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兵
從建立外交部起,周恩來就兼任外交部部長,一直到1958年陳毅接任外交部部長后,但上面主管還是周恩來。
從中央外事組到成立外交部
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周恩來任書記。為了更好地建立國際統一戰線,促進抗日戰爭勝利進行,1939年4月,南方局正式成立了對外宣傳小組,1940年12月改稱外事組,受周恩來直接領導。南方局外事組在宣傳中共抗戰立場和主張、爭取國際社會的同情與支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準備進攻延安,共產黨大隊人馬撤出延安,其中包括從南京、上海等地到延安的外事組和在北平軍調處執行部工作過的外事干部。周恩來擔心好不容易聚攏的這批外事人才被打散,將來不好找,決定成立個機構,把人才留下來,以滿足勝利后開展外交工作的需要。同年5月,周恩來在山西省臨縣三交鎮召開了一個小型會議,宣布成立中共中央外事組,組長是葉劍英,副組長是王炳南,成員有柯柏年、董越千、章文晉、張香山、凌青、韓敘、曹桂生等20多人,并設有研究、翻譯、新聞三個處。
隨著戰局的發展,解放戰爭進入決戰階段。1948年春,中央外事組隨中央主要機關一起,轉移到河北建屏縣西柏坡村(今屬平山縣)。1949年1月,周恩來第一次給中央外事組做報告,長達兩小時。除講當時的戰場形勢外,其他都是講進城后如何做好外事工作的問題。
1949年9月,周恩來指示時任中央外事組副組長的王炳南負責籌建外交部,提出兩項急需辦理的任務:一是籌劃外交部的組織機構和選調部機關的工作班子;二是選擇外交部的辦公地點。
王炳南物色了三處辦公地點:北洋政府時期的老外交部舊址(外交部街)、舊日本使館館址和六國飯店(東交民巷)。為了慎重起見,周恩來親自到三處看房。雖都不太理想,但為應急,還是選定了老外交部舊址。它由數座德式建筑組成,有東西兩座大門。關于組織機構和選調干部事宜,按周恩來指示,從軍隊和地方選調了一批文化水平較高、具有豐富斗爭經驗的干部,其中包括不少剛剛走下戰場的高級將領。9月30日,周恩來召集各有關單位檢查開國大典的準備情況時宣布,中央外事組的工作任務已經完成。從此,外交部就正式開始工作了。
迅速將新中國成立這件大事通知各國政府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在勤政殿召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任命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下午3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開國大典一結束,周恩來就指示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馬上派人將《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并附周恩來外長簽署的《公函》發出。《公函》全文如下:“徑啟者,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已于本日發表了公告。我現在將這個公告隨函送達閣下,希轉交貴國政府。我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世界各國建立正常外交關系是需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周恩來。此致×××,1949年10月1日。”
這封公函是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的信封、信紙發出的。
10月2日,王炳南派韓敘和曹桂生負責發送《公告》和《公函》。韓敘負責發送至在北京的蘇聯、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多米尼加等8國外交機構。曹桂生專程去南京,將上述兩個重要文件送達加拿大、印度、澳大利亞、埃及、緬甸、泰國、奧地利、葡萄牙、阿富汗、波蘭等國駐南京的外交機構,并轉送至在上海的30個外交使團。
新中國第一份國書出臺
10月2日,蘇聯副外長葛羅米柯代表蘇聯政府宣布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并與之建交。10月3日,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復函蘇聯駐華使館臨時代辦,同意建交。同日,蘇聯駐華使館臨時代辦約見王炳南,通報蘇聯已任命羅申為駐華大使。10月4日,外交部以周恩來外長的名義,任命已在莫斯科的戈寶權為中國駐蘇聯使館臨時代辦,并命他立即進行籌建使館工作和接收原國民黨使館。10月5日,中蘇雙方同時宣布大使人選。中方確認王稼祥為首任駐蘇大使,蘇方確認羅申為首任駐華大使。
10月10日,羅申抵京,受到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北京市市長聶榮臻、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以及董必武、沈鈞儒、郭沫若、章伯鈞、史良、張治中、邵力子、廖承志、政務院各部委領導和首都3000多名群眾的熱烈歡迎。這是新中國外交史上接待一國駐華首任大使的最高規格。
10月20日,王稼祥赴任。由于當時來不及辦理新中國外交護照,只能由外交部辦公廳主任王炳南和副主任閻寶航共同簽署了一封“證明信”,請蘇聯沿途關卡查驗放行,并給予外交禮遇。
11月3日,王稼祥大使遞交國書,這是新中國第一份國書,編號為“國字第壹號”,封面為正紅色,“國書”兩個大字為隸書體。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簽署,周恩來外交部長副署,并在他們簽名下方加蓋了個人印章。
外交部召開成立大會
1949年10月5日,王炳南率領首批外交部工作人員從北京的御河橋和松樹胡同搬進外交部街31號大院。當日,周恩來外長召集外交部負責同志開了首次外交部工作會議,決定:一、成立聯合辦公室,由周恩來牽頭,參與者有李克農、王炳南、伍修權、宦鄉、柯柏年、龔澎、喬冠華等;二、聘請何思敬、周鯁生、錢端升和梅汝璈為外交部的專門委員;三、確定部內各單位的排列次序為辦公廳、蘇聯東歐司、亞洲司、西歐非洲司、美洲澳洲司、國際司、情報司、條約委員會和政策委員會等;四、決定11月8日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成立大會。
11月8日,在這座德式建筑物里,坐了170多位外交人員,周恩來總理兼外長出席會議并講話。周恩來闡述了國際形勢和新中國外交任務后,接著講了以下幾點(據凌青回憶):一、區別舊中國與新中國外交。二、要重視外交斗爭,認真分析,仔細研究,對每一件事情都要重視,不要怕,但也不要盲目沖動。三、強調紀律性。外交同軍事一樣,不過是“文打”而已。做前請示,做后報告。四、強調對年輕干部要鍛煉要磨練,一切從學習出發,不驕不躁不氣餒。五、軍事斗爭和外交斗爭有相似的地方,不同的就是流血與不流血。將軍隊干部調到外交崗位上來,就因為他們有許多斗爭經驗,外交人員就是“文裝解放軍”。
從建立外交部起,周恩來就兼任外交部部長,一直到1958年陳毅接任外交部部長后,但上面主管還是周恩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