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輝++王今哲
[摘 要]俗話說:“你不理財,財不理你。”在經濟脈搏快速跳動的今天,人們的理財、投資理念逐步走向成熟,股票、基金、債券、儲蓄、外匯、保險等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個人理財已經成為一種時尚。理財按其主體分類,分為政府理財、公司理財和個人理財。文章探討了公司理財,即學校理財。我們每個人都是學校的一分子,學校的發展與我們息息相關。怎樣理好學校的財?怎樣能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最大的效益?文章提出一個論題:讓理財成為理念。
[關鍵詞]高校;理財;理念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2.104
1 樹立正確的理財意識
致富之道在于有法、有心、有度。懂得如何運用,如何開發,如何生產,如何儲蓄,財富就會源源不絕。這就是理財。
所謂理財,顧名思義就是對財產的經營。它是一種思想觀念,一種習慣,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理財做得好首先就要有一個全盤的規劃。明確目標,善于理財,是通往成功之路的物質保障。近年來,學校的發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學校發展這么快,和校領導的大理財觀,每位員工的良好的理財意識和節約意識是分不開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是學校理財的主體,要理好學校的財,就要靠大家共同努力去經營。
學校領導應重視理財文化的建設和理財理念的建設,用自身行為去倡導節約型校園的建設。為依法理財、科學理財和民主理財做表率。學校各級管理層的素質直接關系到理財的成效和理財文化的風格,建立優秀的財務管理隊伍,帶動管理者及師生員工樹立科學理財、節儉辦學的理財理念,形成規范的良好氣氛。
2 掌握正確理財方法
理財,其方法很多,那么作為單位理財,歸納起來不外乎三個手段,即開源、節流和管理。開源,顧名思義就是:開辟源頭減少流失。也就是開辟增加收入的途徑,讓錢能生錢。節流,就是節約開支,避免浪費。
開源和節流是理財不可或缺的理念。
管理,則是保障,監管到位才能使開源有道、節流有方、花錢有理。
同時,筆者對單位理財又做了一個歸納,就是“一個中心,三個基本點”:即以管錢為中心,以開源為起點,以節約為重點,以管理為基點。下面分四個方面和大家探討。
2.1 廣開財源是理財的前題
財源也就是收入,加強財源建設,是當今理財提出的新模式。那么,作為學校的財源一共有內、外兩塊。也就是說,對內,我們要不斷挖掘潛力,提高造血功能,培植鄉鎮財源。對于學校來說同理,雖然是財政全額撥款單位,但這部分錢僅僅是過日子的,我們是窮國辦大教育,國家尚未做到按需分配,這就要求我們應積極想辦法廣開思路,為學校“開源”。
一是利用現有的政策、規定,積極與財政部門溝通,籌集更多財政資金,滿足學校不斷增長的發展需求。
二是“以點帶面、多元并舉” 建設多元化學校:優化處室與個人職能與職責,完善制度建設、標準建設,不斷提高管理效益,使處室與個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讓系部有更多自主權,把系部辦活;充分挖掘成人教育、培訓中心潛能;靈活運用政策,把握每個項目的收益、風險、降低資金成本,實行合作模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了“理實一體、校院一體”的辦學特色。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為學校創收。
三是加大教、科研支持力度。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以發展專項為依托,給予足夠支持,爭取更多專項經費,從而增加學校附加收入。
2.2 有效節流,打井深水
有了生財的出路,掙來的錢也要花的有名目。《易·系辭下》中就曾提到 “言圣人治理其財,用之有節。”想要打深這口井最好的辦法就是量入為出、節約理財。
(1)量入為出:把握現有資源、專業融通、加大預算管理作用,合理安排錢財的使用,給予系部更大的支持與政策,利用專業特色自主創收、有足夠的空間使之活起來。
(2)節約理財:無論是個人還是集體,節約是理財的有效途徑,也是經營中的重要環節。秦朝丞相李斯曾言:“泰山不讓細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勿以善小而不為,于細微處見精神。”
學校推行的數字化校園就是一項節約的方法,如果結合學校今年校長提出的綠色校園,真正做到數字校園、無紙化辦公,那么學校共300臺打印機,每年油墨、紙張等耗材的消耗費用在30萬元左右,這等錢無形中就節約了下來。
積羽成舟,滴水成河。由小到大見微知著,積累起來將會創造多大的財富。這不禁讓我想起李商隱的感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可見,節約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更是一種陪伴一生的素質,一種以校為家的責任、一種優秀的習慣。
學校提出綠色理念,打造“綠色校園”。又對節約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低碳、綠色、高效、智能……將為學校下一步提高工作效率、節約成本、提升管理水平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3 高效保障,永筑堤壩
我們依靠開源和節流的同時更要加強監管,資金才會有所保障。有很多人不清楚自己的錢是怎么花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收入。沒有這些基本信息,就很難制定預算,并合理安排錢財的使用,搞不清楚什么地方該花錢,也就不能在花費上做出合理的改變。
而對于學校,加強監管是保障的有效途徑。這就要求我們在工作中強化“預算調控意識”,把握現有資源、加大預算調控作用,做到先“預”、再“算”和后“花”的能力,就是讓我們的錢在花出去之前就打好算盤。
把握每個辦學項目的收益、風險、降低資金成本,實行合作模式、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形成了“理實一體、校院一體”的辦學特色。
把握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系,發現資金陷阱、防止違法行為、加大內部審計工作的力度;完善機制,使手中的錢,收有憑、支有據,維護學校利益,積累豐富的辦學經驗,讓學校發展有所保障。
2.4 理財文化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前面我們已談到理財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文化。正確的規章制度約束人們的行為,而優秀的文化卻能引領人。任何一種文化理念都有自己的根基,否則它就失去了成長的動力,對理財理念來講,主要是怎么讓理財理念上升到一定高度,深入到每一個人心中,使當家理財思想、主人翁意識、勤儉持家思想,在我校教職員工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把一些落后的不自覺的行動變成一種積極的自覺的習慣,從而激發我們的熱情,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工作意義,這就是理財的文化之根、動力之源。理財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應把它納入學校厚重文化建設體系中去,構建我們學校自己的理財文化觀念,通過吸收其他先進文化的營養,不斷總結理財活動中的成功做法和先進經驗,塑造良好的理財文化,并以此推動學校文化的發展。
3 檢驗理財效果
“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則財貸渾渾如泉源”。掌握及實施了一系列的理財方法,更讓我們欣喜的就是享受理財給我們帶來的甜美的果實。
十五和十一五期間,我校一年邁上一個新臺階,一年實現一次新跨越,完成了由普通專科到全省專科名校的升華;學校收入增加了3倍、校園面積擴大3倍,體育館,圖書館,善教樓,模擬中心…一幢幢大樓拔地而起,鱗次櫛比,校園樹木成行,郁郁蔥蔥。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才能決定出路。所有的這一切跨越與發展離不開資金的有力保障,那么在沒有一分外債的前提下,我們取得了如此豐碩的成果,不單單是學校正確執行了財務資金的管理與投入,更重要的是理財的觀念早早滲透到了學校的管理文化當中,才有了今天足以令同行們艷羨的大學城。
“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理財之道,蜿蜒若溪,選擇理財,就是選擇了一種生活態度;學會理財,就擁有了更多的生活出路;科學理財,財為我用,創新理財,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李紅光.高校財務管理研究[J].中國市場,2015(1).
[2]槐穎.績效管理評價體系應用于高校財政經費投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5).
[3]沈凱君.打造完美財務管理之我見[J].理論研究,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