、學會作用
何文明認為,取消職業資格證后,影響最大還是行業協會、學會。取消政府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有利于解放政府部門簡政放權,集中更多的精力履行服務職能。同時,把更多的職業資格標準制定、認證交由行業來做,可以更好地發揮行業的專業權威作用,提高職業資格認定的科學性、專業性和規范性,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職業資格制度。目前的問題是,我國行業的權威還沒有完全樹立起來,行業作用也沒有充分利用起來,更多的還是依附行政。在完善職業資格制度中,要充分發揮行業的作用,樹立行業的權威,發揮行業的第三方評價作用。相信,隨著我國職業資格制度的完善,行業的作用會越來越得到重視,行業的價值會越來越得到體現。
“從一方面來講培養人才也要有針對性,但是考試的標準如果和生產中的標準不同的話,那培養出來的只能是能力較差的工人。怎樣才能使培訓與考核更符合職場的需要,對職業院校來說是個大問題,需要時刻關注新的工藝及其發展。”陳宇這樣表示,“在未來,職業資格體系要從國家主導調整為企業主導和行業主導,因為只有企業更知道生產在往哪兒發展,生產力在發生什么樣的變化。以后沒有這個證了,企業會用它的方法來識別這個人。對于職業學校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學歷文憑或者職業資格,而是企業的認可。如果總是在那些證書、文憑上做文章的話,職業學校還是找不到出路和方向。最終我們是要給企業培養人才,企業不是以證書論英雄。如果證書能起到拐棍作用,那就是好東西,如果阻礙了市場,就把它廢除掉。”
勞動人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一名也在接受采訪時說道:“職業資格評價是人才評價的重要方式,下一步我們還是應該逐步完善多元的、能力導向的人才評價機制,要建立起由政府、行業協會、學會等共同推動的立體的人才評價體系,為人才成長、脫穎而出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