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愛珍 張楓逸 郝紅波

通過推廣現代文明的殯葬禮儀、倡導生態祭掃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殯葬文化,引導人們對先人的追思更加注重精神傳承。
名目繁多的“天價殯葬費”,動輒上萬元的公墓墓位……時下殯葬行業的“天價”不斷被刷新。相較于傳統殯葬方式,海葬等生態殯葬方式因成本低廉且公益環保等特點,正被各地倡導推廣。近日,民政部網站發布了由民政部、發改委、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9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行節地生態安葬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首次明確了節地生態安葬的內涵,突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價值導向,強調采取鼓勵和引導的方式,明確把不占地或少占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等三個要素作為關鍵衡量指標。
生態殯葬要過好三道關
早在1956年,我國就提出殯葬改革,推行火葬;2009年,民政部明確提出開展綠色殯葬改革;2013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黨員干部帶頭推動殯葬改革的意見》,多年過去,各地進展卻并不明顯。究其原因,根源就在于傳統殯葬觀念根深蒂固,現代殯葬文化尚未形成,群眾對綠色、生態殯葬方式認可度不高。
無論是從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國家層面,還是就降低墓葬成本、方便后人祭拜的個人角度,鼓勵家庭成員合葬都不失為引領社會風尚、利國利民利己的好事。不過,鑒于此項殯葬改革舉措事關公民切身利益和社會風俗習慣,制度落實中的知易行難不可避免。在筆者看來,欲把好事辦好還需著力破除來自三個層面的現實阻力。
一是舊有觀念的“障礙”。正如房價高企的“住不起”一樣,一墓難求的“葬不起”也成為亟待破解的社會隱憂。這不僅在于日益凸顯的土地資源緊張,更緣于國人視“厚葬”為排場的功利思維。鼓勵家庭成員合葬,就需破除獨墓顯尊,不愿家庭成員死后“擁擠”的面子情結。尤其要淡化豪華殯葬、風水庇佑的陳腐觀念,把“生時合家歡、身后再聚首”作為珍視親情、昭示后人的時代風尚。走出舊有觀念的認知誤區,呼喚敢為天下先的“破冰”勇氣及引領示范,先行試點和干部帶頭不可或缺。
二是傳統習俗的“偏見”。在人們的習慣性認知里,“合葬”大多只限夫妻之間的死后同穴,“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鼓勵“家人合葬”則勢必招致傳統習俗的阻力。比如“男女授受不親”、代際等級的禁忌等。許多人心存疑問:“和祖宗葬在一起,是不是有點大不敬?”
三是操作環節的“梗阻”。家庭成員合葬在具體操作上不乏諸多現實困難。比如,墓地如何規劃、骨灰怎樣擺放、墓碑如何行文等。尤其是與現行規定相悖的制度短板,更需與時俱進的修改完善。2004年前后,民政部等曾出臺對墓穴用地的規定,要求逝者墓穴硬化面積不能超過1平方米;一般墓地的使用時限為20年。鑒于家庭成員人數不等和亡故時間間隔較長的現實情況,墓穴的現有面積限定和使用時限勢必遭遇挑戰。還有,父母合葬的墓碑上往往寫有嚴父、慈母的名諱與生卒,并標有立碑人的姓名,而家庭成員合葬的碑文就難以下筆,畢竟兒子或者其他家庭成員還沒有去世,否則就只能一次次地更換墓碑。
人大代表:傳統墓葬已成殯葬改革的突出問題
“千百年來,墓葬一直是中國最常見的安葬方式。然而,在當代新農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中,土葬、墓葬占用了大量土地,其中不乏大量耕地、好的山地,特別是安葬在交通、旅游最顯眼地方,直接影響農林牧業生產、消費、休閑、旅游。不僅如此砍伐大樹墓葬還直接影響山川秀美,進而有損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全國人大代表、安徽黃山市多維生物集團董事長陳光輝認為,傳統墓葬已成為殯葬改革中的一個突出問題,很有必要為殯葬改革制定法律法規,建議推進生態文明殯葬方式。
據了解,在西方發達國家已經由傳統墓葬向花葬、樹葬、草坪葬、海葬等環保葬法轉變,國內外一些有識之士甚至生前就留下遺囑,死后捐獻器官。這些殯葬方式都被稱為綠色殯葬、文明殯葬。
陳光輝代表指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過程中,我們應當借鑒和吸取西方發達國家殯葬經驗和中國國情相結合,通過樹葬文明模式每年為亡靈獻花獻草,每年通過種花種草種樹來祭奠先人、告慰亡靈方式會更加文明。
由此,陳光輝代表建議,大力推行綠色安葬方式,推進農村公益性公墓建設,實現公墓園林化、森林化,讓逝者安眠于巍峨森林、青山綠水之中,讓親者心靈安于生態文明的陽光雨露之中。
“領導干部、黨員應該帶頭做榜樣,引導廣大人民群眾轉變傳統殯葬觀念,樹立文明、節儉、綠色、節地的殯葬新風,節約土地,保護秀麗山川,共建美好鄉村;在農村推廣樹葬模式,引導廣大群眾用生態文明理念建設陵園,倡導每年以種植花草樹木方式祭奠先人,既保護了生態環境也同樣寄托了對親人的哀思和紀念。我認為在互聯網創時代推廣樹葬時機已經成熟。”陳光輝代表表示。
推行生態殯葬先樹厚養薄葬觀
盡管《指導意見》明確提出,推行節地生態安葬,不是對廣大群眾作出硬性要求,但是殯葬改革需要群眾的廣泛認同和主動支持。在改革推進過程中,首要任務是引導群眾沖破傳統觀念藩籬,樹立厚養薄葬的文明喪葬觀念。
推進移風易俗,摒棄殯葬陋習。在傳統觀念中,由于人們對傳統孝文化的誤解,認為“厚葬厚祭”才是對逝去親人的尊重,才能體現孝心,導致重殮厚葬之風盛行,盲目攀比、奢侈浪費現象蔓延,加重了群眾負擔;加之一些地方管理監督松懈,近年來,濫占耕地、違規土葬、骨灰裝棺再葬等現象時有發生,甚至一些地方出現“死人與活人爭地”的情況。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應從發揚孝道美德、推進移風易俗入手,引導人們轉變觀念,摒棄陋習。
殯葬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傳統,也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轉型變革,殯葬文化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倡導綠色發展的當下,殯葬文化也應與時俱進,在揚棄舊俗中轉型,培育形成順應時代潮流的現代殯葬文化。要把推行節地生態安葬與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子孫后代相結合,依托現有殯葬設施資源,建設一批生命文化教育基地,打造優秀殯葬文化傳承平臺。通過推廣現代文明的殯葬禮儀、倡導生態祭掃方式,弘揚優秀傳統殯葬文化,引導人們對先人的追思更加注重精神傳承。
伴隨著社會變遷,生態安葬被公眾理解和接受,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不論是扭轉虛榮的“臉面觀”,還是對畸形的殯葬消費進行糾偏,抑或提高生態安葬、家庭成員合葬的選擇性激勵,只有健全生態安葬的實施操作系統,用一種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性的方式來推動生態安葬,才能提升民眾的參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