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配豪 楊晨光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房屋租賃市場的中介亂象由來已久,問題是為什么遲遲得不到根治呢?
上海鏈家事件持續(xù)發(fā)酵,由其引發(fā)的蝴蝶效應也正在牽一發(fā)而動全身。自事發(fā)到3月1日鏈家集團董事長左暉公開道歉,北京各大中介機構的墊資業(yè)務紛紛悄然收緊。事實上,鏈家事件不過是揭開了房產市場中介亂象的冰山一角。相較大型中介機構主要通過墊資,然后從墊付資金的高額利息這一看似“高利貸”的金融服務方式中獲利,某些小中介則更加無所不用其極,各種文字游戲、暗箱操作和霸王條款等等層出不窮。租房,變成了房客、房東、監(jiān)管部門各方與中介的一場博弈。
房客:詭計多端、欺以其方
大城市的繁華與機遇總是堅定著游子們離鄉(xiāng)背井的執(zhí)著,北上廣深等國內一線城市每年都會涌入大量外來人口。在這其中,很多是頭一回來到這座車水馬龍的大都市,而擺在眼前的頭一個現(xiàn)實問題,就是找住處。如果舉目無親,向中介尋求幫助似乎就成了唯一的選擇。
李女士還記得自己剛來北京時的經歷。初到北京,她邊住在同學那里,邊四處找房。在四惠附近工作的她,目標是東三環(huán)附近。一日看到小區(qū)招租小廣告,上有1000塊錢一個月的一個小間,剛工作手頭還不寬綽的李女士大為意動,看過房后十分滿意,于是爽快地付了定金500元,并約好了搬過去的日期。結果兩天后,李女士就接到電話,被告知由于信息掌握有誤,那個小間已被出租,并連連道歉。李女士表示理解,只要求把定金退還,自己再另尋他處,但中介并不答應退還500元定金,只承諾會幫李女士找到更好的住處。然而,之后推薦的房子要么價格貴的離譜,要么環(huán)境臟亂。如此半個多月,李女士只好放棄了那500元的定金。
李女士坦言,自己對北京的“黑中介”早有耳聞,但由于時間并不充裕,因此找房子的過程總是有些倉促。而且,對于一個剛來北京的畢業(yè)生而言,較正規(guī)卻也十分昂貴的好房是自己無力承擔的。
初入大都市的“菜鳥”無疑是黑中介們的“重點照顧對象”,面對這些對當地房屋租賃市場和現(xiàn)狀毫無了解或了解不多的群體,無良中介自然是予取予求。而對那些已經在大都市工作過一段時間,由于原來租住的房屋到期等原因,考慮更換住處的這個群體,黑中介們是否就難以下手了呢?
就職于媒體的閆先生在北京工作已有些時日,現(xiàn)在的住處也一向無事。幾天前,閆先生突然被中介通知要交取暖費,而在這之前取暖費從未交過。不解的閆先生于是同中介交涉,得到的回復是過往的取暖費都是由房東報銷,然而今年房東不報銷了。該中介還聲稱,這些細節(jié)都早以條文形式寫在合同里,如有疑問可以查看。這個答復讓閆先生又好氣又好笑,交涉無果,向該中介的管理機構——某房屋中介網站打電話投訴,事情才得到解決。閆先生事后翻看當初簽訂的合同,發(fā)現(xiàn)第7頁一個不太容易引起注意的角落確有相關條款。基于此,閆先生也提醒租房的人們,簽訂合同時,務必閱讀仔細。
房東:百般騷擾、不厭其煩
也正因為黑中介的臭名昭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租房時,會選擇直接與房主聯(lián)系,以避免被無良中介欺騙。
小方在準備租房的時候,就不斷在我愛我家、58同城、趕集網等網站上搜索,出于對黑中介的避而遠之,他一般只考慮“個人房源”欄目下的房間。可每次當他打電話過去問詢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對面都是中介。小方說,辨別是否是中介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中介往往十分熱情,而且極易熱情過頭,動不動就“哥”呀“姐”呀的,如果是房東的話完全不必如此客氣。中介為了吸引顧客,就在“個人房源”欄下發(fā)布房屋出租信息,一旦有租戶打電話詢問,就可能面臨積年累月的電話騷擾。
中介的工作開展需要房源提供支撐,房源掌握在房東手里,那么,中介究竟有什么魔力,使得房東心甘情愿把房屋交給中介來打理呢?
房東馬女士稱,此前自己曾與中介發(fā)生過糾紛,于是打算自行出租,孰料租房信息一發(fā)布,立馬便淹沒在鋪天蓋地的中介打來的電話中。“半個小時接了十幾個電話,全是中介。”馬女士不堪其擾,只好把已發(fā)布的信息從網上撤掉,并把房源交托給一家相對而言比較正規(guī)的中介公司來打理。“打動”房東的往往并非誠意,而是無休止的“死纏爛打”。
北京老話兒里,形象地稱呼以出租房屋為收入來源的人為“吃瓦片的”,老舍在《正紅旗下》中也有過這樣的描寫:“因做官而發(fā)了點財的人呢,‘吃瓦片兒是最穩(wěn)當可靠的。”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們沒有權力對“吃瓦片兒”的選擇橫加指摘,換個方式思考,把閑置房源有效利用,為在京流動人口的安居提供方便,利大于弊。但當房東的一片熱忱、房客的望眼欲穿之間,被無良中介的坑蒙拐騙橫插一腳之后,就使得房東與房客之間的關系因種種誤會而蒙上了陰影,也成為民事糾紛的導火線,城市的安全、民心的穩(wěn)定由此產生裂痕。
監(jiān)管部門:“官辦中介”何時出現(xiàn)?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房屋租賃市場的中介亂象由來已久,難道沒有相關政策、法規(guī)對此進行規(guī)制嗎?如果有,又為什么遲遲得不到根治呢?
政府當然早就到注意了這一亂象。早在2012年5月3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就曾發(fā)布過一則《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房屋租賃市場穩(wěn)定房屋租金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熱議。其中有幾點讓人眼前一亮,如關于“官辦中介”的構想。
何為“官辦中介”?在該《意見》的第七則中,就詳細描述了這一概念:鼓勵市有關部門、各區(qū)縣政府成立國有房屋租賃經營機構,接受房屋所有權人或者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人的委托,集中開展房屋租賃經營,并對受托租賃經營房屋進行日常維護等服務。
同時,該《意見》還提出了鼓勵和盤活閑置房源進入房屋租賃市場、市中心城區(qū)存量居住建設用地應主要用于建設租賃型住房,在地鐵沿線、學校周邊等房屋租賃需求較集中的區(qū)域,酌情鼓勵規(guī)劃建設租賃住房、鼓勵社會單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建設公共租賃住房、加強房地產經紀機構備案管理等一系列建議,這些建議如若一一落實,同樣需要“官辦中介”的聯(lián)系、發(fā)布和租賃。因此,核心在于“官辦中介”。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官辦中介”雖然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卻不可能囿于其中而完全不盈利。定位為非盈利性組織的“官辦中介”,主要是為了打破商業(yè)中介純粹以盈利為目的的單一模式,而更加注重服務。但兩種模式并行不悖,“官辦中介”也不會完全取代商業(yè)中介。那么,三年過去了,這一看似十分美好的構想是否已經變成現(xiàn)實?
就北京而言,最具“官辦中介”特質的北京市房地產交易信息網,其自身的說明中也這樣寫道:“北京市房地產交易市場有限公司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特許經營實體,承擔著協(xié)助政府實現(xiàn)引導規(guī)范存量房交易市場、推進保障房建設、盤活房地產社會資源的重任”,不可否認其確實為此目標做出了努力,但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或者說老百姓所希望看到的“官辦中介”,恐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意見》只是意見,并不具備法律效力,這也許是幾年來規(guī)范房屋市場舉步維艱的一個原因。要規(guī)范房屋市場,打擊無良中介勢在必行,也首當其沖。他們恰似高懸我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對于可能襲來的危險,我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千里之堤,毀于蟻穴”,莫讓無良中介這粒“老鼠屎”,壞了這城鄉(xiāng)建設的“一鍋好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