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靜
(河南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南 洛陽 471039)
?
河南籍90后大學生戲曲接受情況調查研究
安 靜
(河南科技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河南 洛陽 471039)
【摘 要】河南省歷來是戲曲文化大省,地方戲曲品種繁多,特點鮮明。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豫劇、曲劇和越調,其他劇種有二夾弦、懷梆、大平調、道情、宛梆、漢二簧等。本文以河南籍90后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抽樣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河南籍90后大學生戲曲接受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
【關鍵詞】河南籍;90后大學生;戲曲接受
戲曲音樂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形式之一,飽含著民族優秀歷史文化的結晶。目前流行全國的戲曲劇種多達300余個,其中已有123個傳統戲劇項目,36個曲藝項目被文化部列為需要重點保護和傳承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戲曲藝術始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和危機,原因是一方面它的舞臺性、完整性、規范性、寫意性、綜合性等這些特點使它的演出、受眾群體、傳播方式等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另一方面,大眾文化生活內容及方式所發生的重大變化對戲曲的傳播也產生了深遠影響:諸如衛星電視、多媒體電腦、英特網為代表的熒屏文化迅速成為年輕人尤其是90后大學生生活的中心,這些文化現象在短短的二十年間對戲曲的影響和地位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使曾經被譽為“國人娛樂”的戲曲藝術成為戲曲工作者和老年人無奈的自娛自樂,日益呈現出步履維艱的老態,發展前景堪憂。
隨著高校擴招和教育的大眾化,90后開始跨進大學并逐漸成為大學生的主體。他們生活在社會轉型、網絡覆蓋、信息暢通的時代,在特定的網絡時代成長起來的90后比前幾代人更加開放獨立,呈現出人際交往依賴電子產品、淺生活等行為特點,審美對象更加直觀、前沿、時尚化,審美呈現另類、個性和非主流等審美特點,這種審美斷裂與本身就缺少順應時代變革發展的多重準備的戲曲藝術格格不入,導致戲曲音樂在90后大學生中一直備受冷落。
河南地方戲曲品種繁多,特點鮮明。其中流傳最廣的是豫劇(河南梆子)、曲劇和越調。其他劇種有其他劇種有二夾弦、懷梆、大平調、道情、宛梆、漢二簧等。其著名演員如常香玉、馬金鳳、崔蘭田、陳素真、閻立品、申鳳梅、張新芳、毛愛蓮、馬琳、王秀玲、王善樸等。河南曲藝以河南墜子最為流行,其次是大鼓書、三弦書和鼓詞兒。豫劇又名河南梆子,是河南最大的地方劇種,也是全國影響最大的地方劇種之一。豫劇產生年代較早,距今約有三百年歷史。明末清初,昆腔衰落,代之而起的是遍及各地的地方劇種。豫劇即是在河南地方小調的基礎上,逐漸吸收了羅羅腔、秦腔、弋陽腔等,經過相互的結合、滲透、嬗變而形成的劇種。豫劇是以弦索和打擊樂器伴奏的,其中主要是二胡、板胡、二鑼、大鑼、嗩吶、手鈸、鼓板,以梆子決定節奏,配之以其他彈撥、吹奏樂器,如三弦、月琴、笛、笙等。
豫劇的唱腔結構為板式變化體,豫劇的角色主要有生、旦、黑臉、花臉、丑等。豫劇擅長表演各種悲、喜劇。豫劇在聲腔上主要分為兩大流派,通常稱為豫東調、豫西調。豫東調以開封、商丘為中心,以假聲為主,行腔真假相間,男聲激越、清脆,女聲歡快活潑,常用花腔。豫西調多用真嗓,男聲深沉、渾厚、悲壯,女聲清幽、纏綿、委婉。由于唱腔上的差異,演出內容也有所不同。豫東調多演文臣武將,金戈鐵馬,豫西調多唱婚姻家庭、世俗生活。豫劇園地百花爭艷,有傳統劇目六百五十個左右。豫劇涌現了許多著名演員,最為蜚聲的是“五朵金花”,她們是常香玉、馬金鳳、陳素真、閻立品、崔蘭田。
為了更好地掌握90后打學生對河南戲曲的接受和認同情況,了解當代大學生對這一傳統劇種的認同及其家庭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促進傳統文化的保護和發展,課題成員組織了調查小組。共發放調查問卷305份,以河南籍大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回收的有效問卷共294份,本調查采取隨堂抽樣調查方法,沒有刻意選擇調查對象,具有一定的抽樣調查屬性,其結果也具有一定的參考研究價值。下面將對調查情況詳細講解。
在294名接受調查的大學生中,所有人都表示通過音像資料、廣播電視、互聯網或者現場表演等方式接觸過戲曲。在“你家鄉傳統戲曲是什么”選項,選擇“豫劇”195人,選擇“曲劇”87人,選擇“越調”6人、選擇“二夾弦”、“大平調、漢二簧、”各1人,未選者2人,選擇“道情”1人。這個情況說明,接受調查的河南籍同學大多數對家鄉戲曲藝術所有涉獵。豫劇穩站河南省戲曲藝術第一的位置,在90后大學生中也影響深遠。
“你家鄉的人經常看戲嗎?”這個選項,254人選擇“經常”,占86.39%,17人選擇“不經常”,占5.78%,21人選擇“一些人喜歡一些人不喜歡”,占7.14%,2人選擇“不知”,占0.68%。接受調查的同學表示,家鄉人看戲基本上是在紅白喜事、社交娛樂、重大節日等場合。填寫演出地點者多為戲臺戲場、祠堂、公園、老人院、神廟、臨時搭棚等地點。
在對河南地方戲的特點描述中,受調查的同學普遍認為,最大的特點是曲藝性與地方性相結合。69位同學著重提及親切的河南方言,12位同學認為其貼近生活、通俗易懂,7位同學提到地方曲藝特色,其中3位提到地方戲曲可以反映當地民俗。在地方戲劇目方面,55位同學認為地方戲情節生動,在現實生活中提取元素,17位同學認為對傳統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的宣傳有益處。在藝術表演方面,45位同學認為演員技藝純熟、精湛,19位同學認為地方戲唱功深厚,8位同學認為伴奏樂器優美動聽,125位同學認為地方戲服飾獨特,機具中國特色,9位同學說舞美精細、有地方特色。基本上都是肯定的意見,也見解獨特的。例如連晨輝同學概括所見家鄉戲的特點是:“色彩、布料較為艷麗,以日常生活細節表現為主,有幫腔。”李娜同學說,豫劇唱腔高亢有力,極具激情;舞美設計具有地方特點。苗濤同學認為家鄉戲曲“符合農村生活習俗和民間心理特點。”也有一些同學反映,“老人特別喜歡,年輕人不喜歡”有同學提出它“表演煽情,表現力強,但是太拖沓”。還有同學說看戲“悶”,“與時代脫節”。這些意見也都非常真實、中肯的反應了當代大學生對地方戲曲的看法。
在接受調查大學生觀看戲曲經歷的調查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學生都是幼年時期在爺爺奶奶的帶領下觀賞戲曲,主動觀看戲曲的占少數。也就是說相當一部分同學的第一場戲曲是在家中老人的帶領下觀看的。
上述情況顯示,河南省戲曲活動底蘊深厚,青少年很早就受到戲曲啟蒙。這種情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通過對90后大學生對戲曲藝術的描述,我們把他們的意見總結如下:
(一)90后大學生眼中戲曲藝術的益處
1.河南地方戲曲表演感情深厚,極具地方文化、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2.河南地方戲曲生動有趣,貼近生活,從中可以了解民俗、民風。
3.河南地方戲曲藝術性強,特色突出、又具備休閑娛樂的功能。
(二)90后大學生眼中戲曲藝術的缺點
1.河南地方戲曲節奏緩慢,唱詞過長,略顯沉悶。
2.河南地方戲曲表演形式與劇目和時代脫節導致看不懂、情節單調枯燥。
3.河南地方戲曲看戲環境簡陋、表演方式陳舊,道具服飾落后、缺乏吸引年輕人的亮點。
年輕人天性充滿活力,喜歡接受新鮮、高科技、刺激感強的藝術形式,而河南地方戲曲藝術在這幾個方面都不占優勢,這是戲曲藝術在90后大學生日漸衰微的原因。但是一個有趣的發現是接受調查的294名同學中,有181位同學(近三分之二)同學認為地方戲曲藝術不會消亡,而在不久的將來反而會發揚光大。有的同學認為國家在重視保護這些傳統文化,有的同學認為戲曲藝術與中華民族密不可分,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所以值得年輕人來傳承與保護,有的同學認為人們正在追求精神享受,而地方戲曲與各地區廣大民眾生活緊密相連,之所以現階段沒有很好的受眾,主要還是因為藝術的陳舊,缺乏創新等等。從這些見解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河南籍90后大學生還是不排斥戲曲藝術的,并且在熱切盼望這種藝術的更新換代,重新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一)河南地區戲曲民間基礎深厚,具備良好的戲曲氛圍
從調查情況看,河南地區戲曲活動頻繁,民間基礎良好,對傳統文化的普及和青少年愛國、愛土、愛鄉思想觀念的養成、良好道德品質的培養都起到很好的作用。接受調查的河南籍大學生無一例外都在家鄉接受過戲曲熏陶,從中領悟到傳統文化的魅力,相當多的同學也培養起對家鄉戲曲的深厚感情。這在現代社會里,更顯得難能可貴。
(二)傳統戲曲在當代社會的生存發展,面臨著嚴重的危機
盡管河南地方戲曲基礎扎實,但是這種古老的戲曲仍然面臨著傳承、延續的壓力。觀眾在縮減,社會環境在變遷,年輕一代與戲曲越來越隔膜。如何求生存,求發展,是擺在傳統文化面前的一個嚴峻課題。
(三)年輕人是國家民族的希望和未來,也是戲曲的希望和未來
我們的調查顯示,90后大學生有足夠的知識、素養和熱情,去擔當此重任。
參考文獻:
[1]郭瑞芳.網絡青少年心理分析[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
[2]汪人元.戲曲音樂的現代轉換[J].藝術百家,1997(3).
[3]汪人元.中國戲曲音樂發展中的民族性與現代性問題——從“雙重樂感”談起[J].藝術百家,2012(4).
[4]管建華.在中國的音樂學院中設立“戲曲音樂系”的思考[J].中國音樂,2010(4).
[5]張國良.現代大眾傳播學[M].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6]朱立元.接受美學導論[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安 靜(1977-),女,河南洛陽人,碩士學歷,河南科技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鋼琴教學研究。
作者簡介:
中圖分類號:J80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02-0019-02