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的流行表明中國已置身“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是新經濟形態,能使傳統產業生產要素再配置,從而對已有商業模式實行革新。“互聯網+”并非互聯網、傳統產業兩者簡單相加。中國互聯網這幾年在發生變革并不斷增長,呈現出資源集中、技術創新、深入生活、注重品牌戰略的特點。互聯網的變革和增長潛力并不局限于自身,還在向傳統產業滲透、擴展,在金融、教育、交通等領域很顯著,“互聯網+”對區域資源進行從物理到邏輯的重新組合,與之伴隨的則是國民經濟的變革和經濟價值的創造。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經濟社會;區域資源重組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017
李克強總理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時,提出要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后大量機構和個人紛紛熱議,“互聯網+”的熱度甚至超過“互聯網思維”,中國顯然已置身“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是互聯網產業相關技術向傳統產業領域擴展之后的結果,使之呈現出在線化和數據化的新形態,優化其生產要素配置、革新其商業模式。互聯網和傳統產業有機結合,這是“互聯網+”這一經濟形態的特征,依托互聯網途徑實現傳統產業之間的互聯互通,打破信息不對稱的狀態,實現信息交換。
1 “互聯網+”對互聯網產業的影響
互聯網行業自身也在時刻發生變革,正處于新一輪的高速增長期。“互聯網+”與已有的互聯網產業融合加快,與經濟社會居民日常生活消費的各種需求相互適應,逐漸呈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互聯網+”影響下互聯網產業資源壟斷巨頭通吃。互聯網資源走向集中和壟斷,巨頭通吃現象嚴重。在搜索領域,中文搜索巨頭百度,占據國內70%以上搜索市場份額;社交領域,騰訊公司的QQ注冊用戶數突破10億;電子商務領域,中國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已能涉足全球業務。
第二,“互聯網+”影響下互聯網產業創新技術成為熱點。應用形態不斷擴展,多媒體、寬帶移動,以及可穿戴設備、智能搜索等讓互聯網的應用范圍以及信息智能極大擴展互聯網引用,大規模交互式協同以及社會化網絡持續增大創新的空間、加快創新的步伐。變革的應用模式、云計算等使計算模式與信息服務模式改變,高速互聯、泛在感知以及智能處理技術讓互聯對象從人擴展到了物。
第三,“互聯網+”影響下互聯網產業深入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日益融合互聯網,本地生活日漸成為主流。隨著“互聯網+”理念擴展和應用,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日益向大眾提供便民服務。網絡娛樂、家政、餐飲、生活本地化O2O等和民眾生活相關的互聯網企業變為重要增長點。
第四,“互聯網+”影響下品牌戰略成為核心競爭力的重點。互聯網產業的核心競爭力發生變化,品牌戰略成為重點。互聯網產業形態、發展模式不斷成熟,新一輪技術變革來臨之際,技術創新依然是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但同時互聯網思維、管理創新和用戶體驗也成為決定產業和企業成敗的核心競爭力。蘋果、小米等新興互聯網企業,注重科技創新的同時,兼顧用戶體驗、品牌價值的維護,成為新時期互聯網產業發展典范。
2 “互聯網+”融合并重構傳統產業:從工具到要素
互聯網應用上,傳統產業不再局限于工具和技術層面,而是深化到商業模式的創新層面,金融、教育以及交通等較有代表性。傳統產業在加速與互聯網的融合。傳統生產部門、產業將互聯網作為生產、銷售、營銷、物流的一個渠道或工具。但社會信息化發展的現實促使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已變得與產業經濟中與資金、廠房、勞動力、能源、技術等一級生產要素同等重要或更重要。
2.1 “互聯網+金融”:互聯網讓金融收益惠及更多人
互聯網金融是新興金融,它靠支付、云計算和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工具,實現資金融通、支付等業務。互聯網金融能為適應新需求而產生新模式、業務,因為實現安全、移動等相關技術后它會被用戶熟悉、接受。2015年,互聯網金融等興起,2014年中國P2P網貸實現2598億元的交易規模,同比增長175.1%。前半年,中國網民對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的認知度中,第三方支付占81.2%;互聯網渠道銷售貨幣基金占57.9%;P2P和眾籌融資認知度也有較大提升。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互聯網金融將朝著四個方向發展:第一,呈現用戶需求個性化的趨勢。第二,呈現業務生態化的趨勢。第三,呈現融合化的趨勢:線上和線下保持融合,傳統業務與互聯網產品進一步融合。第四,呈現移動化的趨勢:移動金融或成為主流。第五,呈現智慧化的趨勢:大數據、云計算使金融更有普惠性。
2.2 “互聯網+教育”:互聯網使教育資源分配更均衡
“互聯網+教育”,即在線教育,是基于網絡的一種學習,學員和教師借助網絡開展教學活動,學員可隨時學習。中國家庭教育支出在2013年已接近10000億元,艾瑞統計,同年互聯網教育行業規模才約1000億元。中國在線教育市場規模到2017年可達現在的三倍。互聯網教育潛在空間約10000億元,當前比重不到10%。隨著互聯網的興起,從線下向線上轉移是教育的必然趨勢。未來五年,我國在線教育行業可達31.7%的年復合增長率,移動端在線教育年復合增長52%。
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入發展,互聯網教育目前體現出以下幾大特點:其一,商業平臺巨擘關注互聯網教育。阿里巴巴領銜國際互聯網教育大牌Tutorgroup旗下VIPABC,YY宣布成立100教育,BAT內部孵化、外部并購,加速互聯網教育布局。其二,傳統教育機構轉向互聯網。新東方2014年與騰訊合作,發展互聯網教育業務,成立直播平臺、酷學網等。其三,教育產品有標準化低的特點。互聯網教育行業本身有盈利模式不清晰、盈利周期漫長等問題。校園管理數字化、線上測評與輔導、音視頻系統設計、家校互動業務在我國將有廣闊發展空間。“互聯網+教育”為傳統教育模式的突破、教育資源的均衡、我國教育事業發展有革命性積極意義。
2.3 “互聯網+交通”:互聯網令交通出行更便捷
“互聯網+交通”是通過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使傳統交通出行服務業和互聯網產業融合,新業態模式呈現為線上合理分配資源,線下高效優質運行。交通出行“互聯網+”模式各細分領域從打車、專車、租車到代駕,都存在巨大市場。中國打車APP累計賬戶規模截至2014年12月已達1.72億,快的打車占56.5%,滴滴打車占43.3%。據艾瑞咨詢預估,在線用車市場將連續三年保持高速增長,明年市場交易規模有望達80億。
隨著“互聯網+交通”的發展,互聯網+交通體現出以下特點:第一,積極回應市場需求。這些商業模式都是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技術,在移動終端的條件下整合車輛資源信息,連接線上與線下,滿足用戶多樣需求。第二,合理配置資源。“互聯網+交通”模式借助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管理用戶以及車輛,靠最優算法做出最佳車輛匹配、行駛路徑、價格政策,借助手機客戶端,連接用戶和資源,大眾供給和需求的直接對接,市場資源配置被優化。傳統的出租車資源與用戶合理配置,各種新模式整合眾多閑散的私家車資源,私家車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得以實現。第三,細分公共出行市場,實現了經濟增量。隨著互聯網和交通的不斷融合,公共出行市場上出現諸如打車、拼車、專車、共享租車等各種形態的新服務和新模式,公共出行的市場更加精細化。新模式的涌現,更是在最大可能上增加了出行用戶的數量,提高了用戶乘車頻率,拉動了出行消費、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第四,“互聯網+交通”模式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現提供了一種可能。“互聯網+交通”發展中多種用車平臺出現,代表了在互聯網潮流下而出現的新的共享經濟形態,正是適應了市場經濟發展的潮流,更新社會大眾觀念的同時,也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一種實現途徑。
“互聯網+交通”在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我國的民生方面起到重要作用。“互聯網+交通”既滿足人們多樣的出行需求,又在推動經濟轉型與改善民生方面發揮難以替代的作用。
3 “互聯網+”重新組合區域資源:從物理到邏輯
由于互聯網迅速的發展,新的變化正在區域經濟系統里發生。不僅區域經濟實現迅速發展,而且新互聯網網絡環境下區域經濟理論、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因此受到巨大沖擊。以前的區位經濟優勢相對于網絡經濟正顯示出明顯不適應。劇烈變化正在區域經濟的傳統經濟要素地位方面發生。已有區域經濟理論在新互聯網環境下如何更新、實現發展,各地區怎樣構建新條件下區位優勢、發展模式等,都需要認真思考。
3.1 “互聯網+”拓展了區域經濟發展的空間
區域經濟發展由于互聯網改進而獲得新契機。高新技術是互聯網的核心,具有高創新性,還有滲透性強、產業鏈長和關聯度高的特點。高新技術可促進區域產業結構擴展,催生新興產業,為區域經濟創造新增長點、拓寬發展空間。新生產方式和發展方向包括創意產業、遠程教育培訓以及光學電子產業、智能制造系統等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它們將取代能源、鋼鐵和汽車等傳統區域主導產業的地位。
高新技術產業創新要求技術創新,還要求相應的制度、管理、觀念等創新。區域經濟要轉向高端產業發展方向,就要放棄以資源開發為重點的發展模式,把對資源的依賴逐步減少,把技術和服務等作為新增長點來培養。
3.2 “互聯網+”促進了區域經濟結構升級
互聯網創生新興產業,又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和結構調整,使傳統產業向結構高級化、消費服務化和勞動智力化方向發展。在網絡技術環境下,企業運用信息網絡技術進行銷售、開發、產品設計,便捷的信息交流橋梁在企業與市場之間以及企業內部建立,生產、管理、經營、銷售有機地結合,物資流、資金流與信息流有機融合,效率因而大幅提高。傳統技術設備在高新技術改進后向智能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傳統工業和農業也因其改造而提高生產效率。網絡信息技術和高科技被傳統產業容納,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因此提高,市場流通也隨之加快,企業和區域經濟真正得以發展。工業、農業勞動生產率提高,更多勞動者轉向第三產業,區域經濟中的知識密集型產業變成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資源和資本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減弱,新經濟結構的區域匯集眾多高素質人才,生產者結構與區域產業結構改變,區域經濟發展的主力變成知識型勞動者,這些都表明經濟結構向著高級化方向演進。
3.3 “互聯網+”縮小區域之間發展差距
憑借其開放性、低成本性、便捷性,信息網絡在互聯網時代處處皆在,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因此獲得大致相同的條件,區域平等競爭有了基礎,利于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實現。
知識、技術、信息成為網絡時代的核心生產要素,區域經濟受到空間距離的影響變小,在距離成本上的花費減少,從發達地區向不發達地區的經濟技術擴散變成可能。創造力在網絡技術條件下成為經濟發展主要動力。市場準入領域里,科技與知識取代資本的地位,網絡經濟的發展受環境的影響小了,進入市場的門檻變低。建立一個網頁就能接觸全球范圍內的用戶進而打開國際市場,中小企業有了和大企業幾乎一樣多的機會。這對于不發達地區的中小
企業來說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抓住這歷史性機遇,依靠同等技術含量的網絡和發達地區同步研究全球經濟的動態,憑借后發優勢進入網絡經濟時代,中小企業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促成區域經濟一體化。
參考文獻:
[1]段積超.互聯網+兵法[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2]黃楚新,王丹.“互聯網+”意味著什么——對“互聯網+”的深層認識[J].新聞與寫作,2015(5):5-9.
[3]陳雪頻.定義互聯網思維[J].上海國資,2014(2):70.
[4]王國華,駱毅.論“互聯網+”下的社會治理轉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5):39-51.
[5]黃璜.互聯網+、國家治理與公共政策[J].電子政務,2015(7):54-64.
[6]姜奇平.“互聯網+”與中國經濟的未來形態[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5(5):52-6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國家軟科學重大課題“新興技術發展對經濟社會的主要影響”(項目編號:2014GXS1B004)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丁藝,博士,副教授,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政府管理技術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